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演员杨紫,发文告别”、“41岁男星韩庚,发文告别”、“32岁歌手周深,发文告别”的标题频频刷屏时,你是否也感到被套路了?点开一看,其实只是明星更新了自己的社交平台。这种现象被称为“告别体”,成了娱乐新闻的新刺客。
这些报道利用夸张的表述吸引点击,实际内容却名不副实。挂羊头卖狗肉式的新闻包装不仅消耗公众信任,也让大众审美疲劳。除了告别体,娱乐新闻还热衷于用“有好消息”、“传来喜讯”等含糊其词的标题模版来吸引眼球。这种做法背后反映了娱乐新闻在流量压力下的畸形发展。
社交媒体上明星隔三差五地道歉、澄清、回应争议,“无意占用公共资源”似乎已成话术模板。但当娱乐新闻长期占据热搜和头条,真正被占用的“公共资源”是什么?从传播学角度看,这至少包含三个维度:公众有限的注意力、平台宝贵的流量资源,以及媒体的版面空间。当某明星绯闻连续多日霸占热搜,同期的重要社会新闻往往被淹没。这种资源挤占扭曲了信息传播优先级,影响公众认知结构。人们习惯消费碎片化娱乐资讯,对复杂社会议题的关注度随之下降。
指责娱乐新闻低俗容易,找到解决方案却需要更多建设性思考。受众对娱乐内容的需求客观存在,关键在于提升内容质量。媒体可以少些明星微博搬运,多些文娱产业深度观察;少些绯闻炒作,多些作品专业解读。技术层面,平台算法优化至关重要。当前基于点击量的推荐机制助长了低质娱乐内容泛滥。可以考虑引入“内容质量分”等多元评价指标或为重要公共议题设置流量保障机制。
娱乐新闻并非生来带有原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明星和经纪公司有必要看到,真正的顶流从来不是靠占用公共资源堆砌而来。行业各方超越短期流量焦虑后,娱乐新闻才能实现文化价值,公众注意力资源也能得到更合理配置。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评论区和我们聊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