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海上精灵”,情牵一座城:珠海白海豚保护工作见成效

发布时间:2025-04-12 12:05

时而在海里快速逡巡,时而半个身子探出水面破浪前行,时而跃出海面展现矫捷身姿……在珠江口的这片海域里,生活着一群“海上精灵”——中华白海豚。

根据官方统计,目前广东珠江口海域已累计识别中华白海豚数量2381头,约占全国总量一半,是全世界资源数量最多的中华白海豚群体。4月27日,“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全国活动主会场从首届的厦门移师珠海,也把更多的关注聚焦到了这片海域。

“我们为白海豚保护所做的每件小事,最终会汇聚成白海豚保护的大事!”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海亮如是说。

现场

从“陌生”到“喜爱”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保护

“那年在水面捕鱼的我还是小孩,一不小心螺旋桨击中了我的脚踝”,“利它主义是我的倡导,海里的垃圾要尽量少,希望不会再出现伤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双赢。”伴随着强有力的节奏,时而激昂时而哀婉的曲调,年轻的歌者和舞者们在舞台上分别以中华白海豚和人类的身份互述衷肠,也道出了人们的美好愿景。

27日,在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的“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全国活动主会场上,这样一出《白海豚》原创舞台剧引来了阵阵掌声,穿插着说唱、舞蹈的新颖形式收获了不少年轻朋友的“点赞”。

现场,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正式发布《保护中华白海豚倡议书》,并由志愿者代表上台宣读。倡议书从守法不猎捕、保护海洋生态、航海规范、发现搁浅做法等几大方面,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

“目前保护中华白海豚的最大困难,是人们对其缺乏了解和认知,因此难以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并实施保护。”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主任委员李彦亮表示,宣传日活动就是希望通过类似长隆的场所,为实物和观看展示提供有效平台,从而提高大众对物种关注和喜爱程度,树立起保护意识。

活动当天,来自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的3头白海豚成为了聚光灯下的“明星”。中华白海豚“宝华”、妈妈“珠珠”和漂亮的“桃桃”齐齐亮相,它们因年纪不一,而呈现出强烈的“肤色”对比。“虽然名为白海豚,然而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体呈深灰色,年幼的呈灰色,至于成年的则呈粉红色。”来自长隆海洋王国的工作人员向现场的游客观众介绍说。

为了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引导社会公众关爱中华白海豚,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联合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今年3月22日至4月15日向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征集“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相关作品。

最终,活动共征集到志愿者提交的作品300份,类型包括绘画、海报、漫画、表情包、书法、作文、微视频等类型。经过初审、复审环节,结合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评审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

获奖者之一,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大四学生叶诗敏当天也登上舞台领奖。叶诗敏设计的白海豚表情包4月8号在微信表情商店上线后受到热捧,周围很多同学下载使用并称赞说“很可爱”。“很荣幸能用设计为白海豚保护出一份力,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大家喜欢也很开心。”

群像

多方联动监测建中华白海豚种群数据库

中华白海豚与珠海一直有着颇为深厚的渊源。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9年,其管理机构就设在珠海淇澳岛,并于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保护区的范围主要位于广东省珠江口海域内伶仃岛至牛头岛之间,总面积460平方公里。而珠海作为珠江口拥有最广阔海域的城市,海域范围与保护区高度重叠。

中华白海豚被粤、闽、港、台、澳等地渔民誉称为“妈祖鱼”“海上大熊猫”,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鲸豚动物。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过度捕捞、海洋海岸工程、挖沙、无序的近海养殖活动、频密的海上船只航行、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不断缩小,种群数量骤减。根据估算,目前全国的中华白海豚数量约为4000余头。根据其生活特性,交配期多集中在4-9月,寿命一般在30-40岁之间。

近年来,针对保护中华白海豚的行动不断升级,关注度不断提高。2017年,农业农村部组织编制《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2017—2026年)》。同年12月,农业农村部渔业局组织成立了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2018年,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决定将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诞辰日)设为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在全国各地举行宣传活动。

此次活动主会场选择珠海长隆中华白海豚科普教育基地,正是因为珠江口现存有全世界资源数量最多的中华白海豚群体,种群世代比较完整,其分布也是最密集的。根据官方统计,目前广东珠江口海域已累计识别中华白海豚数量2381头,约占全国总量一半;且种群世代比较完整,拥有婴儿期、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等全部6个世代。

这一观测数据来之不易。自2011年起,保护区与香港大学、中山大学、南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每年出海监测海豚70余天次以上,每年航程逾7000公里,总航时超过280小时,采用相片识别和截线调查方法,基本掌握了珠江口海域中华白海豚的资源数量、种群大小、种群结构、迁移率、出生率、存活率等情况,建立了中华白海豚种群数据库。

鲸豚救护也是保护区管理局的重要工作之一。自2003年以来,该局处理各类珍稀濒危海洋动物搁浅案例230多起,其中中华白海豚186起,其它动物包括江豚、灰海豚、小须鲸和海龟等动物43起。除建立鲸豚搁浅档案外,该局还收集了100多头中华白海豚的样品,建立了我国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样品组织库,并坚持对搁浅的鲸豚进行测量记录和解剖分析,编制海豚的死因分析报告。

珠江口海域恰好在粤港澳三地的交汇处,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状况也备受三地共同关注。近年来,通过搭建科研交流合作平台,科研项目、科普宣传、栖息地管护及构建搁浅鲸豚样品库建设等,三地合作取得进展。保护区协调和组织中山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海洋公园等单位,组建研究团队,联合承担合作研究课题13项,其中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GEF)、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探索

推动科研合作为海洋生物繁育注入科技力量

保护中华白海豚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今年恰逢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周年,关注、保护中华白海豚的事业在20年间有了令人可喜的变化。环境保护没有终点,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始终在探索的路上。

行动在继续。27日,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与广东省长隆动植物保护基金会签署了《中华白海豚保护战略合作协议》,拟共同推进建设更大规模的现代化救护保育基地。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韩旭介绍,未来将继续探索与海洋馆的合作,共同开展包括科学研究、人工繁殖以及科研监测工作等项目。

据了解,目前国内在中华白海豚尤其在海洋哺乳动物的繁育研究上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李彦亮介绍,目前不少单位都有针对中华白海豚的科研计划,但学校及科研机构普遍无法承受基地运作、物种养护的费用。“可利用好诸如海洋馆的平台,积极开展关于中华白海豚的人工繁育和科研工作,逐渐注入更多人工主导的科技因素,这一领域也有望成为保护中华白海豚等海洋物种工作的重要突破。”

探索之路已经铺开。如长隆集团于2017年成立“长隆动植物保护基金会”,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科研。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在筹建之初就已专门成立“海洋动物救助小组”,并于2016年成立长隆集团鲸豚类救护队。值得一提的是,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中华白海豚生物数据库,积累大量数据资料,为研究中华白海豚的健康、行为、繁殖等提供依据。

此外,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在积极推进白海豚救护保育基地项目建设。正在建设的中华白海豚救护保育基地是一个集救护、科研、宣教、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基地,其主要功能包括拯救中华白海豚及其它鲸豚类动物、对救治痊愈的中华白海豚进行放归前的野化训练等。

下一步,保护区还将完善信息化建设,初步实现功能分区、人员机构、科研监测等信息一张图管理,建立和完善保护区管理和研究数据库;同时,探索和加强联合执勤点的建设,密切关注港珠澳大桥营运期间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

【采写】董谦君、刘艳婷、郑慧梓

【摄影】关铭荣

网址:守护“海上精灵”,情牵一座城:珠海白海豚保护工作见成效 http://c.mxgxt.com/news/view/791625

相关内容

白海豚有了保护者!两单位签订《中华白海豚保护公益合作框架协议》
海南中华白海豚保护地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关爱中华白海豚,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粉色海豚中华白海豚:唤醒少女心的水中精灵
留住中华白海豚:一场广东多方参与的濒危物种保护行动
第三届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系列活动举行
谁杀死了白海豚?
珠江口白海豚之死揭密:
“厦门实践”调研行丨守护“海上大熊猫”
跃动的“海上国宝”——中华白海豚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