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术,为官兵——记军旅歌唱家杨洪基

发布时间:2025-04-17 10:37

  杨洪基在他的人生选择中,放在第一位的,是为官兵唱歌。为了这个心灵的承诺,杨洪基50年不变,他的足迹遍布三军部队、边防哨卡,而且一字一腔毫不含糊。

  杨洪基常说这样一句话:“光有献身艺术的热情不够,更要有服务大众的本事。”他这样说,也这样做。50年来,他潜心钻研,一路走来,创造诸多歌唱艺术经典。

  “靠一流博得掌声,靠精品赢得观众”

  跻身艺术殿堂,在总政歌剧团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自己看来,“是一件十分巧合的事情。”

  18岁那年,连简谱也不认识的他,在邻居的点拨下,报考大连歌舞团,凭天生的优美嗓音,竟然一考就过了,被分配到大连歌舞团歌剧队。1962年,大连歌舞团解散。杨洪基被推荐到总政歌剧团。在这里,他一干,就是50年。

  50年里,杨洪基主演过的中外歌剧有40余部之多,其中包括《卡门》、《蝴蝶夫人》、《两代风流》、《党的女儿》、《屈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成绩斐然。

  50年里,让杨洪基最为自豪和难以忘怀的,是1979年夏天,杨洪基与小泽征尔合作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当时,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来华演出,指挥中央乐团首次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那时候,小泽征尔不相信中国有高水平的美声歌唱家,希望自带演员。中央乐团却坚持由国内演员来演唱。

  杨洪基连同其他三位演员,在国内选拔中入选。演出后,赞扬声一片。

  小泽征尔感慨:“真没有想到,中国还有这么高水准的美声演员。”

  从此,杨洪基相继演唱了海顿的《四季颂》、《创世纪》,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莫扎特的《弥撒》和威尔第的《安魂曲》等大型古典音乐作品,承演了歌剧《卡门》、《蝴蝶夫人》、《托斯卡》中的主要角色,这对一个从事美声唱法的歌唱演员来说,是其艺术经历中难得的荣耀,标志着一个演唱者的艺术功底和造诣。

  一场偶然的“演出”,让杨洪基开始了演唱生涯的艺术转型。

  那是在首都体育场,杨洪基记得,当时,一名著名的女歌手,临时调换了演出次序,使在其后出场的演员倍感压力,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杨洪基面对组织者尴尬的请求,接受了。

  杨洪基面对观众的倒彩声,没有离去。他选择了一首《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气势豪迈的乐曲,雄浑沉郁,充满深情。歌声结束的那一刻,刹那间的沉寂,雷鸣般的掌声,随之响起。

  杨洪基在观众的掌声中,悟出来一点道理:观众不拒绝美声,不拒绝崇高和主旋律,中国的美声演唱艺术,必须走“民族化”的路。

  杨洪基暗下决心,站在民族的土地上,为中国人唱歌。由此,开始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探索。

  1990年,总政歌剧团创排歌剧《党的女儿》,杨洪基出演二号人物七叔公。他把美声技巧融入民族音乐、语言和风格中,创下了新时期中国原创歌剧演出场次最多的纪录。从1991年算起,已经演出近500场,同行和观众给予一致好评,成为中国歌剧的精品之作。

  1994年,杨洪基演唱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他创造性地在美声唱法中,融入中国昆曲、古曲的民族元素,突出民族气息,浑厚宽广的音色音域,与历史巨片的凝重,相互交融,引起亿万观众的心灵共鸣。从那时候起,杨洪基的名字家喻户晓。

  杨洪基常说一句话,“光有献身艺术的热情不够,更要有服务大众的本事。”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50年来,他潜心钻研,从自学大学音乐课程,到探索美声唱法民族化,一路走来,打造歌唱艺术经典。

  “唱得让自己安心,让官兵欢欣”

  第一次走进边防哨所,成为杨洪基一生中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是1963年的秋天。入伍后第一次随团下部队,去的是喀喇昆仑山上的一个边防哨所。迎着凛冽的北风,面对那一张张黢黑年轻的脸庞,他的心灵被震撼了。在这里,杨洪基结下了一生割舍不掉的情缘。

  “我要一辈子为官兵演出,至死不渝。”杨洪基默默地做出了这样的承诺。为了这个心灵的承诺,杨洪基五十年如一日。

  从那时候起,每当部队有演出任务,杨洪基都主动请缨下连队,这一去,一两个月,甚至半年,都是常事。他的足迹,遍布三军部队,边防哨卡。

  2008年初,杨洪基去慰问参加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部队。途中,不慎扭伤了脚,脚肿得连鞋都穿不上。领导劝,同事劝,杨洪基说什么都不听。“脚伤了嗓子又没有伤,我是演员,为他们唱首歌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那一天,杨洪基唱得激情澎湃。

  杨洪基在他的人生选择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为官兵唱歌。不管是连队俱乐部,还是在几个人的边防哨卡,他一字一腔,一招一式都不含糊,用心来唱。用他自己的话讲,“要让官兵欢欣,让自己安心。”

  每次去部队演出,杨洪基都坚持至少提前20分钟候场。看过他演出的官兵们这样评价他:腕儿大,架子不大;演出水平高,要求不高。

  杨洪基下部队、走基层,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是他随身携带“三大件”。

  第一大件是理发箱。上个世纪的60年代,杨洪基刚到部队慰问演出的时候,注意到边远地区的官兵,理发非常不便。他自己买了一套理发工具,每次下部队演出闲暇,就给官兵们理发,这一理,就是24年。上世纪80年代末,部队条件改善了,他的理发“行头”才下了岗。

  第二大件是毛笔。杨洪基从1980年开始研习书法,他的书法作品在官兵中很有名气。杨洪基每次下部队演出时,都带上宣纸、笔墨、印章,将写有格言警句和宣传光荣传统的书法作品,送给官兵,32年从未间断。总政歌剧团政委王慧敏介绍说:“杨洪基的书法作品,几乎挂满了基层哨所。”

  第三大件是茶叶。每次下部队,杨洪基带上自己喜欢的茶叶,演出后,杨洪基就和同事、部队官兵一起喝茶聊天,在聊天中畅谈演出体会,共叙官兵友情,倾听官兵需求。官兵这样评价他:杨洪基给我们送来了欢乐,也给我们送来了友情。

  金钱名利,足以考验一个艺术家的人品艺德。杨洪基懂得,一个演员赢得掌声容易,赢得人心不容易。为了钱和名去演唱,人就一钱不值了。

  杨洪基唱红了《三国演义》主题曲之后,邀请他参加商业演出的人慕名而来。杨洪基推掉的商演机会,他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了。他甚至因为执行部队临时任务而违约,自己掏钱赔付对方违约金。面对这些,他总是淡然一笑。

  现在,杨洪基学“乖”了,在参加社会演出签约的时候,他都会在合同后面着重加上一条:如遇单位有重大任务,合同自动终止。业内人士都知道,这已经成为杨洪基合同的“特殊版本”。

  50年来,杨洪基下基层为官兵演出,不管条件多苦,身体多累,他都坚持不假唱。在广州军区的一次慰问演出中,杨洪基嗓子不舒服,在演出中高音上出现一点小瑕疵,他内心很懊悔。官兵们获知情况后,掌声经久不息。杨洪基感动不已。

  杨洪基今年71岁了。他没有因为年龄越来越大,歌唱技能走下坡路。他把这归功于从不断下基层部队演出中汲取艺术养料,归功于为官兵唱歌。他说,“假如我现在半年不唱歌,我的嗓子就不行了。”

  就在接受记者采访结束后,他又随总政歌剧团,去基层部队慰问演出了。“只要官兵们需要,我会一直唱下去。”临走前,杨洪基说。

网址:为艺术,为官兵——记军旅歌唱家杨洪基 http://c.mxgxt.com/news/view/810253

相关内容

【时代先锋】总政歌剧团一级演员杨洪基:“为官兵演出,至死不渝”
杨洪基唱Rap,蒋大为玩电音,老艺术家玩起跨界能有多“野”?
杨洪基:歌坛传奇的艺术人生
军旅女中音歌唱家阎俊茹的“歌唱人生”
杨洪基:歌坛巨擘的艺德人生
中国歌唱家杨洪基:与妻子恩爱48年,却不敢叫她的名字
军旅歌手小曾南宁讲述艺术人生 创作被张学友选中
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现身饭局!知情人曝退休金几万,评论区又发酸了
杨洪基——永远年轻的歌者
李双江阎维文相拥如兄弟,杨洪基气场全无,老艺术家聚会引热议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