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6210字,捧杀思维。
这是智远的第0105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捧杀思维也是固定性思维模式
这类人群不关注“个人成长”,而只关注自己在别人眼里怎么看。
在个人成长中,我见过最狠的“废掉”人的手段,就是“捧杀”,就把一个人捧得高高的,高的“德不配位”,捧到让一个人才华能力和自己的行为不一的地步,这个人就会自大,轻浮,自以为是。
然后,这个人就会因为自己“略懂皮毛”而到处“炫耀”,在某个重要的时刻,因为自大而犯下大错。
要知道,没有一个人能够抵挡日复一日的“糖衣炮弹”,谁不喜欢被夸赞呀,所以,当谗言足够顺耳,足够美丽的时候,谁还会在乎那些忠言逆耳呢。
乐于爱听“赞赏”心理的人,多半是有固定性思维模式,这类人群不是关注的如何追求进步和学习,而是时刻关注人们当中,自己是否比别人聪明。
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当遇到失败和挫折时,就会瞬间崩溃,并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而不是针对困难做出改进。
这类人群唯一的目标就是证明自己“聪明”,“比别人高人一等”,对努力学习并不感兴趣,如果你有,积极反思。
01
关于“捧杀”思维。
捧杀确实是我见过最奇妙的东西了,一个人会在相对优秀环境中,慢慢的迷失自己,近些年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一直发现一个很不好的苗头,就是很多人都喜欢把自己“太当回事”。
给自己装上一层偶像包袱,或者在团队中觉得某件事情因为缺了自己就无法完成一样,其实这样的行为,会更让人得到“利用”,随时会被“捧杀”。
什么是捧杀: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中有一篇《骂杀与捧杀》,原文:现在有些不满于文学批评的,总说近几年的所谓批评,不外乎捧与骂。
指的是过分地夸奖或者吹捧别人,使被吹捧着“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因为“被夸奖”而导致堕落,最后失败,来达到被赞扬着变得虚荣自负或招致他人反目的目的。
当然这里的“捧杀思维”,并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词,让自己清晰的认知到这个“思维的”要害性,在工作或者成长中,随时提防,而避免自己陷入其中。
在人际交往中,互捧是一种交际的方式,有的时候为了礼貌,有的时候为了气氛,并不是虚伪,也不是要“阿谀奉承”,更不能说明自己就具备那方面的能力,所以有的时候,完全不必对号入座。
但是,往往很多人会把“捧”用在工作中,当成自己为了达到某件事,不择手段的目的,捧其实并不是坏事,但是如果带“杀”,那么明显就可以感受到它的威力所在。
假设在职场中一个人对你某个方面的做法可能不太满意,但是你们还是相同的级别,他又不能把你怎么样,也不敢直面说你,那么就要提防捧杀这种情况,就是“赞赏”式奉承。
有的时候,刻意的赞赏,反之会让自己陷入其中。
在心理学中,每个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当我们接受到赞美的话时,心情会莫名的开心,当沉醉在“开心”这种环境时,所有的警戒心理,自我防备就会有所降低,慢慢的就会当真。
比如这句话:
“哇,兄弟,你是北大毕业的呀,在这做这个基础工作简直是屈才了呀!
捧杀的厉害就厉害在,哪怕你一开始不当真,后来大家都这么说,你心里也会有那么一丝丝的“小不爽”。
你心里也会有那么一丝丝的小荣耀就是“我可是北大的呀,天天做这烂摊子事,这些小丝丝都会变成种子埋在你的心里,随着日复一日情绪的积累不断膨胀,最后让你陷入“自以为是”。
“捧杀”有多可怕:工作这些年,我见过公司里面许多冉冉升起的小领导,一时间风雨无量,转瞬间就变得墙倒众人推。
人最大的弱点,在智远看来,就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为自己经得起所有的赞美,而不会陷入其中。
我见过很多的小领导,对于任何人的夸奖都“照单全收”,对于团队中取得的成就都以为是自己的实力使然。
而到最后却发现,其实自己根本没有那么优秀,都是平台的力量,组织的资源,是团队的配合让自己取得了一丁点的成就。
在工作中,如果你能力很强,那么一定要保持谦卑低调,将功劳都归结于团队,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减少“树敌”的风险,也让别人愿意和你相处。
一定要警惕那些过分夸大你能力的人,比如:“这件事情就全靠你了,离开公司就转不动了,某某没有什么能力,还都是靠你撑着。
对于这类型的话,自己千万不要放在心上,如若当真,自己某天因为一件事情而生气之下辞职单干,那就真的废掉了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成绩。
这个世界大到离开任何一个人都不会产生什么变化,至于自己,更不过是普通人之中的普通人而已,哪有什么值得高到不知所以的夸赞呢?
那些朝你袭来的糖衣炮弹,都是包含着随时可以让自己万劫不复的”祸心“,自己若喜欢听信谗言,到最后可能只会落得“一地鸡毛”的下场。
如果自己看某个人不顺眼,不要与他硬刚,要学会曲线救国,不断地去捧杀他,而且不是你一个人要这么做,要联合起来一堆人来“捧杀”他。
让他迷失自己,在一片夸赞之中变得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浮躁,狂傲,这人硬刚很快就会消失在你的“视野之中,这才是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就是捧杀的威力,“赞美是铺满鲜花的陷阱”,表面看上去很诱人,一旦踏上就会充满“凶险”,最后迷失自己。
02
“捧杀”心理学。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有一定的“期待”,而这些期待就是希望自己“更好”,从外表到内在,希望自己能够维持“优秀”的形象,并且朝着这个期待去奋斗。
然而,当期望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范围”的时候,就会出现副作用。
比如“焦虑”,“无法满足而失落”,人们为了杜绝这种状态,大脑就会喜欢性屏蔽那些“不好的声音”,而愿意接受“好的反馈”,而很多人便会走在被“捧杀”的路上。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为什么很多人会被“捧杀“,因为他们习惯性听“优秀的声音”,正是这种心理,那些捧杀者便会“充分抓住这个弱点”,然后不断的“给予”,因为表扬是不需要任何成本的,并且还能产生好感。
你要知道:“给予”“表扬”是一种“正强化”思维。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人类为了训练“宠物”,每次会在宠物完成相关的动作后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个奖励可能是“食物”,而整个的过程,正是一种“正强化”,让宠物无形之中按照你的想法,规定来做。
那么负强化,就很容易理解,比如自己家孩子做错了某件事,你打他了一巴掌,下次他再也不敢了,让他知道这是“不该做的行为”。
赞美与肯定,会让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拉近彼此的距离,消除你的防备心。
当自己会得到对方给予的赞美和表扬的时候,那么自己就会选择无条件的接纳,慢慢的就会依赖对方,接受对方的观点。
长期以来,你就会依赖这种感觉,而这种感觉的产生会让自己不再关注“自身”,而会把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别人”,凡事就会喜欢问别人,感觉怎么样?我这样合适么?
其实“很多的问题”,比如:哎,我这件衣服好看么?你觉得我这个口红漂亮么?在多数人心中,自己已经有了答案,只是自己喜欢了“这种感觉”,这就是被捧杀的本质,想得到“心里的奖赏”。
其为什么这种“被捧杀”会屡试屡效呢?因为人的爱慕虚荣,自以为是的本性会让它变得这样。
小心“自我捧杀”:在心理学中,我们除了愿意得到”别人的心里赞赏外“,还有一种机制是“自我安慰机制”,我觉得还行,我对自己的成果还算满意,这本质其实不是骄傲,而是心理开始“自我捧杀”的过程。
自我安慰也会“成瘾”,从本质层来说,自我安慰属于“心理防御机制”,它的作用就是平衡内心的极度享乐主义倾向和外部世界的冲突。
你看,在工作中,当某件事情领导觉得不满意,自己觉得还行时,其实就是在“找台阶”,平衡心理,不想与外面的要求产生巨大的差异,而造成一瞬间的无法适应,然后开始找安慰。
自我安慰的防御机制是为了对抗本能的冲突,以及外界所诱发的“焦虑”。
保护自身不受到潜意识冲突”困扰”,形成了无意识的自动作用的心理手段,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减少自身的矛盾”。
安慰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也不乏有“心理防御”,比如“自动平衡合理化”,压抑,否认,升华,投射别人,不承认等等。
自我安慰的“捧杀”为什么会上瘾?你要知道自我安慰的过多或者过少,都是不健康的,影响生活,甚至导致“心理问题”。
如果自我安慰多了,不愿意承认失败,不愿意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可以改变的内因,一味追求内心的平静,那么确实可以说是“自我欺骗”,产生的结果也就会越来越脱离实际。
慢慢的自己就会建立起“虚幻的自信和自尊”,越来越无法接受现实,当自我意象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时,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是“自我捧杀”的过程。
自我捧杀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内疚比期许先到达”,俗称的是“高起点”,然后销声匿迹。
这种情况,在明星里面比比皆是,因为一个作品爆红,而后的几十年,都没有很好的作品,慢慢的大众的淡出视野。
我们普通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比如上学的时候,总是在重要的考试上掉链子,心仪的公司,因为一个面试机会,准备了好几个月,但是最后因为期许太高了,而说不出完成的一句话。
我第一次登上千人大会演讲的时候,就遇到了同样的情况。
前一天晚上足足准备了5个多小时,而在上台的2分钟,把昨天准备的全部忘记。
自我捧杀的本质,除了“心理的自我防御安慰机制外”,就是“内疚比期许的东西先达到”,如果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自己把位置摆的太高了”。
如果你掌握了这三种情况,就不会把期望值和位置定的太高,往往发现平常心会更好。
03
如何应对“自捧和被捧”。
首先说明一点,如果有人要“捧杀”你,那么恭喜你现在所处的位置对你非常的有利。
这些想把你弄倒的人不敢那么明目张胆,而是通过各种迂回的招呼让你得意忘形,最后他们希望“你自己把自己撂倒”。
但是在自己“形式大好”的同时,智远要提醒你,因为“捧杀”会促使你放浪形骸,做出不合时宜,甚至于损害团队,公司的事情,那些捧杀你的人远远比明目张胆向你发出挑战,或者背地里说你坏话的人更可怕。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首先,要识别“捧杀”并不难,但是识别以后,改如何和捧杀你的人相处,如何破局会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就是另外的问题和智慧了。
在自己大脑“触达这个被捧杀”的指令后,首先要做的是,自动屏蔽优秀,掩盖“锋芒”,那些想捧杀你的人多数是因为你的能力或者“功劳”。
其次,要弄清楚别人为什么要捧杀自己,去了解被一个人捧杀还是“一群人”,这个很重要,如果只是一个人这么做,那么可能是因为私人恩怨,找个安静的机会主动沟通沟通或许能解开。
如果是一群人这么做,那就不简单了,可能背后是某个领导的操控,指令等。
要反思是自己的某些言行举止惹到众人怒了,还是太没有集体意识了?还是自己的做人处事方法不对,相对会比较复杂。
这里智远能提醒你的是,如果是个人,自己首先要做的是“少说话”,“少站队”,“少表态”,“不争功”,学会察言观色。
其次多观察其他人对捧杀你的人的言论表现是什么样,是很自然,还是附和捧杀的评价,还是提出更理性,或者是维护你的言论,侧面了解这个很重要。
当然“捧杀的内容”更重要,是所有的事情都夸赞你,还是特别夸赞你某一方面,通过夸赞,捧杀的内容,可以熟知这背后的核心原因。
最后,如何灵活应对别人的“捧杀”,是挑明还是装傻,是对抗还是默然,这其实都不是绝对的。
需要做到“灵活应变”,因为,我们要注重的并不是“捧杀”我们的那个人感受如何,而是其他人会不会对自己产生误解,或者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工作。
总之,原则就是如果“捧杀杀伤力不大的话”,那么在不把更多同事搞的复杂,不要影响自己的工作心情和进度的前提下,尽量化解与被捧杀者之间的误会。
如果捧杀的太过分,那么就要学会及时和上级领导反馈,或者借力打力,甚至反捧杀。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自我捧杀的本质,除了心理的自我安慰机制外,就是“内疚比期许的东西”来的更早,要么就是“自己把位置摆的太高了”,智远认为,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冷处理”。
在心理学知识中认为,我们都有“自我同情”这个概念,也就是我们对自己失败了,经历过的苦难,错误,不在抱有任何的期许了。
让自己的意识,防御机制逐渐下滑到平常心了,你就会意识到某一刻的经历在之前看似重要,在现在看来,其实是非常“普通的人”,而其他人或许也会经历这种状态。
就好比“失恋”一样,曾经第一次撕心裂肺的不能失去,到第二次的“我还好”,慢慢的“无所谓”,到后来的“爱自己”,其实就是“自我冷漠”的过程。
自我冷漠的本质,其实不是为了“贬低自己”,而是学会注意自己的“缺点”,屏蔽到哪些“优秀的方面”。
与其受制于高期待的“镜像中的自我”,不如换个角度去审视“自己”,意识到在茫茫人海整个世界中,自我本身并不是那么的重要。
04
逆耳的话会让你“更醒脑”。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特别喜欢一种人,就是“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人”。
因为我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总能看到他们身上的不足,这些不足随时都会映射到自己身上,我会不定期的思考,“我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克制表现欲:我和朋友聊天,提到这样一个话题,对于一个团队来说,高情商代表什么?
最后大家总结认为,高情商不是“耍心眼”,也不是“你争我抢”,而是懂得“隐藏自己的光芒,随时为别人着想。
代表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情绪的管理能力,而这个能力也可以让你和周围的人更融洽的相处,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
但是有人可能会说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如果在“讨论方案的时候“,为了营造氛围,大家都和和气气的,相互称赞别人的点子和想法,不成了”彩虹屁“,最后不还是敷衍了事?
其实不是这样子的,你要知道,你来工作是来赚钱的,不是来交朋友的,如果能交到那是惊喜,如果交不到,那也属于正常情况。
在工作中高情商的人,早就不需要“彩虹屁了”,他会把“自己”和“事情”做有效的切分,真正的认可是什么?
就是克制自己的表现力,然后在工作中赋予自己扎实的业务能力。
所以你看,面对这个快速发达的社会,职场中,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是打仗冲锋战友,而不是相互吹捧和称赞的战友,作为自己,我们能做的就是“打磨自己”。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有这样的一个事情,之前有一个同事,他做社群运营的,在我们一起工作的时候,他问我,说自己想跳槽,问我怎么看?
那个时候他才做社群运营1年多,由于业绩不错,很快就上升到了社群高级经理职位,手底下也有好几个人,而这几个人都是那种很会说话的人。
其实一位是已经做了2年多的一位姐姐总是夸她,说他的能力完全不必在这做设个社群高级经理的职位,应该换个更大的地方展示自己的才华,怎么也能做个总监级别。
因为我们当时关系比较好,我便很明确的告诉他:
你的经历和能力,是支撑不起来一个更大的团队的,人的职业生涯都是固定性的轨道的,你需要不断的打磨自己,不要着急,早晚的事情。
但是他最终没有忍住“同事的鼓励”,辞职去找了另一份“社群运营总监”的工作。
结果早已经注定,他也如愿以偿的做到了这个岗位,但是却没有“呆很长时间就辞职了,因为自己很快就遇到瓶颈期了”。
而那个姐姐如愿以偿的做了他原来的“位置”。
在他最狼狈的时候,我们有次一起吃饭,提到这件事情,他说,如果有重头再来的机会,我一定会好好考虑当时你给我的建议。
优秀的人早已经默默地屏蔽掉了“赞赏”功能,越挫越勇,有的时候“忠言逆耳”,尖锐的话可能更醒脑。
核心观点:
我特别佩服一种人,不是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的人,而是那些成功之后,依然可以保持头脑清晰的人。
人贵有自知之明,守住本心,不被外界美妙语言所干扰,清晰的认知到自己的斤两,坚定地走自己选定的路,才是长久之计。
为了保护自己,你要具备“捧杀思维”的意识,但是不希望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最后“远离那个捧杀你的同事”。
关于幸会社club:
互联网社群服务品牌,靠谱的互联网圈子,已经有830人+找到组织,社群注重于“交流””对接”“异业合作”,覆盖职业包含媒体记者,运营,市场公关,品牌营销等,职场年轻人的充电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