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扬子晚报
近日,《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出炉,令亲子节目受到收紧的政策影响。据悉,广电总局对相关领域的整治力度大大加强,继短视频、网络游戏以及直播平台、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过度娱乐化整顿之后,《规定》提出,防止未成年人节目出现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倾向。
比如其服饰、表演应当符合未成年人年龄特征和时代特点,不得诱导未成年人谈论名利、情爱等话题;未成年人节目不得宣扬童星效应或者包装、炒作明星子女;禁止利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
节目制作过程中,不得泄露、质问或者引诱未成年人泄露个人及其近亲属的隐私信息,不得要求未成年人表达超过其判断能力的观点;
情感故事类、矛盾调解类等节目应当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情感,避免未成年人亲眼目睹家庭矛盾冲突和情感纠纷;接受群体为未成年人的节目应当每隔30分钟就提示休息等等。
网络平台也不再是“避风港”
广电出拳亲子综艺不是第一回。2015年7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提出,“真人秀节目应注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尽量减少未成年人参与,对少数有未成年人参与的节目要坚决杜绝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的不良倾向以及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现象”。
2015年9月起实施的新《广告法》也做出明确规定:“不得利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
2016年4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将从节目数量、节目内容、播出时间等方面对真人秀节目进行引导调控,原则上不允许再制作播出明星子女参与的真人秀节目。
一系列政策的发布,令当时蓬勃的荧屏亲子综艺发展受阻。《爸爸回来了3》、《加油小当家》这些节目都不再播出,众多节目台转网播出。但由于亲子市场巨大,亲子综艺结合素人元素后仍继续发酵新节目。比如素人萌娃入住明星家庭的《二胎时代》,以及引发隔代教育话题的《花样爷爷》。
如今看来,随着广电总局的监管趋严,网络平台也不再成为“避风港”。曾经的《爸爸去哪儿》总导演谢涤葵打造的同类型亲子节目《想想办法吧爸爸》本来将于暑期在优酷推出,也遭遇“延播”。官宣嘉宾阵容是李承铉戚薇的女儿Lucky、黄贯中朱茵的女儿黄莺、曹帅的儿子曹浩轩、洪天明的儿子洪大仁、洪竟琋,该阵容还颇令人期待。
综艺节目应谨慎保护未成年人
当然,也有网友对“限童令”表示不满,以观众的角度来看,节目中的孩子都很可爱。但也有观众对于明星高调晒娃有微词,“有些明星没有什么作品,但能上的亲子节目都上过了。明星子女跟普通孩子并没有分别,有什么好炒作的。”
业内人士认为,收视率和纯娱乐不是绝对目标,真人秀在“挣快钱”的诱惑下,要警惕过度商业化、过度消费未成年人,给缺乏社会经验和认知的未成年人带来负面效应。不要让综艺变成明星名利双收的平台,更不要让节目增加社会的焦虑感。
还不曾带孩子参加亲子综艺的佟大为表示,“再好看我们也不上,因为我没想好怎么解决一个问题:孩子瞬间被关注,之后这个关注又过去了,她肯定会觉得很失落。这种事情或许会改变孩子未来的价值观。”
而张嘉译则认为,“每个人对孩子的教育都有自己的方法,我只想孩子做一个普通人。”
如何破局亲子综艺创新困境?
需要继续深耕教育话题
业内人士也告诉记者,亲子综艺产生共鸣,在于带娃问题的现实投射。全家带娃在综艺中昙花一现,“丧偶式育儿”不断凸显。《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都折射爸爸在教育关心子女中缺位问题。由此,明星效应和中国家庭的特殊化结构,使得明星亲子类节目成为缓解焦虑的致幻剂。
不同背景的奶爸以及性格迥异的孩子,总是会引发大家的围观讨论,教育方式也带来启发。比如在《爸爸去哪儿》系列节目中,严格型教育、放养型教育、陪伴型教育因爸爸们的性格和教育观念的差异,都有分明呈现——黄磊爱的鼓励、Max从一刻不能离开吴尊,到可以单独和其他小朋友去执行任务的成长蜕变。上一季中忙于工作疏于亲子关系的陈小春对孩子过于严厉等。对亲子节目的关注体现了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的网友对于孩子的焦虑。
另外,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出“巨婴”概念: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记者也注意到,这在明星亲子综艺中也凸显。早在《旋风孝子》的亲子节目中,过分溺爱包贝尔的包妈妈偷看儿子上厕所,强行带儿子去医院体检等行为,就引起争议。
最近热播的《我家那小子》24小时跟拍单身大龄明星,其间长辈催婚、催生的焦虑以及空巢青年的孤独与无奈展露无遗。衣食住行、事无巨细,宣称“完全没有自我,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的朱妈妈也引发思考。
娱评人表示,处理不好“爱的供养”,将产生欲逃离而不得的痛苦,或者像电影《小偷家族》里的每个“坏人”,在“逃离原生家庭”后又会产生“无枝可依”的孤独感。
不断增多的亲子节目,最终并不能为父母们几何式增加的现实焦虑买单。但亲子综艺放下明星光环,多在缓解现代亲子焦虑方面深耕和做出科学引导,或将成为发展之道。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