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北广人物"↑免费订阅本刊
北京卫视新剧《春日暖阳》开播即稳居黄金档收视榜前茅,且好评如潮。
有网友说:太棒了,终于有电视剧给演艺圈“揭黑”了;还有网友直言:看了几集,够痛快,节奏快,可以追……
这也间接“说明”了该剧的主创阵容为何如此之强。先说幕后——导演刘家成是继郑晓龙之后又一位火爆全国的京味戏导演,代表作《情满四合院》;编剧是王海鸰、王大鸥,二人也是全网刷屏的爆款剧《人世间》的编剧。
再看台前——黄子韬、吴刚、孙怡、刘蓓领衔主演,韩童生特别出演,周奇奇、郑凯主演,何冰、于明加、于晓光友情出演。光北京人艺的演员就有好几位,比如吴刚、何冰、韩童生。
这几位演员,笔者都采访过,也知道他们从艺做人的规矩和坚守。
应该说,这几位热播剧常客、人艺老戏骨的加盟,对于作品的剧情呈现和主题表达,都会加分不少。
这个时候,播这样一部剧,有深意存焉。
《春日暖阳》讲述了自带超高话题的流量艺人松杨(黄子韬饰演),为提升演技、寻求自身发展的更多可能性,重回话剧舞台,再度向昔日老师丁可芒(吴刚饰演)虚心求教,在资深表演艺术家丁老师的带领下,在经历了重重考验之后,松杨终于如愿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好演员”。
对笔者而言,《春日暖阳》所呈现的“演艺圈”,既熟悉又陌生。我想起曾经采访的老中青几代演员,想起他们的人生故事、内心的苦恼和困惑,还有一个个温暖感人的瞬间……
曾经,有许多如今的老戏骨也就是当年的实力演员,在没有作品播映时,甚至都不好意思接受采访;
曾经,陈道明两次“发脾气”都是因为提问不问表演问私人生活,不关注其他演员只围住他个人——一次是《黑洞》发布会,一次是多年后在《中国式离婚》发布会,巧了,《中国式离婚》的编剧正是王海鸰,她全程目睹……
曾经,笔者一边看着戏一边打电话给演员,一起探讨表演得失和短长,如今却得隔山迈海地过经纪人、助理重重关卡,而演员则苦于“见不到”记者,看不到专业的批评和报道……
演员,以表演为工作;演员,也需要情怀;演员同样要讲奉献精神。
老一代演员,大多深谙此理,也都很低调的做人做事,从不把观众的喜爱当成可以炫耀、利用的“资本”,而只会变成鞭策和激励,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得更好,不负观众不负人民,像秦怡、张瑞芳、凌元、王晓棠、里坡、曲云、张勇手……年轻些的像李雪健、陈道明、陈宝国、高明……
这些老演员一直在用作品、艺品和人品在那儿打着样儿,可这种“传承”有没有真正传承下去,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春日暖阳》有一场戏中戏:一位漂亮的女演员拍摄时表情生动,走位也很好,可嘴上说的台词竟然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两只小蜜蜂,飞到花丛中”。
其实,这种“数字小姐”“数字先生”的现象已经存在很久了,笔者熟悉的几位老戏骨谈到这种现象时已然是见怪不怪、懒得生气了,嘴上说不与这样的演员搭戏,但真遇上了怎么办,人家老师长老师短地叫着……
《春日暖阳》中的男主角松杨是流量艺人,深得市场和资本的青睐,但却连“拍戏感受”“获奖感言”都需要有人提醒,是不是“绝望的文盲”,心里能没点儿数儿吗,好在他一心想磨炼演技、提升自己;反观他的老师丁克芒,虽说是数得着的话剧演员、表演艺术家,却因票不好卖,险些失业……
这种现实中的真实反差,也存在久矣。
已故的北京人艺老演员胡宗温老师患肾病多年,脚肿得走路都困难,那年冬天我到她家里采访,老人背靠着旧式暖气还在“备课”,因为有个公益讲座请她给年轻人讲讲……
一些老演员冬天在剧组生活、拍戏,没人照顾其实是很危险的,他们更需要助理,但他们请不起。能让带老伴进组已经是很大的改善了……
演员张秋歌曾和笔者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老艺术家拍了一天戏,剧组派车送她回家,老人下车后千恩万谢,在胡同里一直目送车子远去……
张秋歌多年来领着一帮人贴钱排话剧,他说:我不为别的,只为——这是块净土啊,总得有人坚守!
“学艺先做人”“艺术不仅仅是艺术,还是商品”“你考虑的是商业价值,我考虑的是戏本身”……《春日暖阳》中的这些台词,犀利吗?并不觉得。
北影、上影、长影、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那些老一代演员,为拍一部戏到老乡家睡土炕,到军营站岗放哨,到工厂搬砖和泥,那才叫深入生活!今天你做不到深入基层一年半载,十天半月总可以做到吧;同吃同住同劳动做不到,至少也能做到多听多看多思考吧?
曾经,观众被告知“观众”喜欢看明星看流量;市场被告知“市场”离不开明星和流量;甚至连戏骨们都默认了“戏骨+流量”的模式……
结果呢?这两年最热的两部戏《人世间》《狂飙》,没有用“流量”,却占领了最大的“市场”!
回归职业、回到初心,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打磨演技,多出弘扬正能量的艺术精品,才是演员的正事,才是演艺圈的正道。
END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再忆彭老!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彭士禄
●舞动的长城,认真的父亲!独家专访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之子
监制: 孙成刚张彪 翟涛
编辑:张琳 刘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