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凝固在画布上的婚姻百态与时代风华
一、画作简介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于 1434 年创作的一幅木板油画,现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这幅作品以其细腻的写实风格、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精湛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
扬・凡・爱克被认为是油画的奠基者,在他之前,画家们用鸡蛋清调和颜料,而他发现用松脂、亚麻油或者核桃油做调和剂,能使颜料更易于调和,运笔自如,挥发快,便于反复描画,画出的颜色格外鲜亮,作品完成后还可涂一层透明油,防止画面剥落和褪色。直到今天,扬凡爱克的作品仍然完好如初。《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就是他的名作之一。
1434 年,银行家阿尔诺芬尼要结婚了。婚礼当天,作为新郎好友的扬・凡・爱克前去庆贺,为新人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他请阿尔诺芬尼夫妇进入卧室,为他们创作了这幅见证美好爱情的 “婚纱照”。
在这幅画中,所有细节都描绘得逼真而一丝不苟。明亮的阳光透过窗子照进室内,男子的皮绒大衣泛着高贵的紫色,棕色披风富于垂感,女子身着绿色长裙,白色头巾与长裙在质感上有明显差别。男子左手与女子右手搭在一起,位于画面中心,表明婚姻宣誓。当时,男女通过语言或行动表达钦慕即可缔结合法婚姻,即使没有见证人也能生效。于是,画面中的信息似乎都与结婚联系在一起:男子右手竖在胸前,郑重宣誓;女子左手放在小腹上,暗示对怀孕生子的期待;吊灯上的蜡烛以及地上的小狗,意味着彼此间的忠贞;脱在一旁的鞋子表明这是圣洁之地;红色的床单、幔帐使室内像一间新房,床头木雕装饰讲的是圣玛格丽特的故事,隐含着对孩子的渴求。尤其不能忽略墙上的镜子,它正好在手的上方,表面呈凸形,映射出室内的全景。镜子与吊灯之间签着一行拉丁文 “Johannes de eyck fuit hic”,意为 “扬凡爱克在场”,下面还有精确的时间,1434 年。挂在墙上的念珠晶莹剔透,用来掸床的扫把毛茸茸的。画家对吊灯与镜子的描绘令人惊叹,装饰考究的铜制吊灯散发着金属光泽,镜子边缘上还画着十个表现基督生平的小故事。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不但是新型油画深入表现的最早尝试,也是后来发展起来的风俗画和室内画最早的先例。它深刻而鲜明地体现出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市民阶层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同时保留了中世纪流传下来的一些绘画模式,具有自然主义特征,体现了中世纪艺术向文艺复兴艺术过渡的社会趋势,是弗兰德斯画派的经典之作。
作为尼德兰文艺复兴初期的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却不是一座典型的人文主义画作。在本画中,中世纪传统和世俗化思想都有体现,并被有机地调和到了一起。这些象征物,既有基督教的信仰,又有世俗的观点,也充分体现了其过渡的特征。本画作在中世纪文明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席卷了欧陆的人文主义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二、创作背景
1434 年,银行家阿尔诺芬尼结婚,新郎的好友画家扬・凡・艾克前去庆贺,并为他们创作了这幅画。
在 15 至 16 世纪时,尼德兰约为当今之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及法国的东北部地区。那里的经济发展,在规模上仅次于意大利,城市的经济与文化相当繁荣。15 世纪尼德兰的艺术运动,从性质上说,属于文艺复兴范畴,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为先决条件,鲜明地表现出旧的中世纪世界观和逐渐形成的新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相交替的现象。在这种艺术潮流下,扬・凡・艾克创作了《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1434 年,有名的卢卡(意大利中部城市)商人兼银行家,也是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在布鲁日的代言人阿尔诺芬尼要结婚了。婚礼当天,作为新郎阿尔诺芬尼的好友,画家扬・凡・爱克避开客厅里的众多客人,故作神秘地请阿尔诺芬尼夫妇进入卧室,并像现代的摄影师一样,让两人摆好姿势,为他们创作了这幅见证其美好爱情的 “婚纱照”。
这幅画不仅是新型油画深入表现的最早尝试,也是后来发展起来的风俗画和室内画最早的先例。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窗口。
三、画面内容
1. 夫妇形象
画中男子头戴宽沿礼帽,身着皮毛滚边大衣,将手搭在妻子手上。男子的人物色彩整体偏暗淡,皮绒大衣泛着高贵的紫色,棕色披风富于垂感。女子身着绿色长裙,以白色鼬皮镶边作为点缀,腹部微隆,神态宁静。裙底边趴着一只小狗,小狗为布鲁塞尔格里芬犬,在画中象征着婚姻的忠贞。
2. 环境细节
画面中有带顶棚的大床、精致华贵的吊灯、墙上的镜子、橘子、圣玛格丽特雕像、小扫帚、水晶链珠等。大床位于画作的右半部分,床下露出地毯的一角。吊灯造型繁复,散发着金属光泽,有六个烛台却只点燃了一支蜡烛,象征着对一个人的忠诚。镜子表面呈凸形,映射出室内的全景,镜子边缘上还画着十个表现基督生平的小故事。橘子作为当时的高档水果,象征着这个家庭的富足。圣玛格丽特雕像位于床头,在当时的信仰中隐含着对孩子的渴求。小扫帚毛茸茸的,用来掸床。水晶链珠挂在墙上,晶莹剔透,和镜子一样强调着婚姻的忠诚。画面左侧是一扇窗户,明亮的阳光透过窗子照进室内,使整个屋子笼罩在静谧而祥和的空气中。自屋外向屋内也是由明亮向朦胧的渐变,画家运用反光和高光传递质感,使画面达到了光与影的微妙平衡。
四、艺术特色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采用对称平衡式构图,画面中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并排而立,庄重而稳定。这种构图方式不仅突出了婚礼的严肃与神圣氛围,同时人物的位置安排也巧妙地暗示了传统文化中不同性别的社会角色。男子头戴宽沿礼帽,身着皮毛滚边大衣,色彩整体偏暗淡,展现出稳重与内敛,象征着男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和责任担当。女子身着绿色长裙,腹部微隆,神态宁静,白色鼬皮镶边点缀更显优雅,体现出女性的柔美与孕育生命的特质,暗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
画中的细节丰富且充满象征意义。吊灯上仅点燃的一支蜡烛,象征着天堂的光明,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神圣的氛围。脚边的小狗,如布鲁塞尔格里芬犬,象征着婚姻的忠贞,它安静地趴在女子裙边,仿佛是婚姻忠诚的守护者。女子的白头巾表示贞洁,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品德的要求。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内容,更传达了深刻的文化和道德内涵。
画面中央的镜子是这幅画的一大特色。镜框上带有十个表现基督生平的小故事,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宗教氛围,也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心圆镜内反射出整个房间的景物,包括阿尔诺芬尼夫妇的背影以及可能是画家本人的身影。这种运用增加了画面的深度,让观者仿佛置身于这个房间之中,同时也增添了一份神秘感,仿佛在暗示着这个婚礼不仅仅是世俗的结合,还受到了神圣的见证。
画面左侧窗户的光线如太阳神的流沙般流泻进屋子里,为整个画面带来了明亮与温暖。这束光线形成了静谧而祥和的氛围,使观者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安逸。同时,光线的运用也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画家通过对光影的巧妙处理,使人物和物品在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不同的质感和形态,如男子的皮绒大衣泛着高贵的紫色,棕色披风富于垂感,女子的绿色长裙在光线下更显柔和。这种光影变化不仅使画面更加生动,也展现了画家对自然光线的高超把握。
画家在《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的色彩运用十分细腻。女主人公身穿的绿色长裙象征着孕育新生,给人以希望和活力的感觉。绿色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衬托,如黄色的袖子寓意着光明和希望,白色头巾象征贞洁,使女子的形象更加清新脱俗。男主人公的深咖色装服体现了低调、寂静和可靠感,与女子的绿色长裙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又与画面中的其他元素和谐统一。整幅画的色彩互相衬托,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五、艺术价值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作于 1434 年,即 15 世纪前期,以油画为媒介,是新型油画的最早尝试。它深刻而鲜明地体现出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市民阶层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同时保留了中世纪流传下来的一些绘画模式,具有自然主义特征。该画对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风俗画和室内画影响深远,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先例。画家扬・凡・爱克通过细腻的笔调、逼真的刻画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展现了尼德兰典型的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为后世风俗画和室内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扬・凡・爱克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在《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人物衣物的皱痕清晰分明,木材的纹路、织物的花边等也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呈现。画面左侧的窗户使光线如太阳神的流沙般流泻进屋子里,形成了静谧而祥和的氛围。画家运用反光和高光传递质感,使画面达到了光与影的微妙平衡。这种对光线和光影的运用,使各种物件呈现出不同的质感,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画中的主人翁是阿尔诺芬尼和他的新婚妻子,他们的华贵臃肿的衣饰是尼德兰市民阶层中富有者的装束,室内的陈设也展示了他们的富裕生活,体现了当时佛兰德地区富裕商人的生活和社会地位。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既有基督教的信仰象征,又有世俗的观点体现。画面中的蜡烛象征天堂的光明,小狗象征忠诚,白头巾表示贞洁,念珠代表虔诚,这些都是基督教的信仰象征。同时,画中的人物形象和室内陈设也体现了世俗的观点,如阿尔诺芬尼夫妇的新婚场景、华贵的衣饰、精致的室内陈设等。这些象征物将中世纪传统和世俗化思想有机地调和到了一起,在中世纪文明和人文主义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油画#
网址:〈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凝固在画布上的婚姻百态与时代风华 http://c.mxgxt.com/news/view/963933
相关内容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画出凝固的诗
阿尔诺
帕格尼尼、巴赫、贝多芬......他们因何伟大?
阿尔·帕西诺
迪士尼与华纳的“百年之痒”
萨芬前女友搞垮阿布的婚姻 低迷沙皇渴望新恋情
布雷迪夫妇13年婚姻陷危机!吉赛尔
阿尔·马蒂诺
出轨遮羞布?20世纪70年代,开放式婚姻黄金时代的9个疯狂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