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一篇文章同时入选中日两国教材,但采用的理由却大相径庭
导语:鲁迅的一篇文章同时入选中日两国教材,但采用的理由却大相径庭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刚接触先生的时候,懵懂无知,看不出文章的深奥之处,只是跟着老师的引导,慢慢地了解这个人,总是理解不了老师对先生的推崇;等步入社会之后,经历过了所谓的“人情冷暖”后,渐渐地能看懂先生的用意,心中的难免泛起一丝苦味;但到后来,有些惧怕去再读先生的文章,太过于犀利,让我有点无地自容……
读懂鲁迅的文章,又谈何容易……
鲁迅的影响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顶峰和旗帜,不光在中国文学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在国外也有一大群受众人群,以至于鲁迅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块“招牌”。
其中,日本对于鲁迅研究可以用“狂热”来形容,十分注重对鲁迅文化的传播和研究,上世纪鲁迅逝世不到一年的时间,日本就率先出版了鲁迅全集,比我们要早上很多。
鲁迅在日本有这样的影响力也是有因可寻的,一是鲁迅在日本留过学,与日本方面的交流密切;二是鲁迅对人性方面的研究和认识,与日本的传统文学十分贴近;三是鲁迅的反抗精神对失败后的日本群众有激励作用。
藤野先生
这样的影响力,让鲁迅的文章成功登上了日本课本之上,而恰好的是,在我们的课件中也出现过这样一篇文章,它是鲁迅为纪念自己老师所写的《藤野先生》。
这篇文章是先生1926年在厦门所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候的老师。鲁迅对他十分推崇,而他的品质确实值得我们去敬佩!
世界上如此“纯净”的人真的存在吗?为人坦荡,高风亮节,虽然也存在一些“瑕疵”,但这样让藤野先生的形象更加立体。
视角不同
文学的魅力,就是让人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我们才要多读书,读好书,藤野先生的人格对于学生来讲,确实是不可多得的“珍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导向学生往正能量的方向前进,这恰好也是课本上教材所需要的的必需品,所以在我们的课本上才出现了这样一篇文章。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看到的是鲁迅的感激之情,我们学到的是一个人的可贵品质。
而日本方面挑选这篇文章,是否也是这样的原因呢?日本方面选择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藤野先生》是在鲁迅在歌颂日本医生,国籍之间的碰撞,加上鲁迅在我国崇高的地位,这篇文章被选上了,被日本方面当成了宣传国家形象的“表率”。
【结语】
双方的侧重点不同,所以看到的东西就不同,正如那句话,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书,是作者表达自己想法的传递工具,我们要做得是静心、细细品悟,感受这份思想,思想的碰撞,知识的传递才是读书最美妙的体验!
责任编辑:
网址:鲁迅的一篇文章同时入选中日两国教材,但采用的理由却大相径庭 http://c.mxgxt.com/news/view/84497
相关内容
从余华“讨厌过”鲁迅,看“去鲁迅化”的潮起潮落李敖为什么贬损鲁迅?两个理由,三个论据,事实证明是他不自量力
鲁迅:文学上的巨人,身高却是矮人?一张照片还原他的真实身高
鲁迅为啥逐渐被移出教科书?其被批不是文学家,原因有三
鲁迅为何公然指责佛教,推崇道教?知晓历史才明白先生的苦心
撕裂的家族:鲁迅与弟弟周作人大打出手,19岁亲侄子当众饮弹自尽
鲁迅当年每月工资360块大洋,这在今天算什么收入水平?
周令飞谈“鲁迅家事”:用生活细节还原一个真实、有温度的鲁迅
鲁迅骂胡适10多年,但是胡适从没翻过脸,晚年直言:鲁迅是我的人
1936年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19年后才发现先生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