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鲁迅先生的朋友圈
《鲁迅的饭局》,薛林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定价:72元
■夏丽柠
继《鲁迅草木谱》后,“微观鲁迅”系列作者薛林荣出版了该系列的第二部作品《鲁迅的饭局》,每篇文章都以吃饭为切入点,但真正讲的还是鲁迅先生的人际关系网,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朋友圈。
阅读本书,我们可知悉,鲁迅在哪儿吃饭、与谁吃饭、为什么吃饭,从中揣摩生活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书中内容是以鲁迅日记为底色,加以整理、研究、延伸而成。我们不妨将日记解读成鲁迅“欲言又止”的朋友圈,加之作者的钩稽,读起来颇有意思。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说的是贯穿于鲁迅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下卷讲的是一些特定饭局。
从书中穿梭往来的各类人物可以读出,哪些人是鲁迅的“家常朋友”,哪些是“饕餮朋友”。所谓“饕餮朋友”,是我的定义,指那些鲁迅在饭局上有一面之缘,或者对鲁迅有帮助,他要设宴答谢的人。
鲁迅的薪水不少,但花销大,兴趣爱好多——从古玩字画到拓片藏书。因此,在吃饭交朋友上,鲁迅可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公子哥儿”。
薛林荣说,读鲁迅日记,很容易分辨,写“邀”就是鲁迅请客,写“与”就是各付各的饭资。
从1912年至1926年,鲁迅在北京生活,吃过的饭馆大概有65家。起初,周作人与老太太、朱安还没来,鲁迅在外用餐的次数颇多。居住地绍兴会馆、工作地教育部附近的饭馆常去,以清淡南味为主的广和居就是一例。
我好奇查了下大众点评网,鲁迅去过的那些老字号饭馆,绝大部分都保留着。如作者所说,鲁迅日记中提到的北京饭馆,“可以说记录了一部民国时期北平的市井风情画,绘制了一幅包罗万象的美食地图”。这也算是大先生的文化遗产之一了。
鲁迅吃饭,按菜品与格调,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切面铺;第二类二荤铺,指猪肉和羊肉,分为大教馆子和清真馆子;第三类小饭馆,各有风格,一般不办喜庆堂会;第四类中等饭庄,可以办堂会;第五类大饭庄,也就是档次高的大饭店。数着这五类吃饭的地方,看鲁迅在哪儿跟谁吃饭,就大致拎得清这人与鲁迅的关系了。
在上海期间,鲁迅已是文坛明星,收入高,交际广,朋友多,还组织了“左联”,饭局和留饭——也就是居家请客,多了起来。加之上海地处长江口,是各种美食汇集之地,恰好满足了鲁迅的胃口,光顾过的餐馆有记载的至少75家。
在鲁迅家吃饭的,以进步青年居多,萧红、萧军是吃得次数最多的。萧红还给鲁迅做过东北名吃“韭菜盒子”。虽然做得不太好,鲁迅却爱吃极了,想多吃一个,得向许广平请示。萧红是鲁迅家中最后一个留饭的客人,为她赴日饯行。怎知三个月后,鲁迅因病辞世。
鲁迅参加的宴席里,也有不欢而散的,这非常符合大先生的“人设”。1928年,在上海南云楼,鲁迅与林语堂及夫人、郁达夫等人一起吃饭,席间鲁迅与林语堂上演了“话不投机半句多”。
以林语堂洒脱的性格,自然未放在心上。但鲁迅当天的日记却写着:直斥之,彼亦争持,鄙相悉现。意思是,不仅吵了,还吵得挺激烈。不过,尘世间总是英雄重英雄的。1936年,鲁迅逝世后的第四天,林语堂撰文《鲁迅之死》,将鲁迅誉为“真正的战士”。
鲁迅一生广交朋友。像与鲁迅品茗逛琉璃厂的许寿裳,约鲁迅办杂志写文章做大衫的孙伏园,与鲁迅探讨铁屋子的钱玄同,在鲁迅困顿之际伸出援手,并在设计好“老虎尾巴”悄然消失的李慎斋,因跟鲁迅做拓片生意而渐行渐远的陈师曾(陈寅恪的哥哥),与鲁迅相互敬重的陶元庆,都在鲁迅的饭局里出现过。
《中国科学报》 (2021-05-20 第7版 书评)
网址:科学网—鲁迅先生的朋友圈 http://c.mxgxt.com/news/view/915714
相关内容
寻找朋友圈里的鲁迅先生我的偶像鲁迅先生的作文(通用5篇)
鲁迅的朋友圈:很不易与人相处 许寿裳算是一个知己
全面认识鲁迅:鲁迅虽弃医从文,但他同样重视科学精神
王鹏程《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48)“在小说之国,鲁迅先生实为‘国父’”
朱安与鲁迅先生的关系
鲁迅:藤野先生,我永世难忘!藤野:鲁迅是谁?哦,那个中等生
陈丹青《笑谈大先生》——说说鲁迅的“好玩”
鲁迅先生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亲笔信,字也很漂亮
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鲁迅的启蒙之师,却始终不知学生是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