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四川大学专职博士后研发基金(理工医类)
㊀2024年第1期No.1㊀202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总第250期Sum No.250ɦ青年学者专栏ɦ校园内外的 日规论汪曾祺写作中的学院性格康宇辰摘㊀要:汪曾祺的文学穿越漫长的时代,在20世纪80年代绽放异彩㊂这一让 寻根 文学倾慕的写作,其最初的营养来源何在?汪氏在西南联大求学的经历,实是他文学的一个根源㊂汪曾祺文学在战时学院的 工作而等待 氛围下起步,吸收中西现代主义资源,相信 建设 的意义和价值,并由此发展出一种 日规 式的学院人格理想㊂与此同时,在漫长的当代史中,特别是校园以外,汪曾祺也客观而有分寸地书写了 日规 式学院人格的意义和限度,这在联大老学生们对母校的追慕和塑造中,达到了他人不及的深度,是一个珍贵的 大学想象 的样本㊂关键词:汪曾祺;西南联大;工作伦理;日规;当代史中图分类号:I207.4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0766(2024)01-0198-08作者简介:康宇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专职副研究员(成都㊀610207)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0批面上资助项目 文学与教育视野中的当代中国 大学想象 研究 (2021M702376)㊁四川大学专职博士后研发基金(SKBSH2022-44)①㊀汪曾祺:‘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汪曾祺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246页㊂一㊁汪曾祺的文学之 根在20世纪的漫长时段中,汪曾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分外独特的人物㊂1920年,出生于江苏高邮的他,在抗战的硝烟中辗转求学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㊂在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的青年汪曾祺已经崭露头角,写出了独具特色的少作,却终于随着历史的大变动而潜隐,被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文学史遗忘㊂而他真正放出异彩,晚至20世纪80年代㊂当时随着‘受戒“(1980)和‘大淖记事“(1981)的相继发表,以及时代文学风尚的不断调试和展开,汪曾祺重新引起了一些注意,并在后来的 寻根文学 潮流中获得了先驱者的美誉㊂当初和今日的学者们大都能看到寻根文学潮流给新时期文学带来的重大推进㊂在伤痕文学密切关注社会政治过后,寻根文学开始调转角度发掘民族性格和心理的源头,古老的儒释道和地域文化传统在文学中开始得到了一种并不深透但富有惊喜的取用,这是新时期文学的流深,而汪曾祺的‘受戒“等作恰恰吻合了这一脉络中的文学期待㊂但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83年汪氏就发表过短论‘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其中所言相较于后来 寻根 的文学主张,既有共通之处而又不乏异响㊂尤其是这样的表述:今天评论有许多新的论点引起我深思㊂比如季红真同志说,我写的旧知识分子有传统的道家思想,过去我没听到过这个意见,值得我深思㊂又说,我对他们同情较多,批评较少,这些知识分子都有出世思想,她的说法是否正确,我不敢说㊂但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角度㊂从传统的文化思想来分析小说人物,这是一个新的方法,很值得探索㊂①对于评论家基于 道家 的㊁ 出世 传统的文化阐释,汪曾祺以为是 新的研究角度 ,他没有听891康宇辰:校园内外的 日规 论汪曾祺写作中的学院性格2024年第1期到过且对其正确与否 不敢说 ㊂这一方面是对研究者意见的善意接纳,也有参与到当时文学寻路思考中的开放态度;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汪氏写作时,或许并未有意识地征用道家传统㊂或许汪曾祺被寻根文学隆重 发现 ,更像一个文学史上意外而美丽的 耦合 ㊂至于汪氏本人,虽的确重视文化心理的深层呈现㊁作品底蕴丰厚,但他的艺术逻辑实有儒释道传统文化之外更具体的别种 营养 ㊂汪曾祺文学的营养来自何方?笔者认为,和所有人一样,童年到青年的世界观长成期会决定性地型塑其人格和艺术方向,而对于青少年时代于战火中辗转西南联大求学的汪氏,昆明的学院时光实有我们并未足够重视的巨大意义㊂汪曾祺的文学之 根 不仅仅在于千年文明的普泛传统,也在于西南联大的学院逻辑和工作氛围㊂那么西南联大有什么?汪曾祺于1939年夏天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战火中的弦诵生涯,最后作为沈从文门下文学新秀,在没有拿到学位也没能留校的狼狈中肄业了㊂之所以是肄业,是因为英语和体育不及格,且在延毕补修之中遇到联大征调学生参军的情况㊂初肄业的他是落魄的,但这不意味着汪氏真是西南联大一般意义上的 坏学生 ,事实上他才华横溢,就读期间又浸淫甚深,得到了沈从文㊁闻一多等人很高的评价㊂汪曾祺的求学结果,倒是说明了他的性情:一个文学天赋很高的青年,凡事但凭兴趣,比较潇洒,并不是一个兢兢业业的 好学生 ㊂西南联大由北大㊁清华㊁南开三所战前平津地区的名校迁滇而成㊂战前,三校诸多教授和周边文人在学院与文坛间往返勾连,形成了所谓 京派 文人圈子㊂抗战爆发以后,三校人马向内地迁移,多数重新安顿在云南㊁四川的战时西迁高校中,而在西南联大尤为集中㊂可以说,战前的平津 京派 人员,在西南联大实现了再聚首㊂文学初学者汪曾祺在联大中文系求学,事实上营养大量来自前 京派 的文学传统㊂他最重要的老师沈从文,就是京派的发端者和主将之一㊂其他如中文系的杨振声㊁朱自清㊁闻一多等,外文系的冯至㊁卞之琳等,都是新文学的倡导者和写作者,也基本可以被纳入 京派 文学的松散圈子,概而言之,汪曾祺回忆文章的界定是不错的: 如果说西南联大中文系有一点什么 派 ,那就只能说是 京派 ㊂ ①这种倾向体现在国文教材编写上,也体现在整体的文学人格和气质上㊂汪曾祺的老师沈从文,在新时期以来多次出现在汪氏的回忆文章中㊂汪曾祺对乃师的一往情深,不只是文学的传承和理解所带来的,更是致敬一个时代和一所大学的传奇身影㊂西南联大学术共同体的气质,往往借由回忆文章而轻轻带出,却是非常地带着神光,如1986年所写‘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总结了这样的群体精神: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㊂一是都对工作㊁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㊁少俗虑㊂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㊂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㊂②可以看出,在汪曾祺借沈从文之口总结的联大学术精神里,饱含着痴心学问的沉潜工作态度㊁热情天真而充满好奇心的人格㊁随遇而安的积极生活态度㊂这在战时是支撑学院人的珍贵的乐观主义,它可以成立,大约也因为中国的文明底蕴是深厚的㊂但西南联大的人文价值,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搬运,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20世纪40年代的再生,其中包含着现代中国学术从传统中的转化与更新,也包含广泛的西方文化经典的译介和移植,更包含战争背景下民族精神保存与再造㊁为抗战建国培育新人并积蓄科学文化实力的具体任务㊂这样综合的脉络中,就诞生了西南联大独特的学院人格与工作伦理,汪曾祺的文学起步正是沉浸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之中,这极大地影响到他的文学取材㊁价值倾向和生活理解㊂如果说寻根文学在多年之后为此而惊讶和着迷,那其实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重建的过程刚好邂逅了20世纪40年代的学院文化的991①②汪曾祺:‘西南联大中文系“,‘汪曾祺全集“第5卷,第112页㊂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全集“第4卷,第300页㊂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50期宝藏,是惊艳的,也是充满误读的,但文学能量的激活却在理解和误解中热烈地进行着㊂二㊁ 工作而等待1934年4月24日,沈从文写下了著名的‘ 边城⓪题记“㊂作为作者,他说道: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和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㊂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①可以看出,沈从文的自我定位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纯文学写作者,他的‘边城“也不是消遣读物㊂文学给予民族复兴大业的建设者以认识和力量,这种文学期望的能量和事功,远在纯粹审美以外㊂这是战前的话,而在战争中的大后方,从事教学工作而兼事写作的沈从文更加显豁地表达了他理解中的文学的能量和这项工作的意义,那就是做民族心智进步与文化建设的工具㊂在沈从文看来,近代中国的一切进步与改革,无论变法维新或五四运动,都是托之于文章的感发之力而达到的㊂②因此,他在另一处总结道:(1)社会的混乱,如果一部分属于一般抽象原则价值的崩溃,作者还有点自尊心和自信心,应当在作品中将一个新的原则重建起来㊂应当承认作品完美即为一种秩序㊂(2)一切社会的预言者,本身必须坚实而健壮,才能够将预言传递给人㊂(3)作者不能只看今天明天,还得有个瞻望远景的习惯,五十年一百年世界上还有群众!③正如笔者所分段标注的,这番话说了三层意思,首先是作家的工作在于为社会树立一个抽象的价值原则,作品的秩序和谐有助于重建社会精神㊂其次是作家是社会的预言者,这要求作家有坚实而健壮的身心㊂再次是作家的工作效果是长期的而不是当下片刻的㊂只有把这番话理解透彻,我们才能明白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战时学院作家的工作目标和自我定位㊂文学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建设㊂一个价值解体的混乱的战争年代,一所后方学院存在的正当性和意义感,就在于他们保存火种,努力工作,期望为崩坏的民族生活世界重建一个秩序,一个原则或信仰㊂抗战是战斗,建国是建设,二者互相依存㊁互相成全,是20世纪40年代战时知识分子乃至普通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和战斗信念所寄㊂另一位和沈从文相似又相异的文学教授是冯至㊂从德国留学归来,来到西南联大任教的冯至把他心心念念的里尔克的精神营养传播到了这所校园㊂在他写于1943年的散文‘工作而等待“中,冯至引用了卞之琳所翻译的奥登诗歌,其中对里尔克赞叹道:他经过十年的沉默,工作而等待,直到在缪佐他显了全部的魄力,一举而叫什么都有了交待:④ 工作而等待 也正是冯至所信仰㊁所呼吁于知识分子和建设者们的态度㊂他回忆起罗素表达的一个令他深思和感佩的观点: 中国这么大,人口这样多,其中只要能有一千个真实努力工作的人,中国就会有办法㊂ ⑤可以看出,首先,冯至也是一个严肃地从事其本职工作的人,他的工作是文学的教育与研究,这需要长期积累和等待㊂其次,冯至内心比较愿意相信罗素的话,或至少期待能如此 中国在勤恳的建设者的劳动中获得民族的未来㊂而值得一提的是,汪曾祺很可能看到过冯至的文章,002①②③④⑤沈从文:‘ 边城⓪题记“,‘沈从文全集“(修订本)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59页㊂大意概括自沈从文:‘谈进步“,‘沈从文全集“(修订本)第16卷,第485页㊂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修订本)第16卷,第502页㊂其中的(1)(2)(3)小标题是引用者所加㊂冯至:‘工作而等待“,‘冯至全集“第4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95页㊂冯至:‘工作而等待“,‘冯至全集“第4卷,第99页㊂康宇辰:校园内外的 日规 论汪曾祺写作中的学院性格2024年第1期或至少看过卞之琳所译的奥登赞美里尔克的诗作㊂因为 一举而叫什么都有了交待 这个句子经过些微的变化,出现在了汪曾祺20世纪40年代的两篇创作中,①这种类似很难被认为是巧合,而更可能是印象太深㊂所以 外语不好 的汪曾祺虽可能不曾亲近过西语系教授冯至,但那种西南联大文学共同体互相激荡的气质和心态,却可以濡染包括汪氏在内的众多学子㊂如果说沈从文和冯至作为教授和文学家,其表达充满了个人特质,那么求学和任助教于西南联大的青年查良铮(穆旦)在1941年时局艰难中的介绍文章‘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则从亲身经历和观察中精彩描述了西南联大校园中普遍的 工作 品格及其表现:国难在激励着人们,我们对于日人最有效的答复就是拿工作的成绩来给他们看㊂西南联大被轰炸已经两次了㊂ 然而,就在轰炸的次日,联大上课了,教授们有的露宿了一夜后仍旧讲书,同学们在下课后才去找回压在颓垣下的什物,而联大各部的职员,就在露天积土的房子里办公,未有因轰炸而停止过一日㊂②由此可见,西南联大的极端办学条件恰恰成了其 工作 意志的一个源泉㊂在战火中 工作而等待 ,以长期的学术和教育建设为中国的未来保存建国的希望,这是联大师生的学院工作的一个共同动力㊂就是在这样的师生精神互渗的校园氛围中,汪曾祺写出了他的第一个标志性作品:‘复仇 给一个孩子讲的故事“㊂这篇小说习作于1941年3月2日㊁3日分两次刊于重庆‘大公报“ 战线 第734㊁735号㊂汪曾祺后来更在1946年对其进行了大幅度的重写,足见其对此小说的重视㊂这个在20世纪40年代被汪氏两度叙述的复仇故事,可以比较清楚地见出作者早年的生活态度和艺术理解,而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并在改写中深化和变异㊂这个汪曾祺笔下的复仇故事直接让笔者想到鲁迅的‘铸剑“和冯至的‘伍子胥“,我们不妨将后二者作为两个参照系㊂③汪氏1941年版‘复仇“故事并不复杂,同样是子报父仇,让人想起鲁迅的眉间尺复仇故事㊂但是眉间尺的故事表达的是复仇的决绝和复仇以后的虚无,无论眉间尺以头换头的自屠,还是黑色人为一切人间冤魂报公仇的侠义,都富有鲁迅一贯的冷峻尖锐,合乎 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 的绍兴地方气质㊂而 复仇以后怎样 ,更是同源于鲁迅 唯黑暗与虚无乃实有 却偏要 反抗绝望 的灵魂深掘㊂但汪曾祺的子报父仇故事在结局和气质上对‘铸剑“的逻辑进行了变道,最终通往一种平和开朗的战时学院的 工作 和 建设 的伦理㊂主人公作为遗腹子而要复仇,他既未见过父亲,也未目睹屠杀,于是汪曾祺这样写道: 他未叫过一声父亲,可他深深的记得父亲,如果父亲看着他长大,也许嵌在他心上的影子不会怎么深㊂ 这里父亲和仇恨都是抽象的,仇恨因为抽象所以反而是绝对的生命律令,复仇是他无条件地背负的使命㊂但是这使命 太深了,像已经融化在血里,有时他觉得这事竟似与自己无关 ㊂④当小说中的 他 发现那个命运里的仇人就在面前,而仇人已经发愿要为无人迹的山的那边开通隧道,所以多年来日夜工作时,他 的结果是暂时把复仇放下,参与了和仇人一同开山的劳动㊂很多年后,山凿通了,剑也朽坏了㊂在这个故事里,仇恨因为是抽象的,所以是绝对的㊂工作则是具体的㊁可以见证的,这工作的具体和伟大感动了怀着绝对而抽象的仇恨的主人公,最终建设压倒了破坏,道出了青年汪曾祺的看法:工作是有意义的,工作是人与人联结的途径,而仇恨是无意义的,工作的笃实消解了虚妄的报仇,它102①②③④两次分别是:①‘复仇“(1946):复仇的人 哪一天他簌的一下拔出来,好了,一切就有了交待 ㊂②‘三叶虫和剑兰花“(1948): 说当初完成这个实验费多少日子,困难,艰苦,失望,终于来了个成功,一切的坚忍有了交待㊂ 可以感到其中的意思都是长期工作/寻找后一举达成,这和奥登的意思很近似,大约汪曾祺不只记下了语法,还对其中的意思印象深刻㊂穆旦(查良铮):‘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穆旦诗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第68页㊂对汪曾祺‘复仇“的研究颇多,其中陈巍:‘血亲复仇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延伸和变异“(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把鲁迅‘铸剑“㊁汪曾祺‘复仇“㊁余华‘鲜血梅花“㊁曹禺‘原野“㊁金庸‘天龙八部“㊁冯至‘伍子胥“放在一起作为 血亲复仇 主题的样本讨论,可作为一个参考㊂汪曾祺:‘复仇 给一个孩子讲的故事“,‘汪曾祺全集“第1卷,第27㊁28页㊂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50期或许解开了二人命运的死结,或许还会解开世界上更多的心结㊂①‘铸剑“在复仇的大快意后面对着虚妄,‘复仇“却在遗忘仇恨的工作中找到了意义㊂这个故事应该说是理念大于经验的,它是年轻的作家的生活表态,在战时也是对于时代中个人选择的表态㊂这个表态又是十分学院的,因为乱世动荡之中唯有学院这样的少数地方还在坚守着建设的事业㊂汪氏1946年版的‘复仇“,有更多的文采,更多美的姿态㊁幻象和场面,更多抒情诗的韵味㊂笔者想要指出的是,以往论者多谈论汪氏意识流小说所受的伍尔夫夫人的影响,②但有一个重要的榜样鲜少被提及,那就是卞之琳译里尔克的诗化小说‘旗手“㊂卞之琳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所译‘福尔:亨利第三与里尔克:旗手“于1943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单行本,汪曾祺看后至为喜爱,在后来于1947年写成的文章‘短篇小说的本质 在解鞋带和刷牙的时候之四“中认为: 一个理想的短篇小说应当是像‘亨利第三“与‘军旗手的爱与死“那样的! ③卞之琳对‘旗手“的特色介绍说: 他不是在这里塑造几个人物,而本质上却更是抒情 更点触到一种内在的中国所谓的 境界 ,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对于爱与死的态度,一些特殊感觉的总和㊂ ④这种文章特质的定位,可以说与汪曾祺当时已经显露的潇洒见性的文章写法相当契合㊂也可以想见,抒情意识流的成分自然流动会让汪氏着迷㊂于是,1946年版‘复仇“多了一个不存在的妹妹的幻象,一个关于母亲的白发与朱颜的想象,这种幻美的写法,难免让人想起废名的‘桥“里的文章写作方式,而汪氏也是喜爱废名的㊂在诗的意境上走得更远的1946年版‘复仇“,大概其重写的动力除表达意义外,更多是来自于一种短篇小说的美学实验,而汪氏稍后对短篇小说的心得自道则是: 小说家在安排他的小说时他也不能想得太多,他得沉憨于他的工作㊂ ⑤工作不仅如1941年版‘复仇“所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意义的所在,它还是让人痴心沉憨的快乐之所在㊂从另一个角度看,汪曾祺在美的创造中证明了作家工作的正当性㊂人生是追求美的,艺术家的工作可以创造抽象理念使人向善,还可以让人接受美的陶冶㊂值得一提的是,卞之琳的译作于1943年出版,在这前后读到卞译‘旗手“的冯至开始了诗化历史小说‘伍子胥“的创作,这个故事事先已在他心中酝酿多年,他也在‘旗手“的语言和方式中找到了自己的小说写作方法㊂‘伍子胥“1942年冬至1943年春分章在多个刊物发表,1946年9月出版单行本㊂应该说汪曾祺的‘复仇“和冯至的‘伍子胥“都是受益于卞译‘旗手“的优秀诗化小说,也同样在处理复仇主题㊂不一定这其中有具体的影响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西南联大的文学氛围里,这两个作品间俱有伦理和美学的融洽感,而又在差异中并存㊂伍子胥的人生是经历了歌德所谓 断念 的,他的决断就是复仇,生命中的一切都是通向这个意义的道路,其中有诗的悲怆㊁决然㊁暖意㊂冯至的立意,比汪曾祺的理念感多了人生阅历赋予的血肉感性,那更像是里尔克式的 工作 带来的经验的造型诗㊂但笃实庄严地对待人生工作与命运,无论建设或复仇,都是反对浮躁㊁克服虚无的人性的胜利,对人心人情仍有建设和启迪的意义㊂在20世纪40年代‘复仇“的两度书写中,汪曾祺的艺术和人格起点,都有了一个明白的最初交待㊂三㊁校园中的 日规汪曾祺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写作特色,就是大量书写西南联大的精彩往事㊂他是新时期以来202①②③④⑤在1994年的一篇访谈里,汪曾祺这样回忆‘复仇“的主题深意: 写这个东西,跟当时的局势有些关系㊂尤其是1944年对1941年那篇同名小说的重写㊂那时内战快要打,人们已经预感到内战将是一场灾难㊂ 参见‘关于汪曾祺40年代创作的对话“,‘汪曾祺全集“第11卷,第409页㊂这个社会历史层面的小说意义也是真切的㊂类似观点的研究文章很多,如杨绍军:‘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及其外来影响 以 复仇⓪为例“,‘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㊂汪曾祺:‘短篇小说的本质 在解鞋带和刷牙的时候之四“,‘汪曾祺全集“第9卷,第7页㊂卞之琳:‘福尔的 亨利第三⓪和里尔克的 旗手⓪“,‘卞之琳译文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68页㊂汪曾祺:‘短篇小说的本质 在解鞋带和刷牙的时候之四“,‘汪曾祺全集“第9卷,第15页㊂康宇辰:校园内外的 日规 论汪曾祺写作中的学院性格2024年第1期最早把联大故事介绍给大众的联大故人之一㊂在反复的回忆和书写中,我们能明显感到这些小品文章隐含的指向性:它们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共同指向了一种大学的精神可能性,这在文化的修整和再出发的时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老大学㊁文化㊁知识分子人格可能性的理解与想象㊂汪曾祺好写联大老师,沈从文是他反复书写的恩师,其他如闻一多㊁金岳霖㊁吴宓等人也有专文怀念㊂但写联大学生的时候,则更多是群像的勾勒和只言片语的提及㊂他的好朋友如朱德熙㊁巫宁坤㊁王道乾等人都被他这样写入文章,但有一个汪氏并不十分熟悉的年轻生物学助教,却意味深长地得到了汪曾祺的三次纪念㊂这个人叫蔡德惠,是联大由学生成为助教的一个青年生物分类学专家,在联大临近复员的时候英年早逝㊂大概蔡德惠是西南联大学院环境才能造就的人才,他的学院气质太深了,而这个学院气质的意思是一丝不苟地专注于工作㊁为人谦和朴素且恪尽职守㊁在长期的科研中找到了自己的乐处㊂即使在西南联大,他也是难得的,难怪这个从小只擅长文科的才子汪曾祺会对他印象深刻㊂金岳霖式的学问痴情,蔡德惠大约也是有的,但科学家没有如作家汪曾祺那样的星斗窜天的文采,他的生命的隐喻是 日规 ㊂在1947年发表的纪念文章‘蔡德惠“中,汪曾祺写到了蔡德惠在他的花圃里制作并摆放的日规㊂在1984年创作的关于蔡德惠的小说中,日规再次出现,并且成了小说标题㊂ 日规 和 日规一样的蔡德惠 ,有什么样的特色呢?汪曾祺在1947年的纪念文章里说道: 凡我历次所见,他都是那么对世界充满温情,平静而自然的样子㊂ 想起这么一个沈默的谦和的人品,那么庄严认真的工作,觉得人世甚不寂寞,大有意思㊂ ①汪曾祺对蔡德惠的最初描绘,就是这样的一个形态㊂其后在1948年和1984年,汪曾祺各撰写了一篇小说,在不同的层面上与蔡德惠的性格和命运进行了对话,并做了发挥㊂1948年的小说‘三叶虫与剑兰花“,可以被看作现代主义小说习作,也可以被看作一个思想辩论的草稿㊂其中的 徐 是学校里的生物分类学助教,性格平静而专注研究,他的原型很大程度上来自蔡德惠㊂但有趣的是,1947年的纪念文章里汪曾祺对故人命运充满惋惜怆然,1948年的小说却似乎是在和一种以蔡德惠为代表的学术气质进行辩难㊂小说中的 我 认为 这个人好像经常的想着甚么的,所以他的研究工作做得那么精细实在㊂这样的性格跟他的工作真合适㊂他做一切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㊂然而之后又说: 我微微叫喊,想把我的热烈传给他㊂ 因为 我 的性格是: 想做到像他一样的不枝不蔓,简洁鲜明,绝无希望㊂ ②这篇习作如果理解为 我 所暗含的汪曾祺式散漫热情气质和蔡德惠的科学家气质进行辩难,那么或许也能证明汪曾祺对西南联大 工作 伦理的吸收和转化是有丰富的层次的㊂他的文人气和另一种 工匠气质 的研究者并不是全无分别㊂1948年的这番思考提示了我们一些线索,或许有助于理解同时稍前的‘鸡鸭名家“‘戴车匠“这类作品㊂市井奇人干一行钻研一行,把自己的 工作 做到了极致,在其中庖丁解牛㊁悠游自乐,或许是有一丝蔡德惠式的精神转化其中的㊂而后来的批评家所辨认出的道家精神,或许也是这样的生活态度被20世纪80年代读者从文化渊源角度重新追溯的产物㊂只不过,汪曾祺还留下了另一类生命样本,那就是诸如‘艺术家“中的哑巴画家, 一画画,他就痴了 ㊂③画得美丽,无处不画,哪怕画在泔水桶上㊂这是热情的宣泄,不选场所,不计回报㊂借用一下尼采的分类,如果说蔡德惠是 日神 的创造,那么哑巴画家乃至汪曾祺本人都多少有一点 酒神 的狂欢㊂凝定的造型和恣肆的才华,这二者的错综才是汪曾祺对 工作 (尤其是艺术的工作)的理解㊂其实, 工作 的精神和对学问/艺术的 痴情 ,在西南联大师生中是一个被含蓄但有意识地引导的心态㊂汪曾祺所回忆的‘大一国文“课程,既教授‘论语㊃侍坐章“也选读‘世说新语“,这302①②③汪曾祺:‘蔡德惠“,‘汪曾祺全集“第4卷,第54㊁55页㊂汪曾祺:‘三叶虫与剑兰花“,‘汪曾祺全集“第1卷,第289页㊂汪曾祺:‘艺术家“,‘汪曾祺全集“第1卷,第208页㊂。
网址:2019年度四川大学专职博士后研发基金(理工医类) http://c.mxgxt.com/news/view/802113
相关内容
任佩瑜,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工业工程博士生导师、企业管理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信息及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理事。 主持研究了包括国家86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8项,部省南京理工大学考研研究生导师简介
南方科技大学章亮炽院士课题组招聘研究序列副教授、助理教授和博士后
风雨无阻!韩红基金会向四川捐赠731万物资 持续助力基层医疗发展
优秀的研究型外科医生是如何炼成的—— 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外科学博士周海洋
急诊护士吕亚龙当选颐和医院2019年度护理服务明星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四川德阳:构建全新就医体验的新型医院 让医院回归本我
医博类
大连理工大学主页平台管理系统 董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