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那么,你是不是也好奇,“状元”的状和元分别是什么意思,第二名为何叫“榜眼”,第三名咋又是“探花”了呢?
一、状元的“状”和“元”
科举考试开始于隋朝,但当时进士排名不分先后,也没有状元一说。
到了唐朝,科举开始正规起来,“状元”一词开始出现。
状,指的是“状头”,即状纸的首位。
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
不过,“状头”这名字实在不雅,所以也被叫“状元”。
从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因此,状元这一称谓在唐代已经出现,但正式成为殿试第一名的称谓是在宋代。
那么“元”呢?在古代汉语中,“元”有“第一”、“首位”的意思。
在科举考试中,“元”用来指代各个等级考试中的第一名。例如,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的第一名就是“状元”。
二、“榜眼”和“探花”怎么来的?
唐朝没有榜眼的说法,到了宋朝前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
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名字在上端正中,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好像人脸上的两个眼睛,所以就叫“榜眼”。
后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第三人被称为“探花”,于是榜眼就专指第二名了。
那么“探花”这名称又是咋来的呢?
探花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唐朝,最初并不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而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其中一项活动便是在杏花园举行的探花宴。
在这个宴会中,会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他们负责遍游名园采摘鲜花,并在琼林苑赋诗,用鲜花迎接状元。
所以,当时能当上“探花郎”比状元还风光,说明本身颜值很高,也会成为高门大族“榜下捉婿”的重点关注对象。
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到了南宋时期,探花这个称谓被正式用来指代殿试的第三名。
因此,探花作为科举考试第三名的代称是在北宋晚期才确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