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研究
很久没有写文,今天想写写陈漫的事儿。不是单纯因为对这件事格外感兴趣,主要是审美这个话题实在跟我的工作太对口,最近又有了一些积累,所以刚好可以聊聊。
事情的来龙去脉大家恐怕也很熟悉了,陈漫为Dior拍摄的系列作品《Lady Dior之我见》在上海西岸美术馆展出,被一些人认为大有不妥;有人说这位明星级别的摄影师拍自己、拍国内女明星都是恨不得拍成漫画大眼,给西方品牌拍东方人的多组图片却都成了眯眯眼,实属迎合西方世界对东方女性的狭隘想象;也有人说这属于多元审美,不该拿网红那套狭隘单一的审美来苛责艺术作品。
那么就引出了今天的话题,陈漫的作品,到底是“多元”还是“丑”呢?
陈漫为i-D拍摄的另一组图片《中国十二色》并非事发的照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是杂志历来的标配但依然和她平时拍摄明星风格迥异
这个话题太大了,我决定先把自己的答案抛出来:我不认为她拍摄的作品代表任何人,而且画面中的人也不丑;但这个系列作品,就是丑的,而且丑得很“准确”,至于什么是“准确”,我后面会再说。正如我在每期的“无聊研究”栏目声明的,本文极其主观,欢迎评论区发表不同意见。
1
首先,什么是美呢?
这里就需要引入一个美学的概念了。根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杨宁老师的说法,美学是对审美的反思。也就是说,一个作品是美是丑,属于审美的范畴,而审美是狭隘、正常还是多元,则是美学的讨论范围了。
那现在,我们就来先聊聊对美的一次求导——审美吧。
须知,陈漫此次拍摄,并非商业广告,而是为迪奥艺术项目拍摄的作品,也就是说,不存在讨好消费者的需求,顶多,也就是讨好品牌。那么迪奥这样的奢侈品牌,审美是什么样的呢?尽管品牌基因各不相同,但是各家近年来更新的品牌logo,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类似的图,几年前我在英国读奢侈品营销课程的时候,老师就拿出来过。他说,尽管奢侈品都尽量和竞品拉开差距,但他们近些年来的审美大都趋同——极简、克制、朴素。
这种审美之所以看起来高级,主要是西方的审美受宗教影响源远流长,而追求清心寡欲、实用、自然、真实,摒弃工业产物和华而不实的装饰,正是西方清教徒的一贯追求。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说,如果这就是高级,那么奢侈品高定秀场那些繁复的设计,岂不就成了低级了?
这就涉及到美的复杂和多变性了。为什么说复杂,是因为审美标准背后有很多的历史、社会、宗教、技术等等原因。例如对于极简的追求,实际上是出于早期逃离旧社会的基督新教震颤派创始人李嬷嬷(A. Lee)之手,她认为当时流行的维多利亚风格的装饰是累赘、而主张简朴、禁欲、男女平等、和平主义和宗教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极简实用的物品显然更方便独身女性手工制作,也非常符合当时物质匮乏年代的需求。此外,极简意味着克制欲望,这位在旧社会婚姻中受到性暴力并夭折了四个孩子的女性宗教创始人十分厌恶性,于是自然也在教派内强调禁欲和纯洁。
至今,奢侈品对于时装高级定制的定义里依旧包含了“纯手工制作”一条,香奈儿每年都要发布手工坊系列高定,与机器制作的成衣区分开来,彰显了古老的对于手工艺的追求。这时,美的定义就不再局限于极简,而更多地倾向于反工业而崇尚天然人力了。很多时候,为了追求天然,奢侈品的服饰都是采用多种天然面料的组合,而极力避免使用化纤材料,这也就导致了奢侈品服饰不可水洗的脆弱特征,那么实际上,它就违反了审美里的实用性原则。
然而,即便存在和标准审美不一致的情况,我们今天大多数人仍然可以认可高定奢侈品的美,主要是因为今天的女性是通过自主购买奢侈品、自由养护奢侈品来彰显经济独立和审美趣味,这和当年独立过单身生活的李嬷嬷没有本质区别。
诸如此类的情况,就是审美的多变性。
那么再回头看陈漫的作品,从“天然、真实”这几条去考量,有几个模特明显原本是大眼睛,故意作眯眼状,神情也不大自然,服饰、妆容又不同属于任何一个民族(这一点大家可以查服装、化妆史料),大有拼盘嫁接、矫揉造作之嫌。
另外前面我也说过,画面中的人物都不丑,她们脸上的高原红可以理解为不加掩饰的天然本色。然而她们身上粗粝的妆饰、复杂的宛如清宫女子的护甲以及手捧戴妃包露出的诡异笑容却异常矛盾。
如果要我说,这样的组合就是违背了“克制物欲”以及实用性的原则的,而且这种矛盾,并不能用审美的复杂和多变性来解释,否则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何生活在紫外线高辐射地区、看起来卫生情况都欠佳的女性,非要捧着一个毫不实用的天价Dior戴妃包。
2
其实与其用“审美”,不如用“审丑”来理解陈漫的作品。而“审丑”,实际上是对于“审美”的反思,也就是进入到美学的范畴,对美进行二次求导了。
说起来,丑实际上是寓于美之中,可以和美互相转换的。例如群山峻岭,在过去的人们心中象征着危险、恐怖和丑陋,而对今天技术高度发展、经验与日俱增的人们来说,却是巍峨秀丽、美不胜收的。
再例如工业制品,过去的天主教徒认为他们丑恶聒噪,甚至每看到一个电线杆就要画一只小天使以求上帝的宽恕,到葛饰北斋的时候已经可以因为富士山景太受欢迎就生生把富岳三十六景追加画到四十六景,到如今我们喜欢的安迪沃霍尔领导的波普艺术,就连艺术纳入"复制"、"量产"程序这样的事情也被逐渐广泛接受了。
Andy Warhol-Campbell's Soup Cans
当然,仍然有人认为这种反天然、模仿真实的作品是属于“媚俗”范畴的。“媚俗”这个词的英文Kitsch,就被认为是来自柯达快门的声音,因为欧洲游客一度泛滥成灾,满街都是拿着相机企图复制美景带回老家重温、炫耀的人群(另一说kitsch这个词来自sketch“素描”,同样源自欧洲街头企图画像留念的游客)。媚俗不至于是丑,但也是个贬义词,主要是抨击拿复制品、仿造品来炫耀的人。
这一点不仅是西方如此,东方也有类似的例子,例如清代的龚自珍就写过《病梅馆记》,抨击有钱人砍伐梅花、去其天然而取其病态,拘束在花盆中,以模仿自然梅花的清瘦形态。《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也曾鄙夷过大观园里的田庄不过人力穿凿附会,却偏偏要拿“天然”二字来标榜。
私以为,陈漫也是想通过集合相对西方社会而言较罕见的东方面孔、集中展示诸如护甲、高颧骨、高原红、单眼皮一类的所谓“东方元素”,来模仿、捏造一个个刻板的东方形象,以标榜自己与网红审美的不同。然而正是这种高浓度的“东方元素”,造成了如今看来贻笑大方的媚俗之感。
陈漫的另一幅作品,不同于前面拿着Dior包包的那张,我觉得单看还是挺有风格的,不知道为什么当受众是国内群体的时候就不这么拍了
陈漫自己也在一位博主的Vlog里表示过,自己的作品并非追求“美”,而是追求一种“准确”,受众想要什么样的,她就准确地制造出什么样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她给到不同受众的作品完全不同吧......这次的展出作品,同样准确地击中了大众的反感点,不知她是否得偿所愿。
然而,正如你我知道的,陈漫此次展出的作品并非个人展,而是品牌艺术展,如果你我都能看出来这些作品媚俗而不美,为何品牌能通过层层审批、将作品展出呢?这就来到了审丑的范畴——用夏尔·波德莱尔的话说:“丑的愉悦,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渴望,还有对可怕糟糕之物的喜好”。
历史上有大量“丑”的作品广受欢迎。例如昆丁·马西斯于1513年创作的橡木板油画《An Old Woman》(现藏于伦敦国立美术馆),画中的老妇怪异畸形,可印有这幅画的明信片却是纪念品商店里最畅销的单品之一,后来《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插画作家也以此为原型创作了童话中的公爵夫人。在中世纪的地图中,人们甚至画上了虚构的丑陋海怪,一方面警示海洋的危险,一方面有装饰作用,猎取更多的关注,画师因此收取更高的价格。
Quentin Matsys-An Old Woman
Tenniel-Alice in Wonderland
中国传统文艺作品中,志怪、传奇、神魔小说、戏剧也花样繁多,对于文艺作品里的丑角,例如猪八戒、土行孙等,人民群众也是喜闻乐见的。
或许,人们只是出于好奇才会屡屡驻足于丑陋滑稽的事物,又或许丑陋反映了某种真实,能够引起人们的共情,文艺作品里夸张的丑反映出来的悲剧色彩又引发了更强烈的情感,像张爱玲说的,“秦雪梅吊孝,小和尚哭灵,小寡妇上坟,都不难使人同声一哭。只要是戏剧化的、虚假的悲哀,他们都能接受。”
这样看来,陈漫作品的“丑”的确是有道理的,世界顶级品牌和中国知名摄影师的合作本就具有天然的流量,加上一些不走寻常路的高浓度“东方刻板印象大杂烩”,想不被讨论都难了。如果丑能给人带来猎奇的愉悦甚至引发深刻的思考和讨论,那么丑也可转化为美吗?关于这一点,我没有答案。
3
接下来想聊聊,奢侈品世界的美学观。
众所周知,奢侈品是造梦的行业,如果有行业烧钱排行榜,估计奢侈品也要名列前茅。设计师们往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制造一个又一个梦幻的秀场。在这里,品牌精湛的技艺得以展示,设计师的审美趣味得到观赏,现实和虚幻交相辉映,常常让人感到啧啧称奇。
通常,由于奢侈品的价格过于昂贵,它们的购买者以及服务的对象都是少数站在金字塔尖的人。这些人不需要知道风从哪里来,也不需要亲自养护衣物,就像我之前说过的,他们早已不再严格遵循美的定义。然而,出于某种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或是社交需求,他们的审美又相对保守,所以多年来畅销的奢侈品并没有太大创新,少数凤毛麟角的品牌作出新意,都能让人反复回顾品味,也消解了部分购买者的焦虑——终于,奢侈品不再只是一种地位的象征,而也能承载“上层人士”和“有闲阶级”的思想深度了。
例如被喷了很久“丑”的巴黎世家秀场,实际上充斥着设计师对当代种种社会现象的反思;被认为廉价的Prada尼龙包,事实上是在反抗长久以来奢侈品界的精英叙事和审美霸凌,如今Prada一跃成为了“最有文化的”奢侈品牌;被热议的亚历山大麦昆的大码模特,也体现了品牌对现在多元审美的一种吸纳。
这里并没有替奢侈品说好话的意思,因为大多数奢侈品直到如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消化都是肤浅的。
2008年,Fendi来中国办秀,地址选在长城,又用Fendi老花拼凑出一个“8”字,看似对中国文化有了极大的尊重,实际上长城那个地方晚上风大,又十分陡峭,看视频模特都走得小心翼翼,完全没有了潇洒的姿态;而当天的88位走秀模特又被分成了上下两组,每组44位......但凡对中国文化再了解一点,也应该知道4是不吉利的数字吧?
去年LV在上海油罐公园办男装大秀,开头直接来一段舞龙舞狮,也是挺令人费解的;好在今年悬崖勒马,直接把巴黎的秀照搬过来,才终于没有了那种不中不西、怪模怪样的调子。
当然,奢侈品也有做得好的。比如我一直很喜欢的罗意威,就一直致力于保护传统的手工艺,且这种保护不仅仅局限于品牌的发源地西班牙,而是专门成立了LOEWEFoundationCraft Prize这个奖项,来鼓励传统手工艺继续发扬延续。当2020中国新年来临,各大品牌都在铆劲儿运用各种生肖元素大红颜色制作“中国特供款”的时候,它深入了浙江、山东和云南省,探访和记录了中国结、板凳龙、皮影戏等传统手工艺和背后的文化故事,真正耐下性子、放平姿态和另一个国家的文化深入交流,的确是挺不容易的事情了。
当然,时尚艺术这个门当,不能总靠外国品牌发掘。评论完别人以后,实际上每个时尚从业者也应该好好反思,到底什么是中国的时尚,我们又希望别人看到我们哪一面的美?
作为时尚民工,我深深感到任重道远。而这篇文章也不过是以一知充十用,给诸位取笑罢了。
推荐书目:
史蒂芬·贝利《审丑——万物美学》张爱玲《流言》《传奇》切特·凡·杜泽《海怪: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地图中的海洋异兽》张秋《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索尔斯坦·凡勃仑《有闲阶级论》许舜英《大量流出》《我不是一本型录》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网址:无聊研究 http://c.mxgxt.com/news/view/956571
相关内容
研究院院长被女演员举报,聊天记录让人唏嘘研究生明星(研究生学历明星)
王木生和他的那些无用研究, 爱情
研究生宽进宽出成过去时,竟和一明星有关?考研不易,清退怪谁?
如何和女生有聊不完的话题?研究1000个聊天案例后,总结万能模板
牛弘研究——隋唐士族文学个案研究
新药研发案例研究
文学研究
华泰研究
新研究:大脑无法同时学习两种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