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的“独行侠”马志明:不看重师承,不理纷争,只专注相声
谈到马志明与郭德纲的关系,近年来这成为了相声界广泛讨论的话题,争论的核心是马志明为何将那块醒木赠予郭德纲。
热爱相声的老观众都清楚,马志明的性格可以形容为孤傲,换句话说,他并不喜欢与他人交往,更不愿意依附于别人。时常在言谈和办事上显得直率,因此他的社交圈并不广泛。
正是由于马志明具备这样的性格,并且多年以来一直遵循这种性格来处理事务,他送郭德纲醒木的事件才引起了广泛关注。如果将送礼的主角换成其他相声大师,且他所赠的不是一块醒木,这件事就不会掀起如此大的波澜。送醒木的人是马志明,他是相声泰斗马三立的儿子,性格孤傲,从不愿与他人交往。尽管这只是一块小小的木头,却有传言称它是相声马派传人的信物。如此人物和这样一块醒木,接收者却是郭德纲,这其中将会产生不少故事。
相声界十大悲情人物之一的马志明,是否因一生孤傲而在晚年失去名誉?他的成败是否都与郭德纲有关?说到马志明是个悲情角色,不知道相声爱好者是否会对此认可?马志明的父亲乃是相声巨匠马三立,连侯宝林大师都要称其为师叔,身为这样家庭出身的儿子,他又有什么可悲之处呢?马志明的运气在于他出生于相声世家,但他的悲剧同样源于这一背景。作为马三立的儿子,他年纪轻轻便随父母被发配到农村进行再教育。
马志明在回忆起那段时光时,提到一个让人心酸的细节。他表示,由于自身身份的特殊性,当地居民对他都很畏惧。有一次,他白天正在劳动,挖一条沟。正值夏季,天气炎热,这项工作异常辛苦,以至于连水都无法畅饮。此时,一位善良的村民悄悄地在地上放了一碗水,然后指给马志明看,随后便匆忙离开,以免被其他人看到。这段令人不愿回忆的经历使马志明形成了不喜欢与他人交往、为人处事尽量低调和内敛的性格。了解了他的过往,便能更好地理解他后来的待人接物态度。
马志明随后跟随父亲回到城市,参与了天津曲艺团的工作。尽管回到城市后找到了工作,但路途依然充满挑战。在曲艺团的头几年来,马志明无法上台演出,只能承担一些杂务。这段时间的无奈与他当初在农村劳动时截然不同,一个是完全没有希望和未来;而另一个则是别人的希望,他每天看到的是他人的表演和成功,而自己的人生道路却依旧不明。
马志明终于站上了舞台,但他的生活并不顺利。由于经历了许多特殊的事情,他逐渐形成了一种孤僻且难以相处的性格。这种性格使得他频繁更换搭档。他曾与因犯错误而调入天津曲艺团的于世猷合作,也曾为赵伟洲和于宝林担任捧哏,之后又被团里安排给苏文茂。在这段可称为“混乱搭配”的时期,马志明不仅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合作,反而与这些演员之间产生了不少摩擦。
与杨少华的合作可以说在艺术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期间创作了《戒烟》和《地理图》等表现优秀的段子。然而,由于马家相声偏向沉稳的风格与杨少华较为激进的捧哏方式存在较大冲突,两人最终也产生了裂痕,并传出了他们关系不和的消息。马志明与谢天顺携手合作了三年,传言称由于团内评级问题,谢天顺情绪波动与马志明分道扬镳。显然,这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
马志明直到遇见黄族民,才真正进入了表演的稳定阶段。有人认为大黄能够与马志明搭档较长时间,是因为他在台下听话,且在舞台上不抢戏。确实,马志明对黄族民十分关照。当初大黄只是名业余演员,是马志明通过努力将其调入天津曲艺团成为专业演出者。同时,也只有黄族民是马志明确认的徒弟。尽管他们之间的师徒关系在相声界受到许多人的质疑,但这更显示了马志明对他的认可。
提到拜师和收徒,这在马志明的艺术生涯中也是一件颇为无奈的事情。马志明当初拜师的过程颇为波折,由于他父亲的辈分较高,若按此传承,选择的余地则极为有限。当时仅有陶湘久和郭荣起可供选择。陶湘久身在福建,不常参与相声界事务;而郭荣起虽在天津曲艺团,但听闻与马家关系不佳,因此也无法成为他的老师。
在这个时候,侯宝林帮忙解决了一个困扰的问题。他通过代为引荐的方式,使马志明成为自己已故师父朱阔泉门下的弟子,从而加入了“宝”字辈演员行列。这一事件引发了相声界内外不少人的讨论,许多人批评马志明,认为侯宝林帮助他处理了师承问题,免去了他的一个重大难题。然而,后来马志明与这位师哥侯宝林并没有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其恩情丝毫没有回馈之意。
这大概与马志明的性格有关。当时,他不仅与侯宝林关系疏远,对京津相声圈的大部分人也几乎没有交往。那年,许多天津曲艺团的演员涌向北京,进入专业团队或在娱乐圈里风头正劲,但以马志明的才能,本可以有机会前往北京发展。然而,就他在接受采访时所提到的,他更愿意留在天津这个舞台,为听众服务。仔细分析,马志明选择不去北京,最主要是因为他不想与相声界有更多深入的联系。拜师的事宜进展不太顺利,收徒就更困难了。由于马志明已成为“宝”字辈的相声演员,他自然不能轻易收下弟子,因在相声圈中有许多人对此会进行阻挠。原因很简单,用马志明的话说,如果他收了一位年轻的徒弟,那李金斗这样的年长演员岂不是要称呼他为师叔吗?相声界的复杂性不言而喻,拜师和收徒从来不是简单的双方默契之事。
因此,圈内一些有权威的人往往会干预谁可以拜谁、谁又能收什么人作为徒弟。马志明的父亲马三立与李文华情感深厚,多年来一直以师徒相称,但始终无法正式认祖归宗。直到马三立去世多年后,李文华在重病中才从病房推着轮椅前来缅怀,并将已故的马三立视为自己的老师。马三立作为相声界的巨擘,虽然当时是地位最高的相声演员,却仍然无法自主收徒,何况马志明呢?因此到目前为止,马志明唯一正式认下的徒弟,就是一个不被业内所承认的黄族民。掌握马志明性格的发展经历,便能理解他性格形成的背景与过程。正因如此,这样的马志明自然不太愿意参与相声圈内的许多事务,也缺乏上进心。尽管他是相声大师的儿子,被称为少马爷,但实际上,他与这个圈子并不融洽。当年,马志明凭借《纠纷》在津城声名鹊起,至今仍有许多梗广为流传,让人乐于谈论。
王德成和丁文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这样一个出色的节目在参加央视相声大奖赛时,却只获得了三等奖。这不仅是因为作品的地域限制和深沉的问题,也包括黄族民由于当时还是业余演员无法参赛而临时更换搭档的情况。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马志明所在圈子的局限性,他缺乏话语权,因此没有足够的人力进行推广。回头再审视马志明赠予郭德纲醒木的事件,我们就能理解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其中既包括马志明一生以来的孤傲原因,也有郭德纲本身所引发的众多争议与黑粉问题,还有当初马志明对郭德纲持有不同态度的因素。在郭德纲尚未成名的时候,他曾在天津的中国戏院举办过一场专门的省亲演出。此次活动中,马志明也被邀请到现场,并上台发言。当时,马志明对郭德纲的评价与后来赠送醒木时显得有所不同。他并没有给予太高的认可,仅做了些许肯定。此外,在后来的采访中,他提到自己出席并讲话完全是因为考虑到郭德纲也是来自天津,这暗示着他认为郭德纲的水平不过如此。
然而,当马志明把醒木赠予郭德纲时,他对郭德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称他是马派相声的接班人。这一举动在相声界内外引发了许多解读。有传闻称,马志明此举是为了为自己的儿子马六甲进入德云社铺路。而另一些人则表示,郭德纲花费50万重金购得了马志明的醒木。
马六甲前往德云社的说法显然不准确,因为他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表演相声仅仅是他的业余爱好,根本不可能进入德云社。这些年过去了,实际情况也证明了当时的传闻并不是真实的。
关于郭德纲花钱购买醒木以期成为马派传人的说法,天津电视台的编导、主持人及相声演员裘英俊曾在一档天津相声广播节目中提到过此事。他解释道,当时正值天津卫视录制德云社的相声春晚,导演安排了一个赠送礼物的环节,本打算送玉子板,而马志明却在关键时刻忘记了这个细节。
幸而下台后,他突然想起。赠送完玉子板后,马志明特意强调这是由电视台提供的,然后才拿出醒木,说这是他自己的礼物。裘英俊补充道,此醒木实际上只是块普通工具,并没有特别意义,也并非郭德纲花钱购买而来。
相声界本身充满了争议,喜欢传播各种传闻。最近一个关于送醒木的事件引发了热议,有人说马志明晚节不保,有人指责他对郭德纲态度变化莫测,更有人认为他的成就和失败都与郭德纲密切相关。
马志明的悲剧在于他本有机会在艺术和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他却养成了孤傲、低调且对事物有所顾虑的矛盾性格。此外,如果他能找到一个更为稳定的搭档,或许会在相声表演方面获得更加显著的成果。同时,如果他能够走出天津,他的影响力至少不会低于杨少华。然而,他选择了追随内心,宁愿静静地面对一切变化。
与郭德纲的交集是否存在前后态度上的变化,其实没有必要深究。关于送醒木一事,称郭德纲为马派传人,这难道没有积极的意义吗?经过多年的发展,相声界当初的几大世家,如马家、侯家和常家,都面临着无人继承,名存实亡的问题。
虽然郭德纲不是马派弟子,但他的风格和节奏受到了许多马派相声的重要影响,具有明显的马牌特征。如果他真的能承接起马派的衣钵,那对相声的发展以及观众来说,不都是件好事吗?
马志明先生如今已逾80岁,往昔如烟,无论曾经历过的繁华或孤独、欢愉或无奈,都已随风而去。他内心早已变得淡然自若,处事从容。祝少马爷身体安康,寿比南山。
网址:相声界的“独行侠”马志明:不看重师承,不理纷争,只专注相声 http://c.mxgxt.com/news/view/826448
相关内容
他与马志明合说相声几十年,两人的师徒关系,却长期不被同行承认相声演员马志明的悲喜剧:你根本不懂得相声
相声界那些有争议的“师承”,杨少华、黄族民、郝爱民……
马志明相声传承之路:即便身为马三...@柠檬糖话的动态
相声界的是不是马志明的辈分最高
相声名家杨少华的师承关系为何不被同行承认?
“无人不宗马”的马三立马志明父子,为何却和天津相声界不对付?
相声界的师承之谜:从海青到泰斗,一段拜师路上的曲折与辉煌
马志明在相声界有什么样的地位?
相声名家杨少华既然不被相声界承认师承关系,为何不自成一脉创立杨派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