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本身正在一个科幻时代自行发生 | 一周荐书

发布时间:2024-06-17 10:26

撰文 | 尹清露

编辑 | 姜妍

《想象海》

朱岳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新行思 2024-6

《想象海》是朱岳的最新短篇小说集,写于新冠疫情期间。在本书中,朱岳几乎摒弃了一切修辞,在最精炼短小的篇幅内构想出21个天马行空的故事,像是21场断断续续的梦,也像是一些思想实验。其中有些会被视为“科幻小说”,但这在他看来并非其本意,因为小说本身正在一个科幻时代自行发生。

这些故事由于篇幅极短,场景与时间又倏尔变幻,经常让人感觉戛然而止,但这也增加了其中梦的质地——一个人坐在医院里给老父亲讲故事,还未讲完父亲就已去世,后来他在葬礼收到来自父亲的遗信,上书“儿子,你讲的事情很有意思”;在外星球,永生不再是奢求而变成了政府强制措施,这反而让人一心求死,并发出感叹“活着好啊,死也一样好”。甚至是为此书签名时也,朱岳也玩着回文的游戏,他写:海象想着想象海。这是独属于朱岳的幽默,也是荒诞却具备深意的辩证法。

朱岳,野生作者,著有短篇小说集《蒙着眼睛的旅行者》《说部之乱》《脱缰之马》等。发表“哲学随想录”于《多元:2010分析哲学卷》。小学三年级时曾获得“拾金不昧的好孩子”奖。

《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

[美] 露易丝·格丽克 著范静哗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4-4

本书是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生前最后一部诗集,2023年10月,她因癌症逝世。格里克的诗作以其对孤独、家庭关系和死亡的洞察力而著称。比起《忠贞之夜》,本书有了更多宿命之感,表达了身体在衰亡之际,对往事的回忆以及对过往人生经验的淬炼。

比如,在与书名同题的《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里,她写到把苔藓制作成食物的工作,由此联想到生命的脆弱与死亡的邻近;《拒斥死亡》中,诗人写到在旅馆丢失护照后的经历,并描绘了与过去生命道别的动作,她也在诗中融入道家的思索——一切都会变化并且返回,但返回的已非当时离开之人,而当一切消失,人就能变成《道德经》中空无但充盈的“空杯子”。这部诗集弥漫着类似的冬日荒凉氛围,而冬天就象征着人生的尽头。

与此前格丽克中文版诗集不同的是,这部诗集采用中英双语对照形式,读者可以在阅读时感受原文的风采。接下来,世纪文景还将出版格丽克的文集《例证与理论》(暂名)、《美国独创性》(暂名)以及她的其他诗集单行本。

《续窗边的小豆豆》

[日] 黑柳彻子 著 史诗 译

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2024-5

无数人的童年都是和《窗边的小豆豆》一起度过的,无论是充满爱的巴学园和小林校长、从不否定小豆豆的妈妈,还是“山的味道”“海的味道”便当,都是不可磨灭的回忆。时隔42年,这本堪称影响了21世纪的儿童文学经典终于迎来了唯一续作,讲述小豆豆离开巴学园后、从中学到大学的成长故事。续作也继续采用了原作插画师岩崎千弘的插画,由黑柳彻子亲自选图。

之所以会推出续作,是因为无数读者都想知道“后来呢”的故事,90岁的黑柳彻子为了满足读者的心愿,终于动笔创作。如果说原作关于宽容与爱,续作则是关于如何独立成长——小豆豆像极了每个仍在人生路途的读者,她要面临新的挑战,比如从东京转学到青森、与亲友分离、找不到的才能,而她总能适应力超强地找到自己的节奏,并始终相信自己。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或许我们都应该像小豆豆学习。

《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

王汎森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乐道文库 2024-5

历史学家、现任中国台湾地区“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王汎森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心量”一词来自于佛教,佛家认为心是一个空间,而王汎森提出,人可以借着读史不断积贮内心中的资源、充盈这个空间,使得思考做事时有更多凭借,而不至于心量浅陋。

本书并不是一本史学著作,而旨在探讨一个更为严肃的问题,即:历史与人生的关系是什么?之所以要在当下探讨这一话题,是因为在王汎森看来,如今的历史学与现实都在变化,已经难以用笃定的“历史重演论”来归纳,即使古今有相似的情境,也不一定能把历史照搬到现世使用。所以心量中的积累要经过大脑的吸收转换,才能成为生命中有用的部分。他也认为,在这个用电子设备检索史料的时代,“深度”变得更为关键,同样读一篇眉批,有所积累的读者才能抓取更多有意义的信息,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建立时空的深度联系。

《生而无权: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

[特多] 埃里克·威廉斯 著陆志宝 / 彭坤元 / 张晓华 译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记号Mark 2024-4

《生而无权》的首次出版距今已经80年了,却仍然是理解现代性、后殖民时代的必读书。本书的作者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前总理埃里克·威廉斯,他率先提出,大西洋加勒比地区的奴隶制劳动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沾满鲜血的第一桶金,催生了革命的资本积累。这一发现革新了史学界对奴隶制的认识,也将美洲纳入了近代欧亚“大分流”的版图之中。只不过,作者的深刻批判领先于时代多年,致使本书在出版数十年后才被重新发现。

本书的另一洞见是,奴隶制之所以在18世纪被废除,并非人道主义理念所致,而是因为奴隶制的经济效率已经跟不上工业资本主义的步伐。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杜华评价认为,这一创见永久地改变了奴隶制史、资本主义史乃至整个世界近代史的书写,也说明了一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每一个经济腾飞、进步时代都不是自动带来的,背后可能有无数被奴役者在沉默中付出惨痛的代价。

《人本主义: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设指南》

[英]托马斯·赫斯维克 著程纪莲 译

中译出版社 2024-6

你还记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英国馆“种子圣殿”吗?那个由六万根银色“白发”组成的建筑震撼了参观者,也提出了保护种子与自然真实的理念:每根“头发”都是丙烯酸棒,25万颗种子就存放在头发顶端。这一项目的设计师是托马斯·赫斯维克,作为一名建筑、家具、产品等多个领域的设计师,他擅长用天马行空的独特美学创造出有趣味的作品,BFC外滩金融中心、谷歌总部湾景城园区等作品也出自他的工作室之手。

在本书中,赫斯维克对现代建筑进行了一次全面反思。他认为,我们如今的城市过于注重实用性,却缺乏灵魂、对人类的体验充满敌意。为了看见另一种可能,他凭借三十年来的建筑经验,并借用当代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分析了我们身边的建筑为何让人生病或不快,甚至对环境造成破坏。在他看来,通过将人类情感放在设计核心,我们就可以重建一个以人为本的世界,改变城市的面貌。

《伦勃朗的眼睛:天才与他的时代》

[英] 西蒙·沙玛 著黄格勉 / 林晓筱 译

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2024-5

为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写传记不是件容易的事,关于他的生平记载如此之少,而他存世的作品又如此之多。艺术史学家西蒙·沙玛完成了这一任务,她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读者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起伏生涯,最终写就这部融合了史、艺术与人物传记的作品。

作为传记作家,沙玛展现了伦勃朗如何从有着惊人天赋的模仿者,成长为傲视群雄的画师,又如何因特立独行、画风粗野而遭到冷落。作为历史学家,沙玛在书中填充了生动的风俗起居细节,并通过伦勃朗令人唏嘘的人生结局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作为艺术史家,作者也将视角对准活跃于那个时代的众多艺术家,他们之间的交集与擦肩而过、传承与超越、惺惺相惜与相轻相竞,并由此探知着伦勃朗本人的内心世界。本书获得了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推荐,莱辛认为,通过着眼于伦勃朗的时代,本书让读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观看一幅画”,充满新颖的观点。

《生命的最后一公里》

[德] 吉安·波拉西奥 著悟实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3

出生伴随着喜悦,但死亡似乎总是伴随着恐惧。在本书作者吉安·波拉西奥看来,作为终有一死之人,我们都应该以一种自然的态度来看待死亡,将引起过多痛苦和副作用的措施减少到最低限度。

本书旨在向读者介绍诞生自英国、至今仍然非常年轻的“安宁疗护医学”,其作用是在生命终点陪伴患者走好生命的最后一公里,还生命以尊严。波拉西奥本人就是欧洲安宁护理学的领头人之一,他曾参与创建了一个与安宁疗护有关的多学科讲席教授网络。他认为,社会仍然存在着对死亡的禁忌和恐惧,一旦恐惧主宰人的行为、扭曲了认知,人们害怕的事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为了打破禁忌,我们应该打开认知、保持信息的流通和对话,面对死亡有备而行。

随着全世界,尤其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老人和病人需要长期护理、安宁护理和临终关怀。本书基于医学事实,又超越了医学领域,提出了很多具有启迪性、适应中国老龄化社会现状的观点和具体措施。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尹清露,编辑:姜妍、徐鲁青,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

网址:小说本身正在一个科幻时代自行发生 | 一周荐书 http://c.mxgxt.com/news/view/9568

相关内容

人即便不是用耳朵听,也是用身体和整个生命倾听 |一周荐书
在阅读中感受美好,汲取力量! “一起读书吧 不负好时光”邀您推荐好书
一个真正的幻想家和现代原始人|“休斯系列”阅读分享会
女性应该学习代码;女性必须学习代码|一周荐书
当东方五行遇上西方玄幻——新锐作家晓仓颉新书《沧溟》发布会侧记
妖怪的寂寞,其实是人的寂寞 | 一周荐书
63岁的郭正亮一周上30个节目,身体为何那么好? 本人亲自回应
茅盾新人奖·网络文学奖得主我本纯洁“重新”出发 从“小书房”走向“大社会”
之所以能把逝者据为己有,是因其已被浓缩成一幅画像 | 一周荐书
知书 | 100年后,当代年轻人在卡夫卡身上找自己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