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文化传播研究
1、产业与文化传播研究:电影产业链中的明星制 【摘 要】明星是大众和制片商之间的桥梁。通过大众对明星的态度转变(无论是热情抑或冷淡),制片商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脉搏.探知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格调,有利于其进一步调整造星策略和艺术创作风向。明星制是电影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明星制;产业 明星制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好莱坞。在电影诞生之初,由于受到上流社会的轻视,演员一般是不愿向公众公开自己的姓名的,而精明的电影制片商,起初因害怕演员一旦出名就难以控制和向他们索取高价,也不允许演员使用真名。因此在电影诞生初期是无所谓明星的,但是“观众的好奇乃是创立明星制的动力”,观众们想要知道他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形象的真实名字,纷纷写信询问电影公司演员们的情况,这使得电影公司开始发现“明星”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意义,于是就出现了明星制。从此,制造明星成为影片宣传从而提高票房收入的普遍手段。美国电影的市场化运作一般是围绕明星展开的,从高概念策划、项目预算、项目投资、角色设计、制作、发行、放映,乃至包括家庭音像、电影音乐唱片发行、录像带出租在内的副产品市场的开发等等.所有流程都离不开明星,形成了一整套
2、以明星为中心的电影生产机制。明星制将电影业的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之间的利益更加内在地衔接起来。 所谓明星制是一整套完整的生产、销售与宣传体系,其运作核心是制造和推出大牌明星,并以大明星作为媒介产品的支柱与核心,利用明星对受众的号召力、吸引力,制造观众崇拜、迷恋的大众偶像。不论从时间的维度,还是从空间的维度,美国好莱坞的明星制无疑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也是最为成功的明星制。 明星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经济价值对于电影公司与明星个体而言都是巨大的财富。明星既是电影工业的主要劳动力资源之一,同时也是主要资本形式之一,无论对电影生产商、发行商还是放映商而言,明星都是一种最为重要的投资方式。一旦电影公司与明星签订合同,就拥有了对明星的支配权,能够为商家获得梦寐以求的巨额回报。观众对明星的几近疯狂的欢迎,明星制实际上是观众建立的,在其整个建立过程中,观众是完完全全的、不容置疑的主宰,观众通过票房对他们喜爱的演员表示支持、从而确立明星在电影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制片商利用媒体和各种商业手段制造、炒作明星,掌握着娱乐的发展方向。明星制是大众文化机制下特定运行过程的成果,反映了大众与制片商之间的双
3、赢。 就中国而言,明星与明星制都是西风东渐的产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繁荣的电影业培育了中国最早的明星制,大量的电影明星被制造出来。但明星制及其生产的明星仅仅辉煌一时,就因为战火而风华不再。1949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又因为政治原因,明星被贬为资产阶级的流毒,明星制发生了断裂。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大众传媒先后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才更新出现了生产明星与建立明星制的土壤。改革开放30年来,各类明星层出不穷,活跃在各种大众传媒上。然而,并非给艺人冠以“明星”称号就是实行了“明星制”,真正的“明星制”是一整套完整的生产、宣传与销售体系。中国电影受欧洲和前苏联电影体制的影响,一度实行导演中心制。这种体制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对新形势下的新环境,考虑到电影的工业性,中国的电影生产体系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导演要转换职责,善于在明星身上最大限度地开掘出其市场潜力。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打造明星的美好形象,进而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塑造明星形象上,好莱坞明星制有着一整套相当成熟的程序:首先是明星形象的创设其次是宣传、鼓吹、出风头,第三步是扮演合适的电影角色,第四步是对于他们扮演角色及其演技的吹捧。经过这四个步骤
4、确立了明星形象之后,好莱坞通常会采用下面三种方式来进一步稳定既定形象,使这位新星上升为一位巨星:一是改变他以往扮演的角色和形象,并有选择的利用;二是如果上一步成功后(当然机会很少),再选择他最适合的角色,使之完美无缺;三是有意让他演不适合的角色,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有好处成功则宣传明星的表演艺术才能,失败则使明星认定自己只适合演某一类角色。显然,能否以明星为中心,塑造其个性化的独特形象,并通过系统的宣传造势使其保持持续的公众注意力和关注度,是明星生产并维持其身份的关键所在。当下中国的明星生产迫切地要求明星制从觉醒走向成熟,形成一整套明星制造系统、明星控制系统以及明星再增值系统。 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特别是大陆,明星效应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更缺乏一整套健全的明星制和实践。中国有为数庞大的演员群体,分属各大文艺单位和演艺公司,但这些实体从来没有自觉而有意识地为更具个性魅力和明星气质的演员设计他们的专业形象,并为形象作出恰当的定位和广泛宣传,而大多任其自生自灭。所以,内地没有像成龙、刘德华、施瓦辛格这样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大明星,大多都是像濮存昕、蒋雯丽、徐帆这样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却没有知名形象的性格演
5、员。中国的大多数喜剧片都让著名的小品曲艺演员来扮演,这就在影片的人物塑造上受到很大限制。他们原来的角色在观众心目中已有固定模式,几乎可以说是定型的,如冯巩是插科打诨的相声演员,在没事偷着乐中却变成一本正经、忍辱负重的张大民,备受现实压抑之下的人物使冯巩没能发挥语言的优势,却把呆板的一面暴露了;陈佩斯以善演小人物闻名,二于开店中他塑造了一个善良又带点痞气的待业青年二子,好汉三条半却要他在气宇轩昂的办公大厦里扮演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总经理,角色反差之大一时难以得到观众认同,票房也就自然成问题了。 一个规范成熟的明星制,需要选拔培训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二度开发等一套环环相扣的机制来保障运行,但遗憾的是在现有条件下,各个环节还很不成熟。作为专营明星的机构,我国的演艺经纪事业还处于自发阶段,演艺经纪公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纠纷不断。点击各大娱乐网站的新闻,随处可见明星纠纷,“星女郎”毁约、“超女”与签约公司闹矛盾等,一切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暴露的是制度的不完善和以短期利益为首要目的的粗线条经营。反观好莱坞,从明星的挖掘到培养、推出,只要认定具备明星潜质,制片公司就会制定一整套完备的训练计划,会有专人根据准明星的性格、外形等为其言谈举止、一智一笑设计标准模式,以便他们被推向市场后始终以最美的姿态面对大众。明星制也并不是现代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关于中国电影产业链中的明星制建设,既不应该以所有明星都出于同一个模于为由而把制度化成分过于简单化,也不应夸大个人能在那个宣扬他或他的制度之外自主自在的程度。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中国电影人应借鉴好莱坞的成功经验,避免既是制度化又是个人化的两种危险倾向,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本土化明星制,使其在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发挥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阳.媒介转型论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看中国当代电影的商业化转型D.中国传媒大学,2008. 2黄平.影视一体化香港电影人与电视人互动与相互影响探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 3周付丽.好莱坞明星制运作模式研究及其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启示D.上海大学,2007. 4刘伟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D.北京师范大学,2006.第 5 页 共 5 页
《产业与文化传播研究-电影产业链中的明星制》由会员庄**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与文化传播研究-电影产业链中的明星制》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网址:产业与文化传播研究 http://c.mxgxt.com/news/view/946734
相关内容
产业与文化传播研究电影产业链中明星制.doc唐陵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价值研究
倪建平研究员谈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
台湾妈祖文化传播与两岸关系互动研究
韩国流行音乐角度下“韩流”的文化传播研究,文化论文
浅谈跨国娱乐企业文化传导渠道研究
仪式传播视域下的粉丝文化与身份认同研究——以NINEPERCENT为例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评估研究报告2024》发布
陈晓伟: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明星文化代码研究
学术明星文化传播与大众传媒对接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