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解道德经49——圣人如何对待百姓?我们为何难以为圣?

发布时间:2025-04-28 16:56

今天,我们来解读《道德经》第四十九篇,我们来看一下,老子笔下的圣人是如何对待百姓的。而我们为何难以做到圣人那般?

老子说: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常:通恒,表示不变,一直如此。

无心:与有心相对。

圣人与天地一样,清净自然,无心无欲。不会刻意做什么,凡他所做,都是回应百姓心之所求。以百姓之心为心,如同天地对待万物。

反思:如此理解,凡人难以成圣。因为,只要人还有身体,就会有需求,只要有需求就会有欲望。有欲望就不可能做到一直清清静静,恒无心。

一个全然无私的人,该怎么生活?他要选择做什么才能是大公的呢?如果,一点主观的“有心”都没有,那种存在不就没有自我意识吗?那样还如何生存呢?

天可以圣,地可以圣,水可以圣!因为,万物生灵需要天地水,而天地水却对万物生灵无所求,他们没有自我意识。如果有了自我意识,那估计天地就会有选择的消灭他不喜欢或者他不认可的生灵。正因为,它们都没有自我意识,而且,它们没有生存的需求,没有和万物争斗的必要。所以,他们能成圣,但是,有肉体的人不行。

人需要面对生老病死,人如果对这一切都不在意了,那他就真是随缘而遇的活着了。放下一切的社会关系,放下一切的追求,每天见事做事,没有主观的选择和争取。

我想,这可能是很多出家人了却尘缘的原因。因为,你只要在世俗中,就逃不开世俗的羁绊。有了羁绊你就必有主观的选择,有主观的选择,又怎么可能无心呢?

反思2:那历史上的圣人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我百度了一下历史上的圣人,然后,发现我心中理解的圣人和历史上真正的圣人偏差甚远。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

历史上才德兼备,且为世人所认可的圣人有:

文圣——孔子、武圣——关羽、诗圣——杜甫、酒圣——杜康、画圣——吴道子、史圣——司马迁、医圣——张仲景、书圣——王羲之、茶圣——陆羽、兵圣——孙武、谋圣——张良、智圣——诸葛亮、药圣——孙思邈、商圣——范蠡。

如此看时,圣人成为一种宗师级别的头衔,颁给有能力、有才华、有德行、对中国甚至世界发展有深远影响的人。

那问题来了,老子说的圣人和历史上这些被尊为圣人的人是否一致?

个人感觉,老子所言的圣人,更多指尧舜禹这样一心为公的君主。他们为百姓谋求生存和发展,百姓自然归服于他们。

他们无心,是因为他们本来就追求给百姓和人民更好的生活,一心为公。所以,凡有所为,皆无私心,以天下百姓为重,故而没有什么刻意为之,便也做到了自然无为。

为什么我们俗人做不到呢?

因为,我们很难做到全然为别人而活!我们放不下自己感受和利益,而圣人恰恰是外其身而生存,后其身而身先。

圣人不会像我们俗人一样考虑,他要怎么生存,如何生存的更好,怎么生存的更快乐。他从一开始,考虑的出发点就是如何让别人生存,如何让别人生存的更好,如何让别人生存的更快乐。

他们不是不做选择,不是没有原则,而是从一开始的出发点,他就不是从自己出发的!而是,从别人的利益出发的,所以,根本就不会发生利益冲突,没有冲突,那所有的选择就更顺应而无纠结。

为什么我们俗人经常陷入鱼和熊掌的的纠结中?

为什么我们总会有身不由己的感觉?

我们内心众多的冲突其实,都是因为自我的利益与外界他人的利益相冲突造成的。

如果,你能放下自己,站在冲突方去考虑问题,以他人的心为心,你就会知道怎么做能自然无为,而又令对方归服。

这句话的思考就到这里,我们来看老子说的第二句圣人具体表现的行动: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这里我先引用一段通行版的翻译:

善良的人,我很好地对待他们;不善良的人,我也很好地对待他们,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向善了。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守信了。

个人认为这个翻译非常不恰当,偏差很大。

首先,我依然认为此处“善”并不等于现代的“善良”,“不善”等于现代的“邪恶”。个人推测,此处的“善者”更多指好相处的人。“不善者”指不好相处的人。如同古代有个词叫“来者不善”,并不是说来的人不善良是邪恶的,而是说对方是来找茬的。是不与自身好好相处的意思。

而且,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是在讲道说德,但是,真的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品性上的“道德”完全不一样。在我读了这么多篇下来,我个人认为,老子的观念里是没有我们现代提倡的“善良”的这种观念的。所以,对文中的善字,我基本都不会按照“善良”来解读。

“德善”,德是道在人身上的显化,德在此处代表的应该是指等级高的意思,可以等同于“上善”、“真善”、“至高的善”。

所以,对于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

对于与我友好相处的人,我会好好与他相处;对于反对我,不与我友好相处的人,我依然会好好与他相处;我会用同样友善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人,并不因他人待我态度的不同,而改变我待人的态度。这样才是真正的善。

同样,对于相信我的人,我对他们守信;对于不相信我的人,我依然对他们守信;我自身的信义并不因他们是否相信我而改变。这才是真正的守信。

这两点,圣人是可以做到的。就如同释迦牟尼不论是对待地位高的婆罗门、刹帝利、还是对待地位低的首陀罗、贱民都是一视同仁的,不论,他们是否拥戴他。

再比如:出家人不打诳语。这样的戒律,也是源自这样的原则。真正求道的人,不会因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道。

那圣人的表现出来是什么样的?

老子说: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通行版翻译如下:

有道的人治理天下,会收敛个人的私欲偏见,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纯朴,百姓们皆专注于他们的视听,而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淳朴内然的状态。

对于这个翻译,我有一点不认同。那就是“皆孩之”,应该是圣人把百姓当孩子一般看待,等同于老子劝谏君王爱民如子。而非圣人让百姓回归到婴儿般纯朴的状态。

我理解的意思是:

圣人治理天下,会收敛个人的欲望和偏见,为天下使自己的心回归到纯朴自然的状态,清净无私欲。

百姓们皆专注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所见所闻,但圣人不同,他把百姓当孩子一般看待,像父母关注孩子一般,关注百姓、倾听百姓,爱民如子。

网址:初解道德经49——圣人如何对待百姓?我们为何难以为圣? http://c.mxgxt.com/news/view/878580

相关内容

化解圣地危机的天龙人与明哥有什么关系,为何都姓“唐吉柯德”?
如何看待“举学”与“圣学”?王阳明说的很明白,只是我们误解了
黄圣依商演穿搭引发热议:为何我们对明星转型如此敏感?
黄圣依与周星驰闹翻回顾:黄圣依为何遭雪藏?
黄圣依直播风波:隐私泄露背后,我们如何面对人性的考验?
成都人很骄傲,“我们这里有两个圣:一个是诗圣,一个是情圣。”
吴秀波《情圣2》预售垫底,不敌小猪佩奇,白百何也救不了?
黄圣依为杨子父亲披麻戴孝 10年妾身路何去何从
冯唐揭秘:杨子黄圣依婚姻为何如此稳固?
《圣墟》为何段德和黑皇认识石昊?因辰东三本书中,他们都是主角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