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银经典点说《中庸》第三十三章尚纲,中庸,是定力,是在隐微间的智慧
刘先银经典点说《中庸》第三十三章尚纲,中庸,是定力,是在隐微间的智慧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经》说:“内穿锦缎,外罩麻衣。”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太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从不厌倦,简朴而内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懂得远从近开始的道理,懂得风气有源头的道理,懂得微小的事物一定会显露的道理,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依然清晰可见。”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也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能表现出他的恭敬,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经》说:“默默无声地祈祷,现在不再有纷争。”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像看到刀斧刑具一样畏惧。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经》说,“大大地弘扬美好德行,诸侯百官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诗》曰:“衣锦尚綗(jiǒng)。”恶(wù)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经·卫风·硕人》说:“锦衣之上罩一件单衫。”这是厌恶其花纹彰显。所以君子之道,不张扬露已,暗然行善,其功德一天比一天显著。小人之道,外表光彩惑人,实无其德,其光彩一天比一天消亡。君子之道,恬淡而不厌倦,简明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知达远之起点,知风起之萍末,知隐微之显著,就可以与他进入道德境界了。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经·小雅·正月》:“鱼虽然潜伏在水底,人们也能很清楚地看得到。”所以君子经常从内心审视自己而无愧疚,决不违背自己的志向。君子的德操别人赶不上的原因,大概就在于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仍然严于律已吧。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经·大雅·抑》:“看你独居一室时,在屋角暗处有无愧心事。”所以君子在做事前就具有谨慎敬戒的思想,发言前就具有真诚信义的情怀。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fū,铡刀)钺(yuè)。《诗经·商颂·烈祖》:“祭祖时,大家诚敬地默受祖德教化,没有哪人言说。”所以君子不用奖赏,百姓自然奋发向上,不用愤怒,百姓就比害怕刀斧惩罚还敬畏他。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经·周颂·烈文》:“有德者不炫耀自己的功德,诸侯以之为楷模。”所以君子笃诚恭谨就能使天下均衡太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经·大雅·皇矣》:“我感怀大德之君,对百姓从不厉言厉色。”孔子说:“用厉言厉色去教化老百姓,这是下策。”
《诗》曰:“德輶(yóu)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诗经·大雅·烝(zhēng)民》:“德轻如毛。”毛还有一定的重量和形状。《诗经·大雅·文王》:“上天化育万物,无声响,无气味。”这才是纯诚的境界。
诠评:
綗(jiǒng),单层的衣服。通作褧(jiǒng)。郑玄注:“禅为綗。锦衣之美,而君子以綗表之,为其文章露见似小人也。”的然,鲜艳光彩。孔,很,甚。昭,光明,明白,清晰。相,看。屋漏,房屋西北角,喻室中暗处。奏假,祷告,此指祭祀。无言,默默承教。靡,没有。争,个人的坚持。德,有德之君。百辟(bì),诸多君主,指诸侯。刑,型之假借,楷模。大声以色,高声斥责、责骂,吹胡子瞪眼睛,吓唬人。此喻严酷治民。輶(yóu),轻车,引申为轻。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车部》:“輶,本是车名,引申为凡轻之称。”“德輶如毛”,原文是:“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其原义为,有人说德轻如毛,但很少有人能把它举起来。即道德问题说起来轻松,真能践行的人太少了。而这章所引“德輶如毛”,是说即使把德说得如毛一样轻,那也是有形的,有一定重量的。引此目的,在于凸显上天之德,上天之纯诚,为万物的生长繁衍所付出的造化之功,“无声无臭”,说明天的伟大,自然造化的伟大。而有德君子就要效法天道至诚,无声无味地为万众作贡献。
这章分七节,每节开头都是引《诗经》句子,以比兴赋的手法先提出有关论点,而后进一步阐述。诸如第一节,先引出《诗经·卫风·硕人》的句子:“衣锦尚綗”(其实是变通了原句,原句是“衣锦褧衣”),穿着绵绣花衣,外边还要罩上麻布单衣。这不只是一种中国文化的审美,更是中国文化的道德审美。君子之道就是不能张扬,要永远地谦逊谨慎,坚持常态心理,“简而文,温而理”,深知“风起于青萍之末,君子防患于未然”。这个未然,就是小事上的不谨慎。小事也要一贯谨慎,即使穿衣戴帽、吃饭喝水都注重节制自己、谦恭有礼,不张扬、不自夸。要在内心解决问题,自己的心控制住了,外在的一切行动就会收敛自制。这就是古人“衣锦尚綗”的真正意义。
这章第二节,引《诗经·小雅·正月》:“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本是讲鱼儿在水中游,无论游到深底,还是潜伏起来,都在人们的掌控之中,喻窘迫之士处境之艰难、不安。引于此处是说,什么事都昭昭然,瞒不了任何人。自觉修养自己,从内心就严格要求自己,所思所为都是光明磊落的,在无人知晓处,也能律已不差分毫,这才是君子仁人。一旦自作聪明,减损自己修养的纯度,潜藏着自己的私心杂念,外界也会洞察如观火。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无论在什么环境都要“内省不疚”,人所不见处仍然是君子。
这章第三节引《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其意为,看其独居之时,无人监视,即使在阴暗角落,也无愧于心。引此以明君子处于任何地方,在任何情况下,也决不丧失诚正仁德之修养。所以君子“不动”、“不言”之前就具有谨慎谦逊、庄重信义之诚。如此作为,凡事皆能顺畅,凡事皆能得人心。
这章第四节引《诗经·商颂·烈祖》:“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其本意为商的后代祭祀商祖先时,参加者都极庄重,没有私语,更无计较,都很谦诚地纪念祖先,以求赐福。而此处引之,发展了原诗的含义,加入了祭祀的重大教育作用,正如《论语·阳货》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于是这章此节引用“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后,说“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fū)钺(yuè)”。这就是教育结果,一是人民受了教化易于接受管理,二是统治者受了教育后更能关爱人民。
这章第五节,引《诗经·周颂·烈文》:“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其意为有德之君不显耀自己的功德,诸侯们以之为楷模。而后结论说,“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此节颂赞了天子大德表率风范的楷模意义。君子如此而为,笃诚、谦恭,影响天下人人如此,天下自然太平均衡。
这章第六节引《诗经·大雅·皇矣》:“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其意本为通过上帝之口颂赞周文王明德慎罚,对待百姓从不大声斥责,从不吹胡子瞪眼。此节引后,随即引孔子说:“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进一步阐明,待民应谦恭关爱,不可声色俱厉。当常思“民者,君之主也”,“无野人莫养君子”。
这章第七节,引《诗经·大雅·烝(zhēng)民》:“德輶如毛。”其原意为有人说道德轻如鸿毛,但许多人却举不动,即不能践行。引于此处则用其“轻、微”之意,接着说,鸿毛就是轻、微,也还是有形有迹可寻。转而引出颂赞上天的伟大功绩,上天所为不留任何痕迹,以至于“无声无臭”。这才是天的纯诚。
这章七节引《诗经》句共八处,反正都用到《中庸》论述君子之道上,集中阐明了君子之道:第一,“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第二,“内省不疚,无恶于志”;第三,“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第四,“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第五,笃恭;第六,对民“不大声以色”;第七,要学习上天造化万物而“无声无臭”的境界,君子要争取达到大自然造化的无私纯诚。
名家点评:
郑玄:假,大也。此颂也,言奏大乐于宗庙之中,人皆肃敬,金声玉色无有言者,以时太平和合无所争也。予,我也。怀,归也。言我归有明德者,以其不大声为严厉之色以威我也。輶,轻也。言化民常以德,德之易举而用其轻如毛耳。
朱熹: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已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钱时:前章既极言至圣至诚之功用,所谓中庸之德,我以复加于此矣。至于篇末复自入德之始,谨独之功,推不动、不言之化,而极于无声无臭之妙。与首章修道之教不可须臾离之旨,实相发挥,所以指万世之迷途,续先圣之绝学,至深至切矣。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呜呼!其果不知味也哉?
李贽:此章节节引《诗》,是文章家乱体。二节、三节是“暗然”,四节、五节、六节是“日章”,头节是统括之言。
张岱:张侗初曰:引“尚綗”之诗,赞叹一个“暗”;引“潜伏”之诗,赞叹一个“不见”;引“屋漏”之诗,赞叹个“不言”、“不动”;引“靡争”之诗,赞叹个“不赏”、“不怒”;引“不显”之诗,赞叹个“笃恭”;引“皇矣”之诗,赞叹个“不大”;引“烝民”之诗,赞叹个“无声无臭”。用引诗体做结局,直是发明“未发之中”,“天命之谓性也”。
康有为:此章七引《诗》者,皆叹美之意。……教者必当以明德化普天下人,皆明其明德,使普天下人皆光明。普天下世界人物,无有愚顽暗污之性,山川草木并放光明,光辉相照,不待于教,乃孔子意也。
刘先银经典点说《中庸》第三十三章尚纲,中庸,是定力,是在隐微间的智慧
学到最后一章了,问自己,什么是“中庸”?一物一中庸,一事一中庸,一时一中庸,一势一中庸,即“时中”。
中庸,是一种定力,是在隐微间仍能显现的智慧,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理解了“定”,就能理解,中庸不是抹稀泥,无主见,走中间路线,相反,中庸是和而不流,是中立而不倚。
那怎么算是做到了“中”?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说文解字》说“权”意思是“黄华木”,“权”在古书中常见的意义是“秤锤”(即“秤砣”),也可指秤。权,秤砣;衡,秤杆;合起来是“秤”的意思。作为名词,是秤,特指秤砣。作为动词,就是用秤称量的意思。如《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中庸》引用了《诗经》八处,更加形象地诠释中庸,便于管理者对照修身齐家的中庸之德与管理之道:
第一,“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第二,“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第三,“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第四,“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第五,笃恭。
第六,对民“不大声以色”。
第七,要学习上天造化万物而“无声无臭”的境界,管理者要争取达到大自然造化的无私纯诚。
就像刘先银散文《春天的记忆》,升华于人生感悟:告诫自己,要学会在细碎的关于春天的记忆里重温、吞吐、平和。
《中庸》第三十三章 作者:子思(传) 朝代:战国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太鲜艳。所以,君子为人的道理在于,外表黯然无色而内心美德才日益彰明;小人的为人之道在于,外表色彩鲜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日渐黯淡。君子为人的道理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外表简朴而内含文采,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道风从何而来,知道细微之处的显著,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诗经》说:“即使鱼潜藏很深,但仍然会看得明显。”所以君子经常在内心省察自己,就不会有过失和内疚,就不会有愧心。由此可知,人们之所以不能超越君子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君子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应当也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怀着敬畏谨慎的心理,在没有言语的时候就已经诚信专一了。《诗经》说:“默默无声暗祈祷,今时不再有争斗。”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而老百姓也会受到鼓励;不用发怒而老百姓畏惧他就会胜过刑戮的威严。《诗经》说:“弘扬好的德行,诸侯们便会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诗经》说:“怀念文王光明的美德,从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感化老百姓,这是没有抓住根本。”《诗经》说:“美德轻如羽毛。”羽毛虽轻微细小,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诗经》中说化育万物上天道,无声无息真微妙,这才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啊!
注释
衣锦尚絅:穿着华丽的衣服,外面再加一件普通的外套。闇然:暗淡的样子。日章:日益彰显。的然:鲜明的样子。日亡:逐渐消失。淡而不厌: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而文:简朴而有文采。温而理:温和而有条理。知远之近: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风之自:知道风从何而来。知微之显:知道细微之处的显著。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即使鱼潜藏很深,但仍然会看得明显。内省不疚:内心反省没有过失。无恶于志:没有愧心。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应当也无愧于神明。奏假无言,时靡有争:默默无声暗祈祷,今时不再有争斗。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弘扬好的德行,诸侯们便会来效法。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怀念文王光明的美德,从不用厉声厉色。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用厉声厉色去感化老百姓,这是没有抓住根本。德輶如毛:美德轻如羽毛。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化育万物上天道,无声无息真微妙。创作背景
《中庸》第三十三章是《中庸》全篇的结尾,重在强调德行的实施。从天理到人道,从知到行,从理论到实践,从“君子笃恭”到“天下平”,既回到与《大学》相呼应的人生进修阶梯之上,又撮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本章通过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强调了君子之道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以及这种修养对社会的影响。
赏析
《中庸》第三十三章通过对《诗经》的引用,深刻阐述了君子之道的特点和内涵。这一章强调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内在修养达到外在表现的完美。
结构分析开头部分:引用《诗经》中的“衣锦尚絅”,说明君子之道在于内在修养,而不是外在的炫耀。中间部分:详细描述了君子之道的具体表现,如“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强调了君子的内在品质。结尾部分:通过引用《诗经》中的其他诗句,进一步强调了君子的内在修养对社会的影响,如“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立意分析内在修养:本章强调了君子之道在于内在修养,而不是外在的表现。真正的美德是通过内心的修养逐渐显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外在的装饰。知微之显:强调了在细微之处见智慧的思想。君子能够在细微之处体现出自己的品德和智慧,这种内在的修养是他人难以企及的。社会影响:通过内在修养,君子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他们不需要通过严厉的手段来管理人民,而是通过自身的德行来感化他人。典故分析衣锦尚絅:引用《诗经》中的这句话,说明了君子之道在于内在修养,而不是外在的炫耀。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引用《诗经》中的这句话,说明了君子即使在不被人看见的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内心的修养是无法隐藏的。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引用《诗经》中的这句话,说明了君子通过内心的修养,能够达到和谐无争的状态。佳句点评“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描述了君子的内在品质,强调了君子的内在修养是通过淡泊、简朴、温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智慧在于能够在细微之处见大,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深刻的道理。“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这句话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说明了真正的美德是无形的,是通过内在修养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的。作者简介
子思(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02年),又称“子思子”,名孔伋,字子思,济宁市曲阜人,孔子的嫡孙、孔鲤的儿子,儒家五圣之一。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代又追封他为“沂国述圣公”,后世尊称子思为“述圣”。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责任编辑:
网址:刘先银经典点说《中庸》第三十三章尚纲,中庸,是定力,是在隐微间的智慧 http://c.mxgxt.com/news/view/96931
相关内容
刘先银经典点说:服章之美,承千载起新潮,文化中国行,服饰创新的体现盘点金庸15部武侠小说,你知道最好的是哪三部吗?其实这3本书毫无争议
刘先银经典点说:三月初三生轩辕又名上巳节,中国人的父亲节,黄帝的诞辰
武功在张三丰之上的高手有几人?整个金庸武侠,仅有3人
金庸著作经典,唯有三大特殊爱好:专黑一名、专黑一辈、专黑一姓
刘先银经典点说:中国形象基于艺术表达的文化逻辑,荷花定律竹子定律金蝉定律
刘先银经典点说:在情感和心灵世界,《金猴宗师》的成功就位乎其中
刘先银经典点说:逻辑分析老子道德经版本,情,迷茫也。静,觉悟也。归根曰静
天龙三兄弟一起上,打得过石破天吗?你看金庸对虚竹的评价就懂了
“金庸热”消退了吗?作家六神磊磊谈经典化之后的武侠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