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懂吴承恩埋下的伏笔了吗?其实西游记讲的根本不是取经故事,故事另有深意!
一提到《西游记》,大家脑海里立马浮现出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的画面。可你知道吗?吴承恩在这本书里埋下了好多伏笔,细细琢磨,会发现这故事根本不只是讲取经这么简单。
从人物设定来看,孙悟空的经历就暗藏玄机。孙悟空天生地长,无拘无束,大闹天宫时,把天庭搅得鸡犬不宁,这代表着对传统秩序的反抗。可后来被压五行山下,又戴上金箍,乖乖跟着唐僧取经。这前后巨大的转变,其实暗示着人在成长过程中,从叛逆走向被社会规则驯化。他一路上的降妖除魔,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逐渐磨平棱角,适应社会。
再看唐僧,他一心向佛,慈悲为怀,可有时却善恶不分,固执己见。比如在三打白骨精那一回,他多次误会孙悟空,赶走了他。这反映出在现实生活中,善良的人可能因为自身的认知局限,好心办坏事。唐僧师徒四人组成的团队,性格各异,有矛盾也有合作。他们之间的摩擦和磨合,就像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与不同人打交道,要学会包容、理解,才能共同完成目标。
另外,书中的妖怪也大有深意。有些妖怪有背景,比如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他们是太上老君的童子,下凡为祸人间,最后被老君收走。而有些没背景的妖怪,像白骨精,就被孙悟空一棒打死。这是不是像极了现实社会中,有些人凭借关系可以逃脱惩罚,而那些没有依靠的人,只能接受残酷的现实。吴承恩通过这些故事,其实是在讽刺当时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
所以说,吴承恩写《西游记》,表面上是在讲唐僧师徒取经的奇幻冒险,实际上是借这个故事,反映社会现实,探讨人性的弱点与优点,以及人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规则的碰撞和融合。他埋下的这些伏笔,让《西游记》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神话小说,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能引发人们对社会、人生思考的经典之作。
网址:你看懂吴承恩埋下的伏笔了吗?其实西游记讲的根本不是取经故事,故事另有深意! http://c.mxgxt.com/news/view/795298
相关内容
唐太宗取经,《西游记》是褒是贬,吴承恩为何以萧瑀“正空门”?《西游记》中至黑的一幕,吴承恩笔下的漏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真不懂人情世故?如来:你是不知道他的另一个称号
《西游记》有许多动物成精,但有一种动物从未出现,吴承恩不敢写
如果不是吴承恩,《西游记》的作者究竟是谁?鲁迅和胡适给出答案
西游记里的如来佛祖为什么要用大阵仗收服大鹏?其中有何深意?
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为何与取经“师徒”反目成仇?
小学生指出西游记逻辑错误,专家:不能怪吴承恩,普通人发现不了
名字有故事:《西游记》中的“猴哥”“八戒”如何诞生?
杭州小女孩指出西游记漏洞,学者:难以反驳,可能吴承恩都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