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几段小学老师组织全班学生跳舞为某明星应援的视频曝光后,学校对当事老师做出停职停课的处理,教育局对该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长进行了诫勉谈话。
人民日报评论:
学校是知识殿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不是为明星应援的粉丝加工厂。少年儿童教育关乎国家未来,青少年价值观培养关乎民族希望,绝不能变成追星应援的工具。
组织学生为自己的偶像应援的行为不仅突破了教师职业规范,也有损教师职业道德,折射出教育培养管理的漏洞。职业底“线”不能破,理性之“圈”不能出,饭圈不能圈一切,尤其是孩子们的课堂。文明理性追星,才能激荡起粉丝群体的正能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未成年人追星导致的极端事件频频出现,“饭圈文化进校园”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儿童、少年对于追星过程中时间和物质投入带来的后果并没有完整、清晰的认知和预判,也无法有效地承担责任。消费风险的后果,不论是财务危机还是学业危机,最终都会嫁接给家庭。
因此,除了要求老师严守师德,不利用教育手段强制性向学生灌输个人价值取向之外,家庭与学校也要配合,更好地应对饭圈文化以及追星现象对学生的影响。 我们更应关注,在追星文化向校园弥散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文化应当与孩子如何互动,以及学生追星的尺度应该如何把握。
很多家长一听说孩子追星就立即苛责,企图以强迫施压的方式把“追星”扼杀在摇篮里,结果往往引起孩子更大的逆反心理、行为。
父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这无可厚非,那么当孩子开始“追星”,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引导?
01
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的行为
首先,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追星”,以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偶像崇拜,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强制要求孩子不追星,反而会引起逆反心理。如果孩子只是听听偶像的歌,喜欢谈论偶像,并没有疯狂的追星行为,那么家长就不必过于担忧。毕竟,孩子在紧张学习之余,也需要娱乐放松,才更利于健康成长。
家长去主动了解孩子喜欢偶像的什么特质,如果偶像身上传达出正向、积极、励志的正能量,那么这些正能量又何尝不是家长想传递给孩子的呢? 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家长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做到“对症下药”。
02
家长应当反思成因
许多孩子由于不被父母理解,追星成为了他们的一种宣泄方式。青少年时期对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如果一个孩子喜欢偶像的原因,是他在家庭中得不到理解和认同,跟父母、老师或者其他人之间的沟通有隔阂。这时候,作为家长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专家表明,孩子疯狂追星多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安全感的缺失。亲情匮乏、过度溺爱等都是导致孩子过于狂热地追星的原因。
追星反面教材杨丽娟的成长环境证明了这一点。杨丽娟的父母在离婚后勉强生活在一起,两人关系恶劣。杨丽娟在成长过程中,很难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后来,杨父想用支持女儿追星的方式弥补女儿缺失的关爱,最终酿成了悲剧。
因此,在父母不够理解孩子,与孩子的沟通有隔阂的情况下,孩子陷入对某一事物或人近乎病态的喜欢,实则是内心有所缺失的表现。所以, 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包容孩子,而非直接否定孩子的行为。
03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成长
孩子被明星、偶像吸引,是因为自己想成为这样的人。孩子崇拜明星时,家长不必责骂他,而是应该告诉孩子真实的情况。
如果孩子喜欢明星光鲜亮丽的外在,家长不必觉得孩子“物质”,反而可以重视孩子的“美感”启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其实明星也不是天天这么打扮自己,明星穿那么多漂亮的衣服是为了工作。那些衣服不一定舒服,但是明星为了工作也要忍受。”
家长也可以告诉孩子,明星成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是不需要付出就能得到的。 引导孩子关注明星成功背后的故事,而不是着眼于外在因素。
孩子追星并不可怕,只要家长能及时、正确地引导,避免极端现象的发生,偶像的力量反而可以激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家长可以这样鼓励孩子——
“因为喜欢一个人,我们都会成为更好的人。”
“我们会好好生活,不仅仅是明星的光芒照耀了你我,我们自己也是发光体啊!”
“你很好,我也不差呢!”
(图源:拍信网)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评论、知著网、就爱亲子帮等
感谢作者的贡献,仅作传播更多信息,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