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的雏形与演变

发布时间:2025-04-22 23:55

调研陆续进行了20天。
大纲还是出不来,不免发急。
看资料,还是效果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盘算着写点东西,形成思路。
可是真的是急又急不来的。无论多少事情,还是要一件一件的来。
不但要一件一件的来,还要一节一节的来。
第一节就是《电影院的雏形与演变》。
我想写作是有一个线索,讲清楚一个道理,这就是调研和查资料的简单目的。
搜集的资料,有一个版本是很切题的。但是我并不能照抄,否则念一遍就好了。
诸多资料,写作手法完全不同。
沈寂的《上海电影》是按照类型片进行划分的:滑稽片,武侠片,古装片,抗战片,喜剧片,歌舞片,文艺片等。根据类型,安排时间顺序。
这样做的好处是,以电影内容的分类为坐标,内容详尽,又有细节,演员,制作,花絮等,但是弊端是无法把握电影的发展。
《上世纪前半叶电影故事存真》,有资料的保存价值。不清楚哪个影片时,就可以翻翻这个小册子,类似电影说明书的汇总。
我在古籍书店购得《民国社会风情图录——戏剧电影卷》,以画册为主,汇集了剧照、演员照片,介绍比较粗糙。
因为是个人收藏图片,所以有偏好,例如胡蝶的照片多,阮玲玉的照片少。
关于电影院的资料遗忘在其他地方,手头没有,只好凭记忆、直觉,把一个大致的线索勾勒出来。
徐家园,是第一家放电影的场所。

即将拆迁的徐家园

即将拆迁的徐家园


                

                雷玛斯,开始在福州路的青莲茶社放电影,后来在虹口乍浦路口建造第一个固定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
后来,在海宁路、江西北路路口建造了维多利亚大戏院。后来被明星兼并后,改为新中央大戏院。
陆续在虹口区其他地方建造了多家影院,东长治路的万国大戏院,恩派亚大戏院,长治电影院,他不满足于虹口区的霸主地位,向南京路挺进,气势显赫的夏令配克大戏院就设在南京西路、石门二路的路口,现在是汇银。

夏令配克大戏院

夏令配克大戏院


                

                石门二路是卡德大戏院,对面是卡德浴室。

卡德大戏院

卡德大戏院


                

                雷玛斯通过开设这些戏院,进而搞垄断,发展电影院的托拉斯组织。这个托拉斯不仅是电影放映场所,垄断电影放映(那个时候没有电影发行公司),而且还拍摄电影。拍了一部电影《孽海潮》,这个片子是沿袭了第一部国产长片《阎瑞生》的套路,不过同样大获成功。夏令配克电影院是第一个放映国片的场所。
雷玛斯回国前,把这些产业转让给明星。其实是明星转租他的产业。阿波罗影戏院的葡萄牙老板,把维多利亚承租下来。换言之,雷玛斯的垄断组织给明星发展自己的电影王国奠定了基础。

阿波罗影戏院

阿波罗影戏院


                

                明星的篇章拉开了。
龙头是中央大戏院,在北海路上。

中央大戏院

中央大戏院


                

                旗下是雷玛斯的大部分电影财产。
展露头脚的电影院恰是在南京路上打出名气。
首推光陆大戏院。
光陆大戏院的票价也是气派,其他的首轮电影院都是6角,光陆是一块银元,气派。
光陆大戏院是第一家电影院和办公楼在一起的设计建筑。就是大厅和二楼是电影院,二楼往上到八楼是办公楼,在设计理念上很前卫。
其次是贵州路的北京大戏院。这家的老板是南怡怡公司的创建人何挺然。
他还有其他两家戏院,南京大戏院,以及美琪大戏院。
四大首轮影院,南京大戏院,大上海戏院,大光明戏院和国泰大戏院。
而不得不提的是黄河路上的卡尔登,可以说是大光明的前驱。或者说前辈。卡尔登大戏院是天津公司创办的,也就是说,南京路上最早的有身份的戏院是天津商界搞起来的。
经过光陆大戏院,卡尔登大戏院,夏令配克,以及四川北路的上海大戏院的建设和竞争,特别是一二八战争给闸北毁灭性的破坏,上海大戏院等虹口很多戏院被摧毁,南京西路的电影院的霸主地位才确立下来,其龙头就是大光明戏院。大光明戏院一崛起,光陆大戏院被挤下去了,卡尔登没落了,原来的首轮被替换了一遍,西藏南路的大上海戏院,可以说是新加入的显贵,立刻侪身四大首轮的位置。
这里就出来一个问题,国片之宫到底在哪?
商机被金城大戏院的老板占据了。那就是国片的地位不可小觑,金城大戏院是最为成功的国片之宫。
联华的片子在这里首映。
明星的片子在这里首映。
其他制片厂的片子在这里首映。
而我的感觉是,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过渡之后,待到左翼电影人建立的电通公司之后,有声电影大放异彩,就是在金城大戏院首映。
《风云儿女》,《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
与之对比的是,大光明电影院,第一次插播了天一的《红羊豪侠传》。
然后在夜场放映了费穆的《天伦》。在欧美放映时,改为《中国之歌》。
理解了国片在西片首映的电影院的遭遇,就能够理解金城大戏院为国片打造的一片天空了。
我这里有一组数据
1925年前后,中国大约有170家左右的电影院。1930年时中国影院有大约233家。20年代后期到了30年代的十来年时间,电影场所新增了一百多家。
1925年,上海等地已有电影公司175家,而上海占据了140余家。除了明星,天一,民新,大中华百合,其中大多数是皮包公司,一片公司。意思是说拍一部片子就销声匿迹。
1927年,张慧冲的弟弟张慧民,张晴浦在虹口乍浦路口创办华剧影片公司。张慧冲自办电影公司,被称为“武侠大王”。
拍什么片子,和西片竞争,竞争的同时有模仿,有借鉴,又有区别,西片首轮、二三轮占据了主体,很多电影院根本就不引进国片。你制作了影片,没有电影院放,你也收不回成本啊。所以,电影制作公司和电影院的关系是休戚相关。
第二个问题就是国片怎样吸引票房。演员怎样演吸引影迷。这就是国片的生产了。演员怎样吸引影迷,其实是第三个问题,就是电影公司怎样宣传电影、包装演员,那就是明星制的产生。

网址:电影院的雏形与演变 http://c.mxgxt.com/news/view/831615

相关内容

雏形
小雏菊的花语与寓意(小雏菊的象征意义与文化传承)
院线最新电影
媒介文化视域下当代电影明星形象、影迷/粉丝身份的演变
小雏菊花语的象征与意义(小雏菊的五种含义与传说)
微影时代投资成果初显 资本+行业泛娱乐生态圈现雏形
锤哥商谈主演《变形金刚》×《特种部队》联动电影
私人影院是电影院里面的电影吗
《变形金刚》《特种部队》拍联动电影 锤哥主演
明星制度与中国电影产业化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