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从学术大师到文化断层的观察者
01南怀瑾的学术地位
尽管有人试图贬低南怀瑾,但无法否认的是,他在近30年来备受推崇的“江湖大师”中,无疑是最为货真价实的一位。与沪上余先生等“大师”相比,南怀瑾的学问与见识显然更胜一筹。我深入研读过他的作品,深感其文章、学问与见识均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令人叹服。在学问方面,南怀瑾堪称“通人”,意味着他涉猎广泛,对五花八门的杂学都了如指掌;而在作派上,他又像是一位“术士”,即常说的“走江湖”之人。
然而,这样的南怀瑾却面临着理解和认可的困境。受过大学教育的读书人往往难以欣赏他那套旧学,而大众则往往因盲目追星而无法深入理解他的精神内涵。因此,无论是骂他还是捧他的人,都往往无法真正理解他。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不难推究:在民国以前,通人和术士是中国本土的主流文化,但在此之后这种文化就逐渐消亡了。如今,由于数十年的文化断层,我们对于这类怪人和异类已经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
► 南怀瑾的文化影响
在当今社会,像南怀瑾这样的旧派通人与江湖学者,确实处于一种难以归类的尴尬境地。尽管他被誉为“著名学者”,其著作如《论语别裁》等在市场上备受追捧,但若要真正邀请他踏入大学讲台,却会面临诸多难题。大学们普遍感到困惑:该如何将他归类,又该如何安排他的教学任务?毕竟,他所精通的打坐、风水、禅修等传统文化领域,与现代大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格格不入。
同样,主流学术界也在有意无意地排斥他。许多秉持“现代科学”理念的人士,会毫不犹豫地将南怀瑾视为“旁门左道”,甚至有人主张将其作品付之一炬。然而,我对此持有不同看法。在我看来,南怀瑾的学问本身是相当出色的,他的多数著作都蕴含深意,绝非浪得虚名之辈。与曾仕强、麦玲玲等相比,南怀瑾无疑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上。
南怀瑾的学问特色可以概括为“博采异谋,通透澄明”,这是他最具价值的地方。然而,这种境界却往往被许多所谓的“资深教授”和“长江学者”所忽视。南怀瑾实际上已经将文史哲佛艺道等大宗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了左右逢源、圆融无碍的境界。这种境界,用中国传统术语来说,就是“化境”。
在当今的中国,像南怀瑾这样的通人与学者确实已难得一见。谈锡永(王亭之)老先生,虽已仙逝,但他的学术理念与南怀瑾颇为相近,可算是同一路人物。他们博览群书,不受故纸堆的束缚,同时又不失学术的深度。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活学问”,与那些只会追逐“规范人物”如顾炎武、黄宗羲等的学院派知识分子有所不同。南怀瑾和谈锡永们更倾向于认可张良、诸葛亮这样的“杂学”或“事功”派人物为读书典范。
张良和孔明等人在中国主流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他们的思想和智慧曾经是华夏正统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的变迁,他们似乎被边缘化了。但这并不能否定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和贡献。事实上,南怀瑾等人的研究方向正是“生命谛观”与“世事照察”,这正是过去所谓的“践履功夫”。
南怀瑾的学问十分正宗,他的著作如《禅海蠡测》等,不仅体现了禅宗史研究的正脉,更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传统学问的领域里,南怀瑾足以与钱锺书、陈寅恪等学院派大家并肩而立。尽管他们在学术上的成就各有千秋,但南怀瑾在佛学领域的造诣同样不容忽视。
当代人对南怀瑾的“怪异”印象,其实反映了我们对传统学术路数的陌生和排斥。在西方学术理念的影响下,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家老祖宗的智慧和精髓。然而,正是这些被我们忽视的传统文化元素,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并非有意推崇南怀瑾,更无意对现代学术的西化趋势提出批评。我只是希望遵循历史事实,客观地陈述一些观点。当然,南怀瑾的学术成就并非完美无瑕,他的作品中确实存在不少糟粕,甚至有时会发表一些缺乏根据的言论。此外,他的某些行为也深受江湖习气的影响。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如今许多“南粉”倾向于将他们的“南师”神化,这种倾向不仅可能导致误解,还可能损害南怀瑾的真实形象。这种过度美化南怀瑾的做法,或许与当年郑板桥所批评的某些儒粉的做法相似,他们过度推崇至圣先师,却忽略了学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网址:南怀瑾:从学术大师到文化断层的观察者 http://c.mxgxt.com/news/view/940064
相关内容
文化学者南怀瑾在苏州逝世 生平回顾著名文化学者南怀瑾在苏州逝世 享年95岁
南怀瑾是“大师”还是“骗子”?北大教授:文盲才看他的书
南怀瑾,“国学大师”还是“江湖骗子”?
南怀瑾,为什么学术界和民间的评价是两重天呢
南怀瑾是何样人物:“国学大师”还是“江湖骗子”?
南怀瑾的文化遗产之争为何如此没文化?
国学大师南怀瑾:小学肄业,被李敖骂是骗子,95岁在太湖去世
南怀瑾:国学传承者,巅峰与争议交织的传奇人生
南怀瑾一生传奇 能否称“国学大师”向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