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对立的背后:经济周期、互联网影响与男女角色的反转

发布时间:2025-05-02 07:05

近期,广州地铁一桩偷拍争议引爆全网,尽管最后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并无此行为,但涉事女生或许会面临学校的处分。本是一桩私人纠纷,然而由于激烈的网络暴力以及性别对立的加入,事态一夜之间膨胀为全网关注的焦点事件。

(一) 舆论场上的战争

事件的事实已经相当明晰,女生误以为男生偷拍了她,男生后来也证实无此行为,然而,女生仍然在网络上将男生公之于众,并用尖锐的语言描述他。

在舆论场,大部分人站在男生一边,但仍有部分人持有不同观点。他们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的确存在大量男性偷拍女性的事例,女生的自我保护行为并无不妥。尽管之后在网上的行为略显过激,但也无需承受过度的惩罚和批评。他们列举了大量实际存在的偷拍、甚至性侵、猥亵女性的案例,力图证明他们的观点。

近年来,网络上的性别问题持续处在社会观察的热点,对立的情绪也日渐高涨。大部分时候,女性在道德舆论的支持下处于优势地位。然而,这次事件与以往不同,大批男性借此机会反击,并推动舆论的高潮。尽管有部分女性仍在为声称被偷拍的女生护航,但事态因为性别对立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那么,性别对立如何成为这场舆论战的焦点呢?

(二) 性别对立的几轮高潮

性别对立向来是激发社会关注的关键话题,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毕竟,男性和女性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两个群体。然而,以往的对立往往带有玩笑成分,并没有真正的恶意。真正的变化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立逐渐演变为真正的敌意。

性别对立的第一个高潮是在九十年代。在这一轮对决中,男性凭借压倒性的优势占据上风,女性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甚至转化为女性之间的对立。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发迹的人几乎都是男性,他们乘着时代的东风,迅速拉开了与女性和普通男性的距离。这种变化彻底打破了过去的平等价值观,导致男性和女性的价值观开始分化。

女性的价值观从贤妻良母转向嫁给有钱人,男性的价值观则是多赚钱,娶个漂亮的老婆。男人很少愿意承认自己一辈子都赚不到钱,只会认为时机不对,迟早会有机会,所以他们的心态相对乐观。而女人则很清楚自己的颜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于是,年纪较大的女性开始嫉妒年轻貌美的女性,但总的来说,女性仍处于从属地位。在那个时期,女性普遍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是合理的分工。

这种经济上的优势使男性掌握了话语权,这也反映在那个时期审美观的变化上。随着卡拉OK和舞厅的兴起,电影电视剧流行的都是港风美女,女性因为经济地位的依赖,主动接受了按照男性审美观打扮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性别对立的第二个高潮发生在2000年左右。有趣的是,这一轮的主角并不是男女本身,而是他们的父母,在教育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当时,我国还有小升初考试,实行了几年之后,人们发现,女生的成绩普遍比男生高。如果严格按分数录取,男女比例就会失衡。如果采用不同的分数线录取,那就是明显的性别歧视,女生的父母就会不满。

这是因为小女孩通常比小男孩更早熟,更懂事,更细心,这些特质对考试非常有利。小男孩比较喜欢玩耍,比较粗心大意,所以在小升初考试中常常输给女生。男生的父母自然非常不满,虽然当时的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但是舆论战仍然激烈。男生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能考上心仪的学校而气愤,他们指责教育制度不公平,认为男生发育晚,应有更多的机会。在2000年左右,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取消了小升初考试,改为电脑派位就近入学,男女之间的大战告一段落,可以说是打成了平手。

尽管表面上是平手,但如果结合当时的经济条件来看,其实女孩赢了。因为在90年代末的城市家庭中,独生子女政策的效果已经显现出来,那就是男女平等,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考虑到当时的家庭收入,如果是多子女家庭,中国的父母很可能会选择只供男孩读书。也就是说,女孩能够与男孩竞争学位,本身就是在经济压力下的胜利。

性别对立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2008年至2011年。这一轮,形势完全反转,女性开始占据优势,男性有苦说不出。这主要是因为房价飙升,按照我国的传统,结婚时男方需要准备房子、车子和彩礼。随着房地产的杠杆加大,房子这一项就让男性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一个普通的男性,尽管学习、工作都没有做错,甚至十分努力,但就因为买不起房子,就成了“失败者”。

这一时期,男性背上了三座大山,不明所以地成了二等公民,当然感到非常不满。一直到2011年,《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出台,修订了2001年的婚姻法,明确了婚后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不动产且产权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的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离婚时,一方婚前贷款购买的不动产应归产权登记方所有。

这并不是男性的胜利,房子还是需要男方买,只是保证了男方辛苦还贷不白费,离婚时房子也归男方所有,女方无法分走。这是最公平的办法,但是在网络上,舆论却对男性一片恶语,说男性自私、狭隘、小气。男性被黑得无地自容,不得不低头,这一轮,男性失败了。

至于第四个高潮,那就是现在。这次广州地铁事件将性别对立推向新的高潮,因为这一次,男性得到了大众的理解和同情,有了反击的机会。

男性对于女性的控诉已经积压了很久,女性对男性的批评也有很多,尽管大家都很紧张,但是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机会来发泄这些情绪。这次事件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使得性别对立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场事件以及性别对立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以期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性别对立

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性别对立,可以说是自2013年以来的第四次高潮。它历经了多次的反转,起初是女性占据优势,然后是男性反击,再次是女性的反攻,最后陷入了冷战状态。在这一时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放大了这场性别对立的影响。

2015年,“棚改”工作启动,中央银行在一年内五次降准。到2018年,每年的棚改拆迁量都在600万套以上,M2增速稳定在13%左右。在房价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男性买房的压力逐步增大,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买不起房并非全然是个人问题。女性也接受了大多数男性无法独立购房,只能共同偿还贷款的现实。

在这一阶段,男性的话语权有所提升,这并非是因为女性的力量衰退,而是因为男性社群内部的贫富分化加剧。富人因为资产价值的升高而变得更加富有,而贫穷的人因为背负贷款而越来越多。多数女性还是会选择贫穷的男性,因为共同偿还贷款成了无法避免的现实,那么她们还不如选择那些有好工作、高收入、有偿还能力的男性。对于富人,他们一直拥有话语权,所以总体来看,男性再次占据上风。

然而,这种情况并未持续多久,学历对立很快就显现出来。根据2020年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女性研究生的人数已经连续五年超过男性,最高的一年女性占比达到55%。随着女性学历的提高,职场竞争优势加大,普通男性几本已经无法感觉到任何的性别优势,然而中国的传统观念“男高女低”却并未改变。这导致了本科男生对硕士女生的对立成了常态。

在这一时期,女性在学历上压制男性,完全否定了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她们对男性没有依赖感,但仍然期待男性提供房子和彩礼。同时,贫富分化加剧,有权有势的男性占据了所有性别优势,既垄断了工作资源,也垄断了女性资源。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在普通男性身上,男性如何反应呢?他们选择躺平,放弃反应。

男性意识到,那些通过先富起来获得女性依赖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学历对立也将永远存在,他们可能无法在考研这场竞赛中超过女生。房价上涨的局面也结束了,他们错过了那个机会,现在买不起房。为何还要做出应对呢?为何不能享受跑步、爬山、玩游戏的乐趣呢?一个人难道不可以过得很好吗?

女性发现,自己变得强大了,但却失去了对手。既然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对手,那就在互联网上找。互联网的发展让战场发生转移,线下成了线上的素材库,性别对立也变成了流量的密码。

然而问题来了,现在的对立更多的在线上,而非在家庭内部。对立的目的也不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给对方带来痛苦。而获得胜利的方式也变成了一种混合战术:在普遍认知上表现弱势,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强势。

女性在公众认知上显得弱势,这使她们在某些方面占据了优势。例如,一些网红通过揭露“性骚扰”成功解决了签约问题。男性很快做出回应,他们选择反击,比如放大某些女性的错误来进行批评。

一个小事件成为了燃点,迅速引发了全网的热议。事实上,事件本身并不重要,当男女双方已经积累了几轮矛盾,有很多素材可以利用,很多情绪需要发泄。无论是女孩还是大叔哪一方犯错,对立的一方都会借机表达自己的不满,表达自己在被“污名化”时的愤怒。而这种热烈的舆论实际上只会加剧当事人社会的孤立和排斥。

我们可以看到,性别对立并不是单一的事件,而是随着经济周期的起伏变化的社会现象。它与教育制度、婚姻制度、房产制度、生育政策、货币政策、互联网发展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其本质是一个经济问题。只要经济基础存在,性别对立就不会消失,小作文就永远都有。

如果我们从现象看本质,这其实反映的是经济强势一方试图利用互联网来争取更多经济利益的尝试。这个过程也会把普通人卷入其中,成为背景板。然而,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如果不进行人为干预,公众舆论就会变成经济强势一方的宣传工具,牺牲普通个体的同时,逐渐颠覆公众的认知。从这个角度来看,话语权的反转也可能是一件好事。

网址:性别对立的背后:经济周期、互联网影响与男女角色的反转 http://c.mxgxt.com/news/view/932068

相关内容

互联网浪潮下的“明星经济”
杨笠代言风波:背后的性别对立与社会反思
经济周期和股市的关系 经济周期会怎样影响股市
网红经济对大学生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docx
刘亦菲看球赛背后的经济现象:明星效应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智博的秘密:出轨背后,性别的反转与情感的复杂
网红经济:引领互联网时代的财富新赛道
互联网背景下的粉丝身份认同与转换
从Papi酱卖T恤开八 网红凶猛背后的经济学解释与反思
“粉丝经济”对品牌的影响分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