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红耳龟泛滥中国,生态安全与文化象征的冲突
在宠物市场中,巴西红耳龟一直受到部分人的喜爱。这种原产于美国中部的龟类,因其眼后两条醒目的红色粗条纹而得名。然而,这种外表可爱的小龟,实际上已对生态安全及物种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
巴西红耳龟已成为全球分布最广、泛滥程度最高的物种之一。它们从密西西比河发源地开始,如同瘟疫般蔓延至全球各地,中国亦未能幸免。
上世纪80年代,广东省曾引入产自亚马逊地区的斑彩龟,但因进口成本高昂,最终改选为美国密西西比河附近的红耳龟。这两种龟颜色鲜艳、外观相似,因此“巴西龟”这一名称便一直沿用至今。
红耳龟适应性强,能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生存,且食性广泛,养殖简便。其活泼的性格和美丽的色彩,加上亲民的价格,使得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受欢迎的宠物。
然而,随着红耳龟数量的激增,弃养问题不可避免。加之养殖密度大,许多红耳龟从养殖场逃逸。这些红耳龟在中国开始泛滥成灾。
巴西红耳龟生性好动且行为敏捷,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躲避天敌和灾害,降低被捕食的风险,从而增加了其生存机会。但这也导致本地生态系统中与其处于相同生态位的物种受到排挤。
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为出色,即便是淡水龟类,也能在半咸水环境中悠然自得。它们不仅耐盐碱,更能抵御寒冷,加之作为外来物种,在我国野外几乎无天敌,这使得它们能够肆意生长。此外,这些红耳龟的食性广泛,取食能力极强,从小鱼、小虾到螺、昆虫,再到岸边附近的小型水鸟,甚至是一些水生植物,都成为它们的食物来源。然而,它们的这种行为无疑破坏了本地食物网的平衡。
此外,红耳龟在仅有两岁时便具备繁衍能力,它们每窝能产下6至11枚卵,且每两个月便能孕育出新生命,这意味着它们具备在一年内产下60枚蛋的惊人潜力。相比之下,本土陆龟需要到七八岁才达到性成熟。当本土陆龟刚刚成熟时,红耳龟已然是家族兴旺,子孙满堂,对食物资源展开激烈争夺。调查显示,红耳龟的出现几乎无一例外地导致其他本土龟类走向灭绝或濒临灭绝的边缘。
此外,红耳龟的强繁殖能力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它们会通过种间杂交来污染本地近缘种的基因库。当红耳龟与本地龟杂交时,会产生大量后代,这将对本地龟的基因完整性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长期下去,甚至可能导致本地品种的灭绝。
同时,红耳龟与某些本地龟之间还存在生殖隔离的问题,这意味着它们的后代可能不具备繁殖能力。这样一来,本地龟类就失去了健康后代的支撑,从而走向衰亡。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红耳龟都是沙门氏杆菌的携带者和传染源。这种病菌可以通过它们的粪便污染生活区域内的土地和水源,进而可能传染给该范围内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感染症状包括腹泻、痉挛、发烧等,严重者甚至可能致命。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红耳龟对儿童的潜在危害更为严重。这不仅仅是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因为孩子们经常会在水塘边玩耍,而红耳龟已经在自然水体中建立了野外种群,因此孩子们很容易接触到含有病菌的水体。
此外,红耳龟的泛滥也对本地龟类构成了严重威胁。尽管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红耳龟的数量仍然维持在800万只左右,但国内养殖的红耳龟数量却迅猛增长,每年约有3000万只上市,再加上野外的数量,红耳龟的总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800万只。这种大规模的增殖,无疑给本地龟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巴西红耳龟在中国备受喜爱,但我们的本土龟类却正面临着灭绝的危机。据统计,我国龟鳖动物共有6科18属33种,其中除了华鳖属的3个物种尚未评估外,斑鳖及闭壳龟属的数种均已被评估为极危(VU)。更令人痛心的是,如云南闭壳龟在野外已基本确定灭绝,而百色闭壳龟、周氏闭壳龟、三线闭壳龟等也已基本濒临灭绝。
地龟科中的大部分种(除部分闭壳龟外)、平胸龟以及缅甸陆龟均被列为濒危状态(EN),而海龟科的所有种、凹甲陆龟、四爪陆龟以及中华鳖则被评估为易危(VU)。
除了红耳龟的泛滥对本土龟生存空间的挤压,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大众对本土龟类逐渐减少、濒临灭绝的现状缺乏足够认识,导致野外随意捕捞现象屡见不鲜。中华民族对龟的崇拜历史悠久,龟文化已深入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甚至影响人的意识形态。我们期望中国本土龟不会在中国大地上消失,龟文化能够得以传承。
红耳龟能靠中国吃货消灭吗?
红耳龟在我国没有天敌,因此不能随意放生。尽管食用可能是控制其繁衍的一种方法,但实际操作中却面临诸多挑战。红耳龟肉质鲜美,然而,由于其深受人们喜爱的“萌宠”形象,许多人难以接受食用这一事实。在过去的几年里,当巴西龟出现在超市水产品区域,以每斤50多元的价格出售时,就遭到了不少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吃龟肉与吃猫肉狗肉无异,让人感到不适。
然而,即便考虑食用,也通常仅限于养殖种群。对于野外种群,由于其可能因环境变化而发生基因变异,或携带当地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和有害生物,其安全性尚无定论。因此,这些野外种群通常不会允许在正规市场和超市中流通。这也就意味着,野外种群泛滥的问题仍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仅仅依靠中国消费者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红耳龟的泛滥问题。实际上,在中国,没有任何一种入侵物种能够仅仅通过食用来解决。例如,我们平时在市场上吃的小龙虾,实际上都是养殖的,而野生的在云南等地却泛滥成灾。
总结来说,美国在1975年禁止了非成年红耳龟的国内贸易,欧洲在1997年禁止进口,韩国在2001年也实施了类似的禁令。然而,中国目前尚未对此类入侵物种进行立法规范,主要依靠道德约束和舆论宣传。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红耳龟的泛滥问题,中国应该考虑禁止其进口,并对本地养殖进行规范。科学家们已经尝试利用红耳龟来控制同样泛滥的福寿螺,特别是小螺的效果最为显著。研究显示,在巴西龟的直接捕食下,福寿螺的存活率在14天内大幅下降,其中小螺和中螺的存活率几乎为零,而大螺虽然部分存活,但受损率也达到了45%。此外,福寿螺的摄食量在间接干扰下也明显减少,个体生长受到显著抑制。这一方法在控制福寿螺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策略,即将野外的红耳龟捕捞并引入福寿螺泛滥的区域,以实现生态平衡的调整。他们建议,在适度的范围内,利用红耳龟来控制福寿螺的数量,达到“以毒攻毒”的效果。这一建议并非孤例,类似的情况在全球范围内屡见不鲜。例如,在英国,灰松鼠因逃逸而成为当地的生态威胁;在夏威夷,小印度獴同样因人为引入而泛滥成灾。此外,许多岛屿上的家猫也成为了生态问题的根源。
红耳龟因其独特的特征而广受辨识,其眼后两条醒目的红色粗条纹正是其名之所在。我们呼吁大家切勿随意放生或弃养,以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同时,若在野外发现其他种类的龟类,也请务必保持克制,避免不必要的捕捉行为。
网址:巴西红耳龟泛滥中国,生态安全与文化象征的冲突 http://c.mxgxt.com/news/view/866450
相关内容
巴西红耳龟的人文历史:一只乌龟的扩张之路“最强入侵物种”巴西龟,在我国泛滥成灾,吃货们能搞定它们吗?
巴西红耳龟:龟界中的强大物种,全球广泛分布
回顾:为何巴西龟来到我国就泛滥,靠吃能不能解决?
巴西红耳龟:一种被忽视的“生态杀手”宠物
巴西龟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巴西龟的引入与生态影响:从宠物到生态威胁的演变
巴西龟作为宠物引入我国,为何会泛滥成灾?其实跟我们有关系
巴西龟:廉价萌宠背后的生态警钟与饲养全攻略
巴西龟与黄耳龟:揭开它们的原产地与分类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