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新安吏》:为战争编织的善意谎言
原标题:杜甫《新安吏》:为战争编织的善意谎言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战争故事里,最常讲的,也最容易让人共情的就是战争里的孩子。“孩子”不单单指年龄,而是指本来是排除在战争对垒双方之外的,如果不是战争,他的人生轨迹是不容易走上战场的那些人。
战争的传奇和残酷都体现在此,就是人为的改变了那些看上去不可能改变的东西:命运、理想、性格、态度。
杜甫经历了一场改变他人生的战争——安史之乱,他从一个官宦子弟、立志成为诗歌界的大才,变成了一个居无定所、生死随波的乱世人。他笔下的战争和之前唐朝的边塞诗不同,他是站在一个纪实性的角度,而不是士大夫的角度来看战争。至于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或者正义非正义,对杜甫来说,不是他谈论的重点。
他用了一种讲故事的手法来写了“三吏三别”,这是第一首《新安吏》,是讲在面临叛军步步紧逼的情况下,唐帝国没办法开始紧急征兵,全天下的官吏其他事情都不做了,全变成了征兵员,来完成朝廷布置的征兵任务。
杜甫逃难的一路,见证了这样的人间悲剧,“三吏”就是三个地方的小官,但也是地方的直接长官。写“三吏”是杜甫站在地方官僚的角度来看,杜甫会不时出现在诗中和这些官僚提问、回答,而“三别”杜甫更像一个纯粹的记录者,不动声色地记录发生的一切。
这组诗和之前我们学的诗都不一样,是完全以记事为主题,以一个故事线索来写的,更加口语化。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一个好文章,第一句话就会抓住你的注意力。客行,就是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他乡,这个时候突然听到了大声喧哗,诗人上前一问,原来是地方官在点兵,也就是征兵,根据户口资料要求这家的某某必须参军去打仗。
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故事就从这个突发开始讲起。诗人不但看到了这一幕,还参与了其中,他看到了那么多被征集来的新兵,又发现,大部分征来的兵都不够士兵的资格。“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诗人问起了征兵的人,征这样不合格的士兵,是因为县里没人了吗?怎么都是一些孩子啊,他们能当兵吗?我们来看这个征兵的官如何回答,“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刚刚收到命令,今天就已经要征兵,可见战事处于万分危急的状态,府帖要求征集的也是中男——青壮年男子。这是个标准官方答案,有理有据。但诗人从质疑这个新安吏的行为,变成了质疑征集来的士兵。既然府帖要征集中男,一定是要这些人去打仗,但你看你征集来的人,“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这些人发育不良,瘦弱短小,怎么能让他们去守护王城呢,不是去当炮灰吗?
和新安吏的对话就此结束,诗人知道,这个基层官僚能回答的就只有这些,他在这个皇朝之中只是一个执行的工具人角色,多说无益。这时,他描写了看到的场景,“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这两句看似平平像流水账,但细细读却让人心头一酸。胖胖的男孩有妈妈来送行,瘦弱的那个男孩孤苦伶仃一个人,为何有母送的是肥男?因为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在这战乱饥荒的时节,一定是妈妈用尽了一切办法才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但现在也要送来参军。而瘦弱的男孩一个人,可见全家已经离散,只剩他自己,苟且偷生。一个肥、一个瘦,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现在都站在这个生离死别的关口。
“有母送”,这是一个伏笔,对应着最后的“仆射如父兄”,有母送恰恰凸显的是无父兄来送,父兄去哪里了?可想而知,正在他乡打仗或者已经葬身在疆场。母亲送完了父亲、送完了长子,现在又来送幼子,走向一条不归路。
这个场景堪称人间地狱,一定是哭声一片,肥男哭、瘦男也哭;母亲哭,一群人也哭,但诗不同于记叙文,不写尽,要留有空间和余味。杜甫把这种人间惨状避开,用不会出声的景色来表达内心的悲怆——“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天色已晚,山色已黑,看不清人的面容,只听见绵延不绝的哭声萦绕在山中。而后杜甫的对话对象从新安吏变成了这些被征兵的人和他们的家属,他的劝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先劝中男和母亲,别哭坏了身体,把眼泪收起来吧,眼泪哭完就只剩下消耗身体了。杜甫是站在更广阔的角度来看这些,国家遭难,叛军肆虐,不征兵唐朝就生灵涂炭,征兵打仗又何尝不是妻离子散,天下之大,无人不冤。杜甫眼中一片苍凉,前方没有出路,但心是热的,他还是不忍把这种绝望真相告诉这些面临离别的人。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里的重要标识——恻隐之心,用一部分的善意谎言,来缓解当下的痛苦。
劝说完中男们,杜甫又开始为大家描述这场征兵的背景,告诉大家征兵的意义。人是需要意义的,活着需要,死亡更需要。承受着没有了父兄的家庭,承受着又一次的生离死别的家庭更需要一个“意义”——“我军收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介绍完背景,杜甫开始了自己第二次劝说,“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这次征兵请大家放心,这些新兵就住在粮草旁边,吃喝不愁,训练也在首都洛阳旁边,条件不差。每天干的活也不重,挖战壕挖得不深,牧马吃草这些劳役都可以慢慢适应。这时,杜甫身份转变为国家官吏的角度,给新兵和家属们讲明背景和工作细节,他几乎本能地又想到了第三次劝说,这次是祝愿“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不幸之中的万幸,是我们军队是王师,对军士待遇很好,不要再哭泣,带兵的将领就如同你的父亲和兄长一样。
最后一句读来,是杜甫的宽慰之语,可知父兄都已不在,只剩下军中将领如父兄一般,但这五个字,字字如箭,射中读者的心,噔噔作响。
十八花生
责任编辑:
网址:杜甫《新安吏》:为战争编织的善意谎言 http://c.mxgxt.com/news/view/845
相关内容
布莱希特:生命不该是一场惩罚,可惜,人世并非如此WNBA新秀安吉尔里斯: 除了杜兰特,我谁都不选
为什么我们总是做出自私的选择?
“共享文学”的不寻常之处
何谓清初的“哭庙案”
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新编京剧《爱国三问》走进重庆南开中学
读来如坐春风!余华给莫言公众号投稿
必学的《经典唐诗》,100节国学动画带孩子穿越唐诗大世界!
“不亦乐乎”的用法(杜老师语文信箱)
4万余册古籍善本“安家”人教社典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