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核心技术“买不来”,只有靠自力更生
文汇报:核心技术“买不来”,只有靠自力更生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7-03-23 浏览:1424
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军,人才至关重要。两年前,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首设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用于表彰活跃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以及企业创新中的青年人,今年共有10位年轻人获得这项殊荣。
这是一批“70后”,他们中最“年长”的今年刚满46岁,最年轻的35岁,平均年龄42岁。尽管年轻,但他们已取得的成绩毫不逊色:童小华是去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得主;刘海峰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历史上首个技术发明特等奖的第一完成人;张建华既拿过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又取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敏锐、进取是年轻人的特质,他们都曾遇到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感使得他们度过了这些难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需要有更多这样的年轻人。
核心技术“买不来”,只有靠自力更生
--记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童小华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20年过去了,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童小华教授的研究方向始终如一:获取精准的遥感空间信息,提升空间数据质量。
近年来,随着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迅猛发展,获得高分辨率高质量的遥感影像,成为国际上争抢非常激烈的学术热点。
如果说,学生时代童小华一头扎进空间数据精度的研究,是出于对前沿科学探索的兴趣,那么时至今日,支撑他继续在专业领域深耕的驱动力更多来自身为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航天相关的一些高精尖领域,核心技术“买不来”,必须自力更生。
“软硬结合”,提高航天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
童小华最近一次走进公众视线是在今年1月。其时,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召开,他领衔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谈到这个项目,童小华介绍,像“嫦娥”等探测器在月球着陆时,必须要解决悬停避障探测精度问题。再比如,航天器平台颤振问题普遍存在且影响高精度测图,目前国际上尚无彻底解决卫星颤振的有效方案,西方发达国家大多依赖高精度硬件来实现,但其硬件和技术对我国禁运和封锁。
针对这些工程科技难题,他带领团队建立了测绘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充分发挥我国航天遥感器的特点,“软硬”结合,保障了航天遥感空间信息的精度和可信度。相关成果后来被用于“嫦娥三号”着陆探测器软着陆关键任务等领域。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研究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
鲜为人知的是,这一系列被童小华“移植”到航天重大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最早其实是为了解决“地上”的测绘。
童小华回忆,在遥感地理信息领域,数据质量最初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时,普遍被提及的一个概念是地理信息数据的“精度误差”。在上世纪90年代后,学界同行开始专注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抓住这个课题,童小华和香港理工大学史文中教授等合作,共同完成的项目“地球空间数据与空间分析的不确定性原理”,在2007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一年,以第二完成人获奖的童小华36岁。
虽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免不了要坐“冷板凳”,但一路走来,童小华觉得自己特别幸运。从同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毕业,他先后得到土木、交通、航天、测绘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前辈导师学者的指点,无形中拓宽了治学视野。后来独立从事学术研究,从上海市科委和教委的“启明星计划”“曙光计划”“优秀学术带头人”,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科技部等众多部门的连续资助,都在关键时刻给予他支持和肯定。“对年轻学者来说,这种学术上的‘第一桶金’和持续多年的支持,无形中给人以鼓励。”
为支持童小华的科研活动,同济在嘉定校区辟出约2万平方米的场地,供他从事外场试验。
科学研究虽没有国界,可在一些事关国家安全的学科领域,国家间的竞争无处不在。目前,童小华领衔着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平时和博士生们交流,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身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要有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意识,科学研究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
版面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7-03/23/content_537162.html
网址:文汇报:核心技术“买不来”,只有靠自力更生 http://c.mxgxt.com/news/view/899960
相关内容
文汇报:核心技术“买不来”,只有靠自力更生化妆造型核心技术修炼(第3版)【全本
入模子和启明星中层主管核心管理艺术PPT97页
格隆汇基金日报
技术人员的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社群星球李浩铭:社群能拥有弱关系的4个核心技术
中广核技(000881)
思想汇报:个人品牌管理的秘诀与策略.docx
果链企业捷邦科技,上市业绩变脸,内生发展底气不足,靠对外开启“买买买”能行得通吗?
魏建军谈中国电车没核心技术,电池都是美国的,网友专家出来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