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独白:《明星大侦探》为什么让我喜欢和沉浸?
文 | 吴喜庆
(本文为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实践作品)
无论是从粉丝的主观视角还是评价的客观视角,《明星大侦探》这档网综无疑都是现象级的,而这份现象级的表现不止停留在第一季,今年行至第六季,在粉丝看来,并没有出现颓留之势。而从数据上来看,节目依旧霸占着各大社交媒体,在学生群体中也一直拥有大量拥趸。到底是什么让这档综艺能长青不朽?作为一名观众也作为这个时代千千万的年轻人中的一份子,我一直在思考来探寻一下《明星大侦探》让我们始终沉浸的秘密。
娱乐方式的转变:追求沉浸
如果说在五年前,“推理”还是一种小众的娱乐方式,那么五年后的现在,可以说“推理”已经变得和看电影一样寻常。据调查,“剧本杀”已经变成当代年轻人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这不得不说与《明星大侦探》在近几年的热播有着紧密的关系。无论什么样的娱乐方式,说到底都是通过获取信息开始的,然后再进行互动,进而获得参与感与满足感,而这种参与感是通过人内传播进行的,通过摄取的信息与自我进行互动,完成一次内循环,全民的参与,强调的是更为完整与沉浸的参与体验。
推理这种方式,由于具有较高的门槛,一直以来都是以推理小说和悬疑影视剧的形式存在,推理创作者早就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去进行整个故事线的构造,然后再全部灌给“观众”,“剧本杀”成功地将“推理”从屏幕上搬到现实中来,它主要所做的事情就是将线索剥离,人物体验化, 让热爱推理的人以参与者的形式进行娱乐,自我互动的程度更高,获得的参与感更丰满,因此获得年轻人的喜爱。
《明星大侦探》就在这种“沉浸”感的营造上不断进行着创新。比如,节目初创时,凶手就知道自己是凶手,而到后面几季凶手本人也需要进行推理分析才能辨别自己是不是凶手。而因为节目的规则是规定只有凶手才能说谎,所以以为自己是真凶的人在经过一番推理分析之后发现自己不是凶手,而之前可能已经撒过谎了,所以这就面临着被怀疑的风险,增加了游戏的可玩度,也增加了凶手玩家的难度。
又比如,在前几季中,规则规定,侦探是一定没有嫌疑的,但第六季第二案《夜半酒店Ⅱ》中,侦探最终成为了凶手,虽然是通过一种灵魂互换的方式,侦探的灵魂被换了,灵魂才是真凶,但这是一次打破规则又符合节目逻辑的创新。以及在第六季《心酸的offer》和《还是漂亮惹的祸》这两案中,侦探在没有所谓灵魂互换的前提下开拓性地在故事中有了被怀疑的思路,使得探案更加破朔迷离,虽然最后都消除了嫌疑,但这种尝试说明证明着节目不断自我的创新和革新。
制作精度的转变:增加参与感
《明星大侦探》是一档到了第六季豆瓣评分都保持在9.2分的节目,这是一个实属不易的成绩。其中让粉丝很欣慰的一点是, 明侦的嘉宾阵容几乎没怎么变动过,根本不给人“爷青回”的机会,光是双北的镇守就是节目最大的定心丸,两个人都又有梗又机智,有他俩在的探案节奏异常流畅。
要说到第六季我最喜欢的制作精度的变化,实属节目增加的各种梳理动画,究其本质,实则是在增加观众的参与感,而不只是让明星一味地探案推理,观众空白着脑子看个乐,最后夸一夸自己的idol。《明星大侦探》每一季有十几个案件,每个人在每个案件中有自己的杀机,还有各式各样的行动线、杀人手法,如果桌子上没有一支笔和一张纸的话,那么就是对大脑的残暴打击,但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被烧脑的剧情虐了仍然屡试不爽。
于是,第六季给所有观众一个惊喜,每案的下半集的开头增加了一截对于几位嫌疑人杀机的动画梳理,相信不少人都会在那里按空格停顿一下进行回忆。还有一些精密的杀人手法,节目也会有相应的动画进行解释,一目了然,一清二楚,使案件更加透明,这样的改动就是为了让想要参与推理的观众能够真正参与进来又不会太困难,同时也增加了观众与节目的互动性。
第六季大侦探还增加了双侦探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审核需要的素人出镜,还增加了素人游戏的参与感,从以前的小助理晋升为同样拥有投票权的侦探,使得凶手玩家必须行使高超骗术瞒天过海,否则逃不过双侦探的四票锁定,但正因如此,这一改动目前遭受了不少非议,很多人吐槽这一改动过分影响游戏的平衡,侦探的投票对于游戏输赢的比重占比太大,导致平民玩家缺乏游戏体验。
而《明星大侦探》的宇宙终于在第六季开始正式铺开,对于忠实观众来说,可谓是激动人心的消息。那些曾经熬夜追过的感动在这一次通过人物角色的连带、家族的发展重现眼前。在我看来,这既是明侦走出的创新之路但同时也是不得不走的路。
虽然六季以来剧本的制作精度一直在线,也同样烧脑,但是现在第六季已经播完,吐槽剧本套路重复率高的声音一直没有消停——类似换脸、双胞胎、整容、姐姐妹妹哥哥弟弟的重逢的剧情屡次重复。但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每季在短时间里拿出十二个剧本就足够折磨人,探案套路被一季季消磨干净。
所以走明侦宇宙的路可以算是一个解决办法,可以有效缓解剧情枯竭的情况,但这同时将意味着更加复杂的制作精度,如何将前五季天罗地网般的剧情无漏洞地串联起来,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感情线与故事线,让新角色处于一个没有束缚的环境中,而不是生硬地带动他所处的案子中,是需要长远考虑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呈现:推理之外的温暖底色
《明星大侦探》不仅仅是严肃的、推理的、残忍的,它同样是温暖的,这也是它持续吸引人的另一个维度。
每一期的大侦探都会聚焦一个社会问题,例如男女平等、容貌焦虑、家暴、侵犯未成年人等等,并围绕着题进行剧本创作,假如选定了一个犯罪主题,那么几乎所有嫌疑人都会与这种罪型扯上关系,让观众进行沉浸化的体验而不是仅仅看到一个新闻资讯。
如果让我选择,同样的家暴事件,一条新闻简讯不会给我太大的震撼,我会更加倾向这种深入式的体验,毕竟文字始终比不过真情实感的流露,清清楚楚用双眼看到“案件的发生”,像是一名记者一样,深入一线,看到平常人的痛苦,他们是明星,但扮演的是普通人,并且, 面对真真实实的侵犯,明星也只能是普通人。
大侦探在社会问题的呈现与价值的升华上,一直饱受好评,让其不只是疯疯癫癫搞笑,认认真真烧脑,而是真的给观众留下回味与感悟。从第一季开始,发现社会问题,尝试在案件中加入价值引导;到第三季,在片尾加上与那一案聚焦的社会问题相关领域专家的采访;再到第四季一直至今第六季,加入了侦探能量站,让明星玩家们在案件完成后脱离角色走心地发声、呼吁。
这么多年来,大侦探不仅仅是在认真做推理,同时也在认真做引导,并在不断创新,加入新的内容,每一案上下两集加起来差不多两个小时的内容,都与某个特定的社会问题相关,面对沉浸化的事故体验,面对鲜血淋淋的真相,面对价值的疏导,很难不让人沉浸。
同样在第六季《夜半酒店Ⅱ》里,杨蓉拿到的是一个年少饱受继父侵犯的角色,对于她自己来说,本来是一个虚假的故事,但当她代入角色进行推理交代时,却击溃了内心真实的防线,几度哽咽,无法说出口。而在后面的投票环节,剧情的NPC,和她童年有着同样经历的郝妹妹完成了一连环的犯罪,而郝妹妹的灵魂就在蒲动物肉身上,杨蓉已经推理出来了,按照游戏的规则,只要把票投给蒲动物就行了,但杨蓉想到自己的经历,为了让郝妹妹能够如愿逃出这个地方,竟然故意投错。
本来只是一个游戏,但当人的同理心达到顶峰,竟然出现了情感的共鸣,但这样的小插曲不但没有破坏游戏的进程,反而加深了游戏价值引导的体验,让主题更加深刻,教育意义更加鲜明,不禁让观众停下来思想片刻,哪怕只是片刻,目的就达到了。
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无论剧本多么真实,无论科技如何进步能够如何把沉浸做得更加真实,都只是在接近真实,无限接近,但永远不可能感同身受,直到你或者我真正被侵犯。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世界的真相是苦难。”苦难、真实、公平、矛盾、异议,你看见它们繁殖生长,看见它们与你生活在同一片苍穹之下,你渐渐麻木,被伤害的人,在寻求救赎;制造伤害的人,将受到惩罚。这是贯穿明侦的线索,正如蒲动物所说:“我已经失去感性,所以我的每一步选择都是可被预测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