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鲁迅:鲁迅虽弃医从文,但他同样重视科学精神

发布时间:2024-11-17 20:10

引言:之前几篇关于鲁迅的文章底下,发现一些读者将“如今中国社会上重文轻理”的局部现象归罪于鲁迅当年弃医从文。为纠正这一对鲁迅思想的误解,加上如今中国社会似乎仍缺乏科学精神,故作此篇。

鲁迅是文学家和思想家,不是科学家,也没有像胡适那样留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样的实验准则,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迅缺乏科学精神或是重文轻理。

很多人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也知道鲁迅是因为受“幻灯片事件”刺激而幡然醒悟的,但却没有注意到“幻灯片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式的显著事件,而不是全部真相。鲁迅是一位优秀的文人,懂得要引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只需要“幻灯片事件”就够了。

于是,我们在《呐喊》自序中看到鲁迅只给出了“幻灯片事件”这个解释。从文学的表达角度来讲,这不存在任何问题,也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但是,却也为后人误读鲁迅埋下了伏笔。很多人可能会想,鲁迅心智咋这么不坚定呢?鲁迅这不是明显的轻视科学吗?

事实上,在“幻灯片事件”背后,还隐藏着鲁迅对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救国”的反思。鲁迅学医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他的父亲因中医延误病情而死;二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发端于西方医学。于公于私,鲁迅首先想到的都是学医(科学)救国。但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得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中国的洋务运动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彻底宣告失败。

中国已经有过一次明治维新式的洋务运动,但为什么却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这个问题其实早在《呐喊》出版之前十年,鲁迅就进行了探讨。在1907到1908年之间,鲁迅一口气为《河南》杂志写了五篇论文,其中《科学史教篇》通过对西方科学史的探讨,认识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但那时的鲁迅名气不大,不像胡适、徐志摩那样一回国就当教授,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重视。加上受章太炎影响,这几篇文章都是用晦涩坚深的上古文言文写成的,在日后也很少被人提及。下面简要谈谈鲁迅认识到的科学精神。

1.伟大的科学发现并不一定马上能对社会产生影响,从基础到应用需要酝酿的过程。在《科学史教篇》中,鲁迅说道:至十八世纪中叶,英法德意诸国科学之士辈出……迨酝酿既久,实益乃昭,当同世纪末叶,其效忽大著。

2.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模仿别国高科技的层面,应该先求“因”再得“果”。鲁迅说道:震他国之强大,栗然自危……兴业振兵之说,日腾于口者,外状固若成然觉矣,按其实则仅炫于当前之物,而未得其真谛。

3.科学本身并不是纯粹直线型发展的,会因历史事件或本身瓶颈陷入黑暗期,但此时其他学科必然得到发展(另外科学精神是直线向前探索的)。鲁迅说道:如希腊罗马之科学,以极盛称……盖中世宗教暴起,压抑科学,事或足以震惊,而社会精神,乃于此不无洗涤。这里鲁迅以一种复杂的历史观谈论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本人并不是特别赞同,故从他的叙述上引出了上文括号中那句话。

对照当今的中国现状,我们已经经历过了洋务运动式的“山寨时期”,但社会上仍缺乏科学精神。大家有的是对技术的崇拜,对科技产品的狂热,自身却缺乏求真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重应用层面而轻基础领域的研究也可以说是一大弊病。这一点在刘慈欣的作品《球状闪电》中有很多的论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是要成本的,而基础领域的研究又很难马上展现效益。这不仅需要国家加大基础科研的投入,也需要企业家和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支持。

本文由文学复兴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责任编辑:

网址:全面认识鲁迅:鲁迅虽弃医从文,但他同样重视科学精神 http://c.mxgxt.com/news/view/86097

相关内容

全面认识鲁迅:鲁迅虽弃医从文,但他同样重视科学精神
从余华“讨厌过”鲁迅,看“去鲁迅化”的潮起潮落
鲁迅骂胡适10多年,但是胡适从没翻过脸,晚年直言:鲁迅是我的人
鲁迅是战士,也是“人之子”
鲁迅为啥逐渐被移出教科书?其被批不是文学家,原因有三
鲁迅的一篇文章同时入选中日两国教材,但采用的理由却大相径庭
他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鲁迅研究——朱正与他的鲁迅研究
五四前夕,再读鲁迅,我只说一句:鲁迅先生被低估了!
为什么今天我们更加需要鲁迅?
他是鲁迅的老师,是国学大师,也是真正的“狂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