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陈风清气正新图景,武汉清廉村居建设持续走深走实。
2022年来,武汉市以清廉村居建设为重要抓手,按照清廉村居建设“六清”的目标和“六个一”工作方法,强化领导、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典型示范,把清廉村居建设与共同缔造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推动“清廉共建、清廉共治、清廉共享”,打造善治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统筹协调 一体化推进
清廉村居是清廉武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环节,武汉市将清廉村居建设与共同缔造实践活动等统筹起来,整体谋划,贯通落实牵头责任和主体责任,把各级组织联起来,把各方力量统起来,一体推动清廉村居建设各项工作。
构建横向和纵向工作联络体系,会同8个责任单位成立了清廉村居建设协调小组,建立了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季调度、半年通报、全年总结,共同开展信息会商、联合督导等工作,推动形成部门合力。
规范建章立制,制发《武汉市清廉村居建设标准》,为全面开展清廉村居建设工作提供指引和标准。出台《2022年武汉市清廉村居建设考评细则》,细化考评指标和体系,用好考核指挥棒,推动清廉村居建设工作落细落实。
展开剩余 75 %
聚力落实 成效初显现
聚焦清廉村居建设重点工作,拉单列项,细化了44项工作举措,逐项明确时间节点,实行挂图作战。
组织建设更加坚强。健全了“村党支部(总支、党委)—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中心)户”的组织和工作架构,建立了“双联”工作机制。坚持清廉用人导向,从后备干部中选拔1033人、从在外能人中引回536人进入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后备干部,2022年共招录162名农村学员入学。按照“一好双强”的要求,选派813名驻村第一书记、463支工作队共计1739名干部,驻村帮扶813个重点乡村。
权力运行更加规范。印发《关于规范社区(村)小微权力运行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了3大类22个小项的社区(村)小微权力清单,规范了小微权力的运行流程。督促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全市村级财务公开率100%。将廉洁奉公、尚简戒奢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指导基层全面建立村民议事协商委员会,畅通村民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管理的渠道,打造清廉村务。
常态监督更加有力。全面推进村(社区)巡察工作,2022年开展了两轮政治巡察共覆盖1020个村(社区)。督导各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部门配合做好村“两委”换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进审计全覆盖。开展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强化政策落实专项监督,对“乡村振兴和民生领域政策落实监察系统”反馈的9792条疑点数据线索进行核实。
三资监管更加完善。完善村账街管制度,严格支出审批、村务监督、集体决议等程序,督促做好账务月结和季度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经开区(汉南区)加强集体资产监管,将集体资产、财务纳入平台管理,以“三关联”“四预警”方式严格控制村级经济事项风险点。
文化浸润 营造好氛围
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全市各区各部门结合村居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断激发和凝聚建设清廉村居的动能活力。
文化引领,以市直专业文艺院团和四个新城区楚剧团为主体,在新城区广泛开展传统戏曲、歌舞、曲艺等演出,2022年安排“送戏下乡”500场。利用图书馆、文化馆等阵地积极推出廉政展览,营造廉洁氛围。
法治保障,积极推进依法养廉,2022年共开展“法律进乡村”普法活动近万余场次,普及人数50余万人。依托木兰花乡等乡村休闲园景区,打造一批法治宣传园。实施法治乡村建设行动,培育了一批以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人民调解员等为主的“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带头人”。
典型带动,蔡甸区推行“四项清单”模式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制作清廉村居宣传微视频和两千余份宣传海报,编印清廉村居工作手册,开设“清廉村居看武汉”专栏,聚焦清廉村居建设要点及相关政策解读,营造清廉村居建设浓郁氛围。
特色亮点 清廉创出彩
开展清廉村居示范创建活动,武汉市2022年培育24个清廉村居示范点,树立标杆典型,营造比学赶超的活跃氛围,一批示范特色亮点涌现。
蔡甸区石港村建立“咵天亭”,村干部与村民“咵天”,你一言我一语中,村民参与村级环境整治、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高涨,共同缔造和美乡村;新洲区陶咀村、黄陂区甘露村采取积分制管理激发村民比学赶超,参与清廉村居建设,营造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江夏区高峰村在清廉村居建设工作中,依托高校科研团队和驻点社工,与村民共同商讨制定《高峰村小微权力清单协商决策手册》,创新村级志愿服务社会组织“五社联动”,营造村民自治廉洁氛围。
下一步,武汉市将落实清廉建设要求,打造“政治头脑清醒、发展思路清晰、工作重点清楚、村企关系亲清、人居环境清净、党员干部清廉”的“六清”清廉村居,擦亮清廉底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