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之电影的利益分配
2013年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娱乐产业,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名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电影的发展进去高速期,最直观的提现就是电影票房越来越高。但是,从2020年的到现在因为疫情原因,中国的电影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不过今天我们不聊这些,今天我们聊聊关于电影的利益分配,聊这些,也可以看看娱乐圈里的爱恨纠缠。
众所周知,一部电影的最终所有收益大半来自票房,还有的来自电影植入的广告或者其他周边产品,但是票房还是主要的。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亿的票房,都是由观众买的一张张票累计起来的。当你高喊着“支持谁谁!看**电影”等口号购票观看电影时,你真的认为这些钱都到了你的偶像手里吗?或者是通过高片酬之类的进入某些明星手里吗?
首先呢电影的利益方一般情况下,是分成3个方的,具体的呢应该是4方,那今天我们就看看是那4方。电影产业在中国日趋成熟,目前已经形成相当完整的产业链。制片(出品)、宣发(发行)、院线与影院,四者成为电影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然了,一部电影拍摄完成并上映后,对于它的票房,首先有关部门要收走一部分的费用:
国家电影专项基金(5%)
税款(3.3%)
剩下的部分就叫做票房分账,这部分就是各大利益相关方可以来瓜分的了。下面详细介绍下各利益方的分成和各自所负责的东西,还有那些的明星的高片酬来自哪里?
制片(出品)方:电影制作方,主力输出
在最终的票房收益中,制片一般只能拿走40%的分成。
制片(出品)一般由电影制片公司负责,就是提供制作电影服务为主要职能的公司,负责电影的从0到1的生产,主要包括前期制作和后期制作。
前期主要包括:场地的堪景,演员的试镜,摄制组班底的组建,拍摄许可的申请,设备的租赁,拍摄后勤等。后期主要包括:对拍摄完的影片做后期的处理,使其形成完整的影片,特效制作,文字添加,影片声音录入等等。
所以说一部电影的好坏,其实很大程度是由制片方决定而非导演。因为制片方拥有相当大的执行空间:如有权改动剧本情节,决定导演和主要演员的人选等,负责统筹指挥影片的筹备和投资。简单来说就是找场地、拉人、拉投资和自己投资。
其实很多电影公司旗下都有很多导演和演员,所以演员的视镜更多是利益的交换或者是自己旗下没有适合角色的演员,毕竟一部大制作需要多个公司来分担,降低风险。除非你是非常有名的导演,可能会有自己的权利,去选演员、选人等,你看看搞全国海选的导演有几个。
但是,在最终的票房收益中,制片一般只能拿走40%的分成。这就意味着,一部制片投资1亿的影片,票房达到2.5亿方能保本!所以一般大制作都是多个公司合力,而且为什么电影追求大导演名演员,因为可以拉投资,毕竟其实电影也可以算是金融产品,而且目前看,是个风险低、回报率高、还能那啥的项目。所以说,除非你是个已经证明过自己的导演,否则你也是个打工的,没有那么高的权利,除非你能给那些资本挣到钱。这对明星一样适用,可能会严重,背靠大公司,有资源但是少自由。
中国主要影视集团有:中影集团、华谊兄弟、上影集团、博纳影业、光线传媒、寰亚综艺、英皇电影、安乐影片、乐视视频、银都。
宣发(发行)方:拿着卖石头的钱,操着卖宝石的心
在最终的票房收益中,宣发公司一般拿走3%或者多一些,但是也不会太多的分成,毕竟宣发的目的单纯而又美好吗。
即便你电影拍的再好,但是如果缺少了宣传,很有可能就是曲高和寡、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也有可能就是高口碑和低票房,可以看看影片《钢的琴》《绣春刀》等的情况。
所以,发行公司所做的就是适用一切资源、扩散一切宣传动作,让更多的人注意到某部电影以及想去看这部电影。
发行工作理论上是销售比较相似的。把一部电影看做一瓶酒,生产环节(制片)首先质量要好,就是说这瓶酒要好喝,然后再通过宣传广告和分销让消费者知道产品的优点,要不然没有人知道,怎么去买啊。
说难听的话,发行的本质就是洗脑。
首先,第一部是对业内洗脑,就是媒体、院线和影院画大饼,当然这些人也不傻,一般也洗不了。媒体有信心(有土特产)就会支持影片,就会为影片做宣传(特别是自媒体,嗯和小编同行的那些);院线和影院有信心(有钱赚、赚的多)才会多排片,利用他们的渠道去覆盖影片的受众。
其次就是给普通观众洗脑了,这个可能会简单些,但是,也是最重要的。首先,观众不是专业人士,所以,我们大部分会跟着宣传而产生认知,接着再把他的认知传递给身边人。因此在一部影片正式上映前,必定是铺天盖地的宣传,渠道包括但不限于搜索引擎、平台指数、自媒体、微博微信,还有主演的各种绯闻八卦,观众对影片的整体印象,都是由宣发公司所传递的,所以可能你认为的电脑和你去看时会不一样。其实很多的电影大V,大部分都是各个公司养着,可以宣传还可以爆料(非本公司),其实就是高级水军吗。
如果消费者被这些宣传吸引产生了观影的欲望并且最终贡献了票房,宣发公司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观影人的体验,和我有什么关系,你去花钱了就行,电脑拍的烂你去找制片公司,去找导演、去找演员。
顺带一提,如果一部电影足够有前景并被市场看好的话,就是大导演、名演员、PPT做的比较好之类的,某些宣发公司会愿意免费帮它宣传的。毕竟与后期亿量级的票房分红和长久的合作相比,前期的宣传费可以暂时不计(就这么点票房分成,啊3%啊,也不少了)。
中国内地电影发行公司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
院线:拥有影片发布资质牌照的公司
在最终的票房收益中,院线一般拿走7%的分成。
院线的核心就是拥有影片分发的资质牌照。是指以影院为依托,以供片为纽带,简单理解院线就是管理它包括的下面几家影院的一个机构或公司。
类似于快餐的连锁加盟,一家影院好比一家快餐店,一条院线好比一个品牌,但院线品牌只负责影片的分发,并不负责相关具体经营。院线本质上是轻资产运营,是资质的运营。
如果一些小影院没有自己的院线但又有放映需求,则可以选择加盟院线的方式。如此,便可从院线拿到影片,只不过最后的票房数据要算到加盟的院线中。
经历过并购重组,尝试了分线发行,中国比较厉害的电影院线如下:万达影院、广东大地、上海联合、中影数字、中影星美、中影南方新干线、金逸珠江、横店影视、浙江时代、华夏联合等。
影院:重资产,就是电影院
占据着产业链最重要的一环,影院在票房收益中拿走50%的分成(一半的票房)。
影院,是用来观影的地方,就是我们常见的电影院。
影院和院线其实是两个概念,多数人会将影院和院线混为一谈。影院是重资产运营模式,从设计、拓展、施工、改造、运营、技术、设备、放映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影院全部完成,院线公司不会支持的,但是如果是一家,比如万达就算了。
影院是整个产业链中资产最终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消费者在实际观影中接触到的就是影院呈现出的最终效果!
中国影院荧屏数量已经达到4万余块,世界第一名,随着影院不断增加,也给我国影视行业带来了飞速发展,随之带来影院技术的不断升级、影院市场的不断并购,中国影院正在逐步向世界接轨。
国内票房收入较高的影院为:万达影院、广东大地、上海联合、中影星美、中影南方新干线、中影数字、金逸珠江、横店影视、浙江时代、华夏联合等。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份榜单和上面的院线榜单几乎一致,这也更直观的了解“院线”含义:院线为自己的影院排片,排的影片质量越好、数量越多,票房自然不会差。
这个利益链路分配,跟我们印象中的分配规则不太一样。
一般来说,行业上游会拿走利润的大头,越往行业下游,能拿到的利润越小,例如在芯片行业和支付行业。
芯片行业主要样有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销售三个环节,芯片设计公司,它只负责设计,其他制造公司可以购买它的许可进行制造,同时在芯片使用流程中收取版税,这个模式下,毫无疑问它的模式最轻,拿到的利润确实最多的。
支付行业同样如此,支付这个生意的本质是赚取利率差,银联—银行—收单机构—四方支付公司—支付服务商,利率层层递减,上游拿走了绝大部分的利润,越往下游利润越低。
但是在电影行业,情况有些不一样,最低层的影院拿走了一半票房收入,各利益方似乎也都认可,不然这模式早就黄了。
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影院的运营成本非常高,它的场地成本、人力成本都分常高(影院的工作人员好像要培训,我么有工作过,不是很了解),而且它占据了电影销售的环节,大家前面所有的忙活,都依赖影院给你排片销售,于是最后的利益格局就这么形成了。
那么这个利益分配的格局有没有可能会被打破,或者说被重塑呢?
当然有可能,大家还记得某音(审核啊)之前的骚操作,直接绕过了影院,花了6.3亿,免费请大家在APP上看电影。只要在手机上打开他们的任意一款App,搜索“**”(无语),或者在智能电视上打开鲜时光,就可以免费观看**(无语)全片,这样就绕过了影院,但是这样真的能打破现有利益格局吗?大家可以想一想。
网址:娱乐圈之电影的利益分配 http://c.mxgxt.com/news/view/867371
相关内容
汪峰和章子怡分手,娱乐圈明星分手潮背后的利益纠葛杨幂合约风波:娱乐圈利益博弈的缩影
明星离婚背后的利益:揭秘娱乐圈情变背后的商业利益
外人看来关系很好的娱乐圈铁三角,利益面前也容易分道扬镳
分析明星假离婚案例:娱乐圈婚姻背后的利益考量
娱乐圈的友情与利益交织
娱乐圈h:从爱情到利益的复杂关系!
揭秘娱乐圈明星的经纪公司,权力与利益的博弈
娱乐圈婚姻,利益背后,真爱有几人?
娱乐圈里,哪有什么真姐妹,还不都是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