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北京后海的酒吧灯光闪烁,霓虹透过雾气昏黄,显得无比迷离。此时,谢望和的哭声刺耳刺心,孤独而绝望。他手握未饮完的龙舌兰,脸上满是挣扎与无奈:“我他妈每天路过这破酒吧!整整两个月!”醉客们对他投以异样的眼光,没想到他失控的背后,竟暗藏了十年的执念与爱恋。
这一切都源自于一位驻唱歌手的出现,几乎在瞬间翻转了谢望和的生活。女孩摘下贝雷帽的一刹那,监控中那张熟悉的侧脸竟是马思艺——那个消失了整整十年的她。可当他试图寻觅她时,舞台上只留下了那把褪色的吉他。酒保的冷漠回应刺痛了他的心灵:“姑娘三天前已辞职,临走前不停划掉《后来》,最后只轻声哼着《好久不见》。”
这一幕如果拍成电影,十有八九会被嘲讽为“国产青春片”的俗套剧情,然而现实的残酷远比编剧的想象更为深沉。在一个曾被荠菜馄饨香气包围的花街院子,已然成了无数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回溯到十年前,那是高考放榜的炎夏,蝉鸣声声,马思艺却坐在槐树底下,手中握着一张白卷,满脸绝望。她的旁边,李燕的声音冷冷传来:“供思艺复读?你当我们家是慈善机构啊。”李燕的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让马思艺的梦想瞬间破灭。伴随着这一切的,是李燕绝妙的心机,竟在无意间规划了马思艺的人生。
李燕的做法,像极了现代版的宫斗剧,她清楚马家的脆弱,以及马思艺的倔强。她不仅打击了潜在的情敌后,还保护着自家利益,确保了家庭财产的稳定。在李燕的操控之下,仿佛完成了一场双赢的交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可是,她根本不知道,这样的提防与算计将会在未来汇成怎样的痛苦与悔恨。
曾经一起许诺要开甜品店的三姐妹,如今却各自天涯。谢望和依然扑通扑通心跳,想不明白当年的那个只懂得保护自己的女孩,怎会在10年后变成了今天的模糊影子。那夜,喝酒断片的他与正在弦断处的马思艺,成了彼此生活的注脚。
时间如水流逝,十年间,城市面貌变迁,马思艺连同她的吉他早已流浪于各地,经历着生活的折磨。谢望和未曾察觉,他的生活仍被沉重的过去牵绊,而马思艺的身影却无处可寻。旧时的老槐树被砍伐,花街的馄饨店也换了主人,李燕依旧守着一小摊早餐,却常常凭空抬头,仿佛在寻找一个往昔的轮廓。
当谈论“原生家庭创伤需要一生治愈”的话题时,多少人的目光又一次被马思艺的故事触动?她是那个不声不响的“樊胜美”,付出一切却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岁月依旧流淌,风中的吉他声时常让谢望和心生迷茫,在这十年里是否有解脱的可能,所有的回忆能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
或许这就是生活,残酷而美丽,像极了马思艺的旋律与经历。当善意的守护变成了无形的枷锁,而原本轻松的友情被算计与牵扯扭曲成一场历久弥新的疼痛。她们都在用青春诠释着最隐秘的心声,为何未能打破蛹的拘束,重获新生与自我?
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新的歌声可能在呼应着曾经的约定。同时,失去与追寻间更有可能形成的,是那一抹永不褪色的朱砂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