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星,男,78岁,藏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
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是硗碛藏族乡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传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嘉绒藏族民间特有的传统文化,已有上千年的流传历史,在2006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杨明星把心血都倾注在了收集整理锅庄舞的工作中;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杨明星翻越硗碛藏乡山山水水、寻找传人、他人口述、他收集纪录,经他收集整理的藏族民族的迎客歌、敬酒歌、祝福歌、送客歌、劳作歌有50余首;为了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他不计得失,不要报酬在年轻人中展开教学,为古老的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在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上
5月的宝兴县硗碛藏乡还是春寒料峭。走进硗碛一户藏族人家的火塘边,时而欢快、时而低沉、时而舒缓的歌声,从木楞房内飘出。山下炊烟袅袅,山上歌声悠扬,勾勒出一帧甜美、温馨的山村镜像。
唱歌的是一位75岁的老人杨明星,他是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村民,是当地不老的明星。
干净的衣着、柔和的嗓音、亲和的面容,谈吐间给人淳朴又略带儒雅的文艺气息,这是杨明星给人的第一印象。而他闲聊时,不时穿插其间的吹拉弹唱,那充满浓郁风情的多声部民歌,或悠扬、或欢快、或低沉的旋律,仿佛将人带进峡谷深处的乡野。在歌声里,你能感受到乡村的生活气息,感受到歌者对自己民族的热爱,甚至能感受到大山里爱情的味道。
生活在有着淳朴藏族民歌文化的硗碛腹地里,享受着民间文化的滋养,杨明星自幼就对民族文化怀有独特的情愫。
杨明星从13岁就开始学习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对民族文化怀有独特的情愫,一唱就是63年。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是嘉绒藏族民间特有的传统文化,已有上千年的流传历史。但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增多,年轻人对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兴趣变淡了,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渐渐失去了它的地位,会唱的人越来越少。
由于藏汉文化有差异,音译的歌词会失去原本的意义,这也是现在很少有人会唱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原因之一 。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颤音、滑音等发声技巧很不好掌握,其中的韵味也难以把握,教起来难度很大。一时辉煌的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如今却面临失传的危机,杨明星一直都在积极寻找更好的办法抢救这一民间瑰宝。“但这些抽象的歌舞表演形式很难直接放在展览馆,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真正的保护,关键就在于传承。”杨明星若有所思地说道。
2006年,央视民歌盛典节目中,杨明星带着杨明春、杨建芳、杨泽英、咔西拉母等16位民歌演唱者第一次走出大山,登上央视的舞台,让电视观众聆听到天籁般的歌声。16位演唱者在央视演播大厅唱起硗碛藏寨千年古歌时,千里之外的整个硗碛山寨人高兴得用喜悦的泪水来庆祝。而后,他们参加的演出、比赛越多,获得的荣誉和奖项也越多,积累的人气和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后来,杨明星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一张张泛黄、但被精心保存的证书,看得出老人对荣誉的珍视。认识杨明星的人都说他是“大红人”,整天在外面风光无限。但在杨明星看来,自己依旧是那个喜欢唱民歌的山里人,甚至他比以往更忙了:因为作为传承人的他,开始着手收集、整理、抢救这一民间瑰宝……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落大地,温暖的光晕给崇山峻岭环绕的藏家寨子镀上一层璀璨的金黄色。这位七旬老人不顾年迈身躯,带着对民间文化的膜拜之情,已然踏上了搜集整理民歌的山间小路。
“每个山寨,每个村落,都有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当地音乐。”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杨明星背着照相机、录音机、笔记本走遍全乡几乎所有寨子。每到一个寨子,都要先打听哪些群众歌唱得好,然后再一个一个地听他们唱,然后记录、录音。有时候,一首歌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录好音、记好词、译成汉字;有时候,为了要找一个好歌手,他就得前往当地好几次;有时候,为了研究编成一首好歌,他还得重新找这些歌手反复试唱比较……
杨明星与当地藏族同胞探讨多声部民歌
从一个寨子到另一个寨子,从一座大山翻到另一座大山,杨明星风餐露宿,吃住全部在农家。
每次疲惫地赶回家,杨明星来不及休息一下,又接着熬更守夜把收集的大量原生态民歌资料进行藏、汉语翻译,并从内容上对每一首歌进行分类。日积月累,他搜集到了不少濒临失传的民歌。
不遗余力地收集,再把这些当地的传统民歌进行改编创作,传唱多年久盛不衰,这是杨明星给硗碛的回报。这样的劳动成果,也使他增强了继续挖掘硗碛民歌的信心。
10年来,杨明星坚持山间采风,记录硗碛各寨子和原生态民歌的变迁。杨明星说,他所知道的硗碛多声部民歌至少有五六十首,他如今能唱的也只有二三十首。而且由于一些民歌是口口相传,歌词也不明其意了。
在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之后,杨明星也带了些学生。“一首多声部民歌要教一个多月,学生们唱得还不像。尤其是一些滑音、颤音的发声技巧,他们很难唱出韵味。”“硗碛民歌文化扎根于田地间,保留、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杨明星说道。
杨明星不仅是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九节”的传承人,尽管年岁已高,他仍然坚持这两项具有民俗特色的文化遗产传承。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藏族同胞要在夹金山下举行各种灯会,表演舞狮、舞龙、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等传统节目,和“狮过独木”“空中取宝”“二郎担山赶太阳”“天鹅抱蛋”等杂技表演,各种庆祝活动将持续3—5天。
在活动上,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满面春风地走出村寨,敲锣打鼓,结队而行。走在队伍前面的是龙灯、牛灯和狮子灯,色彩斑斓的藏家服饰,使人流成为绚丽的“彩带”。
“彩带”飘处,寨楼的主人打开锅庄房,摆出早已备好的烟、茶、糖、水果,站在大门口迎接。
龙灯、牛灯和狮子灯表演者先叩头礼拜,客主相互拱手道喜。“笑和尚”在主人家门上挂起一道红彩,祈福主人家新的一年开门红、大吉大利,然后领着龙灯、牛灯和狮子灯翩翩起舞。热闹一番后,主人也汇入满面春风的队伍,大家又走向另一家寨楼。
到了中午,艳阳把金辉洒遍藏乡的山山水水,四面八方的人流涌汇“金顶”——硗碛藏家的象征。
“金顶”下面的硗碛街上锣鼓喧天,能歌善舞的硗碛藏族群众手拉手,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成圈子,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各路演出队开始了别开生面的传统节目表演。
杨明星便年年活跃在“上九节”舞台上,带队演出、演唱弹奏,成为节日里不老的明星。
好人寄语:嘉绒藏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抽象的舞蹈表演形式,以及特殊的发音很难直接放在展览馆,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真正的保护,关键就在于传承。
道德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已入古稀之年的杨明星,脑海中深深地刻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使命,为了让硗碛嘉绒藏族的文化生命密码代代传承,他把自己的精力和心血都付诸于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抢救保护工作,硗碛山山水水遍布他的脚印,曾经没有文字记录的硗碛嘉绒藏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如今在档案馆里有了归宿,在年轻人中传唱,迎来新生。
版权说明
来源:北纬网
我们尊重原创,尊重版权,热爱分享,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写文用图、网络图片无法在第一时间查找到作者本人信息,我们坚决保护著作权人权益,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必定第一时间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