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东方巨人的传奇身影
在篮球的殿堂里,姚明的名字早已成为了传奇的代名词。这位来自东方的巨人,以其2.26米的身高和非凡的篮球才华,不仅在中国体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无数球迷的尊敬与喜爱。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姚明的世界,探索他那超越身高的篮球传奇。
01姚明的篮球天赋与职业起点
正如《姚明:传奇永不终结》一书中所提到的, 姚明,身高2.26米,体重134.3公斤,这样的身体条件为他在篮球场上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1998年,他开始在上海队崭露头角,并迅速成为全国男篮甲A联赛的一名主力球员。同年,他还入选了中国篮球明星队,这标志着他职业生涯的正式起步。之后,他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不仅在国内联赛中屡获殊荣,还引起了国际篮球界的广泛关注。
档案姚明 这是一个具有传奇性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全世界都极为关注的姚明。姓名:姚明,高:2.26米,身体重:134.3公斤,出生地点:上海。1998年,作为上海队主力获全国男篮甲A联赛第5名。1998年,入选中国篮球明星队。1999年5月,入选蒋兴权执教的国家男篮。1999年,参加全国男篮甲A联赛,代表上海队,与队友合作,获第5名。1999年,入选中国篮球南方明星队。1999年5月,获1999赛季全国男篮甲A联赛最有进步球员奖。2000年2月,入选1999年亚洲全明星队。2000年3月,入选蒋兴权执教的国家男篮。2000年3月,参加19992000年全国男篮甲A联赛,与队友合作获上海东方队获得第二名。2000年3月,入选1999 2000年全国男篮甲A联赛全明星阵容。2000年3月,获1999-2000赛季全国男篮甲A联赛篮板、扣篮、盖帽三个单项奖。
02姚明的篮球成长之路
《体育巨星的成才故事》有相关介绍, 姚明的篮球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从初识篮球到逐步成长为篮球巨星的转变。一开始,他对篮球并无太大兴趣,首次投篮经历甚至让他脸红。然而,在父母的引导下,他开始在少年体校接受训练,虽然初期并不喜欢这项运动,但他的训练非常刻苦,总是认真完成教练安排的每一个动作。进入上海青年篮球队后,他的训练更加艰苦,但正是这些努力为他日后在NBA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面对挑战时,如与余乐平、王治郅等强手的对决,他经历了失败与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促使他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篮球之路,逐渐从单纯的身高优势转变为拥有全面技术的篮球运动员。
一位美国记者这样写道:“他的名字叫姚明,在篮球场上,他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他的身高有7英尺5英寸,体重252磅,臂展达到9英尺3英寸,可以转身向篮下进攻。他只有17岁,是这里的鹤立鸡群。
姚明14岁进入上海青年篮球队,都能鱼与熊掌兼得。我所想的只是如何打好比赛,而不是对手是谁。
憨厚的小大个 姚明上小学的第一天,班主任简直吓了一跳。“天啊,这个一年级的小男孩怎么快和老师一样高了!”当时,姚明已经长到15米了。在老师们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除了姚明特殊的身高外,还有这个孩子的憨厚淳朴和乐于助人。
有时候,班里组织大家去公园春游,学校会包一辆大客车。可是学生很多,车里座位不够,总有人要站着。有些小朋友会早点冲到车上找座位,而姚明从来不这样做。他总是站着,把座位让给其他同学。
升人高年级,换了老师,可姚明还是常常在15英尺的距离内灵巧地跳跃,也可老师,我来帮你们班打扫卫生。“看着身高1米七几的姚明不停地跑来跑去,扫地、擦窗户,黄老娜不禁有些心疼。而那些小学的小朋友则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这位高个子哥哥忙上忙下。
从身高来说,姚明天生是块打篮球的料,可小时候他对篮球却没什么兴趣。事实上,第一次的投篮经历还让他有些脸红呢。那是小学一年级,学校里要举办运动会。比赛项目有跑步、投篮、跳远等简单的体育活动,每个班级都要派出运动员。在姚明的班里,报名也开始了。“老师,我想跑步!”“老师,我要跳远!”小朋友们叽叽喳喳,热情高涨,对他们来说,这次运动会其实更像是一场游艺会。“别着急,一个一个来。”龚老师笑眯眯地在报名表上填写小运动员的名字。这时也有些内向的孩子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着热闹的报名场面。龚老师注意到了安静地坐在最后一排的姚明,走了过去。“姚明,你报什么项目呢?”还没等姚明自己开口,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喊起来:“投篮球!”姚明的脸一下子涨红了,可能因为太兴奋了吧,他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自豪地点了点头。作为篮球运动员的儿子,说什么也不能让老师和同学失望啊。
在运动场上,姚明站在篮筐下面,双手夹着篮球,心里面像藏了一只小兔子,“扑通、扑通”跳得厉害,手似乎也紧张得发起抖来。“赶紧投吧!”他想着,“一、二、三!”“咣当!”球砸在了篮板上,又弹到了地上,蹦了几下就滚远了。在场的人都愣了,包括姚明自己。这件事至今还让姚明耿耿于怀呢。
姚明的父母、老师、教练和小伙伴都说,姚明刚开始并不喜欢篮球。他去少年体校,也是因为听父母的话,好好练球,将来好能够上一所好大学。直到9岁左右的时候,姚明才开始喜欢上篮球。不过,姚明的训练可是非常刻苦的。他很听话,也很认真,教练怎么安排,他就怎么做。
在少年体校的时候,教练经常让队员反复练同一个动作。“今天我们练习投篮,每个人投50组,投完了才能休息、吃饭。”教练扔下这句话就走了。小队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非常不情愿。“50组,累死人啦!”“就是,不如我们少做几组,反正教练又不在,大家都不说就行喽。”于是,有几个孩子开始“偷工减料”了;而姚明呢,一声不吭地在一边投篮,一直投满50组,他才停下来。
后来,姚明去了上海青年篮球队,日子更加艰苦,每天都是没完没了的训练。当时,姚明一天要训练4次,一天到晚,头发都没有干过。
除此之外,他还和一两个好友自己练。几年下来,姚明刚进队时候的一身肥肉变成了肌肉,他身体强壮了,也越来越会打篮球了。正是青少年时期的刻苦训练,给姚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当他远赴NBA打球之后,就迅速成为火箭队的主力。
来之不易的冠军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姚明曾去美国的乔丹训练营。有一次,乔丹走下场来,投入一记3分球后开玩笑说:“你能做到吗?”于是姚明抬手投出一记3分球,球应声入网。乔丹大为惊讶:“天哪,这个大个子还能远投!”
没错,仅仅拥有天赋的身高是远远不够的。当17岁的姚明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篮球联赛(简称CBA)的赛场上,这个身高2.21米的瘦高男孩让全场的观众沸腾了,他的父母更是拍红了巴掌。前三场比赛,姚明就像一只初生的小牛犊,充满着虎虎生气。在篮下一对一的情况下,姚明能连续两个转身,跨步上篮,为队里立下功劳。可是,强劲的对手来了,他就是余乐平,身高2.16米,体重135千克。他比姚明矮5厘米,却比姚明重30千克!他用自己的体重和身高,死死卡住了姚明。
“砰!”姚明被撞翻了一个跟头。
“砰!”姚明又被撞翻一个跟头。
3个跟头、4个跟头、5个跟头……在这一仗中,姚明被余乐平撞翻了15个跟头!多么惨痛的遭遇啊!篮球队输了,姚明也输了。这个时候的姚明只有身高,却缺乏力量和技术。他该怎么办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下来,姚明面对的是八一篮球队和他们的明星中锋王治郅。当时的王治郅就好像今天的姚明,身上被披上了许多光环。当时的姚明则被大家宣传成“王治郅第二”,这让两人在球场上的相遇充满了“火药味”。王治郅赛前想着:“要给这孩子好好上一课!”
第一场比赛,姚明所在的篮球队出现了许多失误。投篮,不进;传球,被拦截。姚明此时干着急却使不上劲。“姚明!接球!”队友喊了一声。话音未落,篮球从左前方飞了过来,姚明刚伸出双手,忽然一个人影在眼前闪了一下,自己扑了个空,篮球不见了。他再定神一看,原来篮球被王治郅抢走了。看着王治郅潇洒地运球、传球,还不时向他投来胜利者的微笑,姚明觉得非常失落。观众的欢呼声还在耳边回响,可是在姚明听来,全部都是在议论、批评自己:“这个姚明个子那么高,可是篮球水平很一般啊!”“就是,长那么高,有些浪费了呢。”姚明心里乱极了,又丢了好几个球。全场比赛结束,八一篮球队竟然领先40分赢得了胜利。
这两次比赛的失败让姚明开始思考一些问题:“到底我是否适合打篮球呢?篮球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除了过人的身高,我还拥有什么?我该如何继续打篮球的生活?怎么样打篮球?”一连串的思索使姚明静下心来,他开始锻炼自己的意志、思维和眼光,钻研打篮球的战术和技巧,开始了漫长的学习和成长之路。
1998年1月,姚明第二次遇到了身材魁梧的余乐平。不过这一次,姚明没有再给对方撞翻自己的机会。他吸取了上次失利的教训,用头脑细致地打球。上场前,姚明就开始琢磨了:“余乐平在篮下强攻非常厉害,如果让他挨近篮筐,我们就无能为力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竭力将余乐平阻拦在3秒区之外。”姚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教练。“不错啊,小伙子,晓得怎么打球了!”教练赞许地拍了拍姚明的肩头说。姚明乐坏了,摸摸后脑勺,憨憨地笑了起来。果然,在比赛中,全体队员团结合作,士气高昂,按照姚明提出的建议,每个人心态平和,与对方周旋。
03姚麦组合貌合神离与中美文化差异
《嘘!你不知道的姚明》中介绍到, 姚明与特雷西·麦格雷迪(T-Mac)的组合,即“姚麦组合”,曾被媒体誉为史上十大组合之一。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如外界所想象的那么融洽,实际上是貌合神离。这种关系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两人在场上的配合,还涉及到他们个人生活与职业选择的冲突。
姚麦组合的貌合神离表现在他们虽然在场上有默契的配合,但私下关系却并非十分亲密。这种差异在媒体和球迷中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如麦格雷迪因私事离开球队,更凸显了两人关系的微妙。
中美文化的差异也在这一事件中得以体现。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利益往往被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个人和家庭。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中国球迷对麦格雷迪的行为产生了争议,而美国社会则对此表示理解和尊重。
姚明和特雷西·麦格雷迪,标志性的内外线配置,曾被媒体评为史上十大组合。他们不乏在镜头前称兄道弟的镜头。可实际上,姚麦从来都是貌合神离。隔阂最大时,姚明曾爆粗口。
阴差阳错的相逢 婴儿哇哇的啼哭声打破了深夜的沉寂,等在产房外的麦格雷迪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此时是美国中部时间2005年12月27日晚9点53分,麦格雷迪未婚妻克莲里达·哈里斯终于平安地产下雷蒙·拉马尔,一个7磅5盎司重、20英寸长的大胖小子。麦格雷迪抱了抱儿子,亲了亲,和哈里斯说了几句话之后,就在火箭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乘车急匆匆地离开了医院……因为火箭要连夜赶往俄克拉荷马城准备第2天的比赛,11点是球队在机场的集合时间,麦格雷迪必须要走了,虽然这个时候妻儿最需要他陪伴在身边。但1个半小时之前,他已经离开了球队一次,现在,他绝不能够再当“逃兵”了。
火箭败给爵士后,麦格雷迪中途退场去陪未婚妻生孩子的事情,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成为焦点新闻,但关注的角度并不一样,美国的媒体和球迷均无指责麦格雷迪的这一行为,都表示理解,最多只是觉得麦格雷迪的这个儿子来得真不是时候。可中国球迷为此掀起一次不小的“争议”,虽然大部分球迷表示理解麦格雷迪的举动,但认为麦格雷迪不该回家的比例多达三成以上,还是说明中美两国的价值观差异巨大。
在中国,自古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榜样,主流思想宣扬的也是先国后家、先公后私的意识,反过来就会被认为是自私,没有高尚情操,引以为耻。仅就体育圈这块来说,不要说老婆生孩子运动员仍然坚持在赛场奋战的例子多了去,就是亲人去世后家里或者瞒着正在打重要比赛的运动员,或者该运动员忍住悲痛仍然坚持比赛乃至获得好成绩的事情也并不鲜见。所以,不少中国的火箭球迷认为球队形势那么危急,身为头号球星的麦格雷迪应该竭力争胜,率队打完比赛,不应该一时儿女情长,不识大体。
但这样想的球迷或许不知道,在美国社会中,主流的观点是家庭永远比工作重要,当工作和家庭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一般让位的都会是工作。在美国选举中,政客中最乐于宣扬的就是他有多么爱自己的家庭和亲人,以此获得选民的认同和支持。
网址:姚明:东方巨人的传奇身影 http://c.mxgxt.com/news/view/927719
相关内容
突发!东契奇晒和姚明合影表示很荣幸和这位传奇人物在上海见面姚明:中国篮球的传奇巨擘
姚明:从CBA的超级巨星到NBA的传奇,影响力无可限量!
姚明的巨人身影与身边的明星们
姚明:从中国篮球巨人到NBA传奇,他的故事令人感动
太有喜感了!在中国行中与姚明合影,东契奇秒变迷弟
姚明:从篮球巨星到公益先锋的传奇人生
从CBA到NBA,姚明:中国篮球巨人的传奇之路!
姚明:篮球场上的巨人
姚明:从篮球巨星到中国体育领袖的传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