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因果关系
漫谈因果关系
文︱孔德霄
为什么会对这么一个“因果关系”产生兴趣?我也说不很清楚,也许写着写着我就明白了,这叫骑驴看唱本……
昨日一小学同学说我天天在网上发文章,都是很深奥的东西,我说都是些没事扯淡的东西,就是把平日里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并且平常做的是笔头工作、脑袋营生,所以多写写不至于笔头功夫退化,这也是我天生有种危机感的表现。如果说通过垒文码字能积累一些好的观点或文章,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了。最后再奢望一点,就是通过这些观点或文章能碰撞出不一样的光彩,那就算是文曲星照耀我前途了,几世的恩德才能换回的荣耀呀。
书归正途,因果关系,这样哲学气氛很浓的论题,怎么去搞清楚,像我这样连哲学的影子都没见过的人怎么能去分析呢,我做的也只是用我仅有的知识来聊一聊,如果有大家看到我粗陋的论述,大为批评一番,也算是对我的厚爱吧。我的表述也只是杯盏之间说话的作料,聊斋话唠的爱好吧。
说到因果,自然会想到因果报应,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平常我们论述佛教的时候总爱说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佛教过分强调因缘报应,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关联性。过去我也是对此十分赞同,总感觉提到因果报应,就是做了坏事,老天咔嚓一个雷就把这个人劈死了,或者明天就掉进河里淹死了,而这样的“果断”惩罚显然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但最近我却突然发现佛教中的这个因缘报应有一定的道理,就是在因果关系上有一定的道理,例如就是做了坏事肯定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受到或大或小的惩罚,只是不像我过去想的那样直接快速罢了。
所以我不免对这样的因缘报应有了敬畏之情,同时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总感觉头上三尺有神灵,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我,随时准备逮住我的把柄把我劈死。在待人宽容,对己严格的性情下,在独立思考的精神下,我把一些事情作为“罪恶”的行为,例如谎言、例如纵欲,例如浪费时间。在这些行为上,我用因果报应的思想对自己要求,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因,就会有一个果在未来等着我,人在江湖总是要还的。
起初效果还不错,每当我想放松一下自己,做一些萎靡、堕落的行为时,我的因果报应学说就立刻起作用,有一个粗重的声音在和我说“小心报应哟”。说的简单些就像前段日子蔡康永那个经典短文一样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这样看似很天衣无缝的“神灵”监督的办法却在几天前失去了作用,我未免要好好思考一下这个因果关系的深入内容(我就是这样无聊,想的东西如此奇葩)。
因果关系,我们生活中充满了这样的推断,早上出门因为我们夜里没睡好,所以工作起来没有了精神;我们中午没吃饭,所以下午彻底崩溃;因为晚上爱人没情调,彻底毁掉一天,一场大战就这样开始。因果关系充满了我们生活,这样看似在时间维度、思考维度、前后维度的简单关系却在很多时候欺骗了我们。
因果关系是一种逻辑推断关系,有一些推理简单的一塌糊涂,例如因为我用手捶了一下墙壁,所以我的手很疼;因为我没有钱,所以我吃不到好饭;因为我长得丑,所以找不到女朋友。但有一些关系却在看似很简单的推理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暗流,藏着你几乎看不到、觉察不到的关系,而那些表面的因果关系却一直在迷惑着你,例如第三个例子。因为我长得丑,所以找不到女朋友,可能找不到女朋友的最重要原因是你留了一头油光可鉴的长发。
因果关系背后的巨大的暗流,让事物的联系越琢磨越不对,这就让很多的因果关系越来越复杂起来。
而佛教中的因缘报应就是完全不顾背后的暗流,将一切的因果相连,我完全没有亵渎神灵的意思,我本人也最倾向于佛教信仰,我这样的讨论也正是佛学探究深奥的精神所在,终归来说,佛教的哲学思想是很深厚的。佛教将世间所有的事物都联系到了因果之中,举个例子,就拿生育来说,佛教上讲父母的孩子来到世上都是上辈子的“因”化作这辈子的“果”,所以孩子有三种,分别为来报恩的、来抱怨的、来讨债的、来还债的。
佛教中的这样因果挂钩有一定的劝人为善的作用,至少在信徒中绝对能起到作用,但终觉没有大彻大悟的我们有时候总要探究个原委,也就是弄明白到底因果关系背后的暗流是怎样的。
日常生活充满了因果关系,我们用常规的推理看似明白了那一根脉络,却不知我们彻底被蒙骗了,借用一本书来说就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我们看似明明白白,真相却捂得严严实实,好多关系处在混乱之中。面对一个问题,许多人笃定是这样那样的原因造成的,必须这样那样的去解决,每个人都有严格的数据证明,每个人都经过了严格的推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掌握的真相,每个人都觉得对方的表述可笑,那真正的因果又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因果关系本身,他本来就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也许你会认为这有啥复杂的,不就是前有因后又果么,但我们生活在众多维度构成的世界里,伴随着世界一体化,互联网、物联网、媒体媒介扁平化复杂化,我们生活的环境逐渐复杂这就造成因果关系不是那么的明朗,就连前后的顺序都不是我们所想的,例如我们看到某个人恶习成瘾,偷盗成癖,通过研究他的生活环境与成长历程,我们发现他的父母对他是非常的恶毒,总是恶意打骂,所以我们推断出来,这样的家庭造就了这个人的性格扭曲,从而走上了不归路,正是前面有生活环境的因,所以有了后面的果。但如果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他的父母打骂他正是因为他从小就恶性成癖,让父母不得不去狠狠教训他,我们看似明白的因果,却在一瞬间颠倒了过来。
再举个例子,我们上生物课的时候,老师问我们黑人都长得什么样子,我们会想到自己记忆中黑人的样子,我们会说,很黑很高很壮,这是因为我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NBA的黑人,所以我们形成了刻板印象,但事实上大多数黑人其恰相反,又矮又瘦。这里面我们把一个因果关系闹乱了,那就是我们以为接触到的、看到的黑人是这样,所以全部黑人都这样,我们忽略了NBA中怎么会有很瘦很矮的人呢?
所以可以简单的来说,因果关系没有我们看到的那样明朗,真正的因果关系可能完全出乎我们所料,真正引起某个事物变化的原因是我们万万想不到的,而现实恰恰就是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我们真的明白,那我们就必须不需要上帝了,也许上帝真的在玩掷骰子,一切都是随机的,但我们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结果,我们也不知道究竟是因为什么引起了这一些,但上帝知道,上帝玩我们于股掌中。但执着的我们试图猜测上帝的掷骰子游戏,我们发现,也许是因为因果关系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影响元素,这一切的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这样一个结果,也许是一个我们想都没想到的一个“点”让这一切剧烈变化,产生一个我们瞠目结舌的结果。
这好似是“蝴蝶效应”,真正引起事物发展的那一个点谁也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变化,小小的因就造就了如此大的果,这样的规律让很多人投入了研究。
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有了当今十分流行、十分精到的行为学,以《怪诞行为学》为代表,对于许多怪异的消费行为探究出怪异的原因,并设法去利用;关于“流行”的传播,神人格拉德维尔写了《爆破点》,研究了流行产生的必要条件,从而揭示了深奥流行的原因;关于“潜意识”的探究,又是神人格拉德维尔写了《眨眼之间》,探究了不为人了解的潜意识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揭示了某些“神秘”第六感的原因。
因果关系受到许许多多的影响,流行传播上受到特殊人传播者的影响、受到环境影响、受到附着力影响、受到传播团体数量的影响。在直觉判断中受到潜意识的影响。
我们对于因果的常规推理源于我们对于现象的把握、源于我们对信息的掌握与推断、源于我们的经验,叶茂中说我们对于一个问题的把握,用根据准确的信息,同时还不要忘记最初的直觉,这里的直觉就是我们的潜意识。而这样的潜意识有时候是对的,有时候却又是经验性的错误。
对于因果关系的复杂有许许多多的例子,例如过去人们看到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就认为我们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星球包括太阳都是围绕我们转动,因为看到,所以判断,这样的看见的常规经验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果;例如我们认为影响到青年吸烟的原因是烟草广告,是烟草向青少年买卖,但真正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看到了吸烟的“美丽”“帅气”,从而在这个年龄追求这样的美好体验;例如我们看到游泳健将让人痴迷的身材,就认定游泳是一种健身的好运动,但事实恰恰相反,是因为这些人身材好,才会成为游泳健将。
因果关系的本身复杂,其中一个容易混淆的就是与相关关系,正如游泳健将的例子,本来是一个相关关系,却被当成了因果关系。
那么如何去准确把握因果关系呢?这就是一个大难题了,这其实也是我事业的一部分,通过信息的把握与分析从而找到原因与结果,从而对症下药,而这样的策略制定过程却又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是在与上帝的掷骰子博弈,因为在事实出现前,没人能预言到未来,除非有真正的先知。
这就是一个根据信息的判断过程。所以在我从事的策划行业中这样的纠结随处可见,同时伴随着很多不了解真相的人一再左右着判断,好多人根据自己经验判断,好多人根据外在现象判断,我们大多是根据数据判断,但我们也难以百分之百的肯定准确,因为数据的指向性也会有错误,其实这是一个综合学科,说不定占卜易经还要用上,苦命的行业。
对未来的研判,对事实真相的探究,对问题的剖析,这俨然是一个综合学科,先知+记者+侦探+……
以上所述的因果混乱就出现在策划的工作中,对于市场信息的把握,对于问题的数据分析,让我们必须找出因果关系,从而在原因上下手,面对这样多变的东西,我们除了以上的动脑筋之外就只有求上帝了。
上帝说,不要相信直觉,又不要不信直觉;不要相信经验,又不要不相信经验;不要只看现象,也不要忘记现象,好吧。不愧是上帝,玩人开心!
啰嗦的一大顿,其实也是我爱上这个行业的原因,因为未知所以求知,也是其乐无穷,下面不得不又回到我们最初的出发点。
我对于因果关系的利用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这就好像行驶在大海上的船,你时刻告诫自己不要被海上的妖媚所迷惑,从而走向死亡,我们告诫自己这样的因果关系,不要求一时痛快,好久没见过女人了,就被海上的妖媚吸引,从而把船驶入万劫不复之海域,再也出不来,死在了未知之海。看似有效的自我劝诫,却在妖媚出现的时候完全崩塌。
就像是《少年派》中那个小岛,如果不是那牙齿的提醒,也许派就会永远留在那个岛上,最后慢慢被小岛吞噬,死在上面。
但这样的提醒又是什么呢,因果报应的畅想破灭了,那就再细细研究,我们必须有一个力量,强大到完全可以战胜妖媚,战胜自己,以前的文章中我说过可能是习惯,习惯的力量也很强大,但不保险;可能是外物的作用,可能有效;可能是清醒时的惩罚延伸,就像必须照一张和设置时完全一样的照片才能停止叫唤的闹钟,就是把清醒时誓死的决心用外物延伸到糊里糊涂的时候,也许有用;可能一切源于内心,诛心为上!
正如因果报应,为什么大彻大悟的佛教弟子都可以拥有其伟大的力量,可能就是内心,与信仰有关。究竟怎样拥有一种力量,也许探究的路永远没有终点。
写了这么多废话,就是表述因果关系的复杂与难以探究的特点,不妨用神人格拉德维尔的《爆破点》来简单分析一下最近流行的事物的流行原因,反正漫谈就漫谈个彻底,就拿他们试试刀刃。
1、《中国好声音》——附着力很强,经过特定内行的传播,更加强悍,也许最重要的爆破点就是“转椅子”
2、加多宝——也许是汶川地震,也许是王老吉官司,也许是中国好声音,最重要的也许是“怕上火”
3、《我是歌手》——也许是明星,也许是湖南卫视,也许是林志炫,最重要的也许是遵循《演员的自我修养》的现场观众
4、跳水节目——也许是比基尼,也许是拒绝整容,也许是拍肿大腿,最重要的也许是娱乐体育完美跨界结合。
5、禽流感——我不是医生,也不是专家,流行角度来看,也许是非典的余震。
以上仅是胡扯,最后要说保持一颗自由思想,独立精神,才是探究本质的基础。
最后的最后,关于雅安地震,结合本文我想说,不是因为有了灾难才看出我们民族的团结,是因为环境的力量让每个人感受到一种群体压力,爱心与善意的流行传染!
最后送给自己,不是有所感悟才写的这篇文字,是因为只有露出无知的私处,才能有动力去学习,去吸收!
观复斋:
http://user.qzone.qq.com/439584424/blog/1366557760
2013年4月21日
网址:漫谈因果关系 http://c.mxgxt.com/news/view/794453
相关内容
因果关系浅谈动漫艺术与广告设计的互动关系
杨振宁教授漫谈:数学和物理的关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A.必然因果关系B.偶然因果关系C.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D.危害行为与
因果关系的英语 因果关系的英语是什么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与()之间的因果关系。
漫画家与漫画行业关系
必然因果关系
詹妮弗·安妮斯顿表示,因为漫威的关系,自己将离开电影表演
什么是: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