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短歌行》看曹操的真实面孔:奸雄还是改革家?
一、影视照妖镜:94 版《三国演义》的曹操滤镜
在 94 版《三国演义》里,鲍国安老师饰演的曹操,那可真是把 “奸雄” 形象演得入木三分,几个经典场景,就稳稳地给曹操定下了 “奸雄” 人设。
比如说横槊赋诗那场戏,曹操正豪情万丈地吟诵着自己的诗作,气氛那叫一个热烈。可就在这时,刘馥站出来,指出诗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这话不吉利。结果曹操当场就翻脸,一槊就把刘馥给刺死了。这一幕,把曹操多疑、脾气暴躁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觉得他就是个容不得别人反对的狠角色。
还有那句经典台词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后说的话,直接把他极端自私自利的形象给定格了。观众一听这话,就觉得曹操这人太可怕了,为了自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另外,鲍国安老师在表演的时候,特别喜欢眯眼斜视。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表情管理,却暗示出曹操心机深沉,让人觉得他时刻都在算计着什么。这三个场景,就像三把锁,把曹操 “奸雄” 的人设牢牢锁住,在观众心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事情可没这么简单。曹操在政治上,推行屯田制,这可帮了大忙。当时社会动荡,百姓吃不饱饭,到处闹饥荒。曹操让军队和百姓一起开垦荒地,种粮食。这一举措,效果立竿见影,北方人口从原来的 300 万一下子增长到了 440 万,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也稳定了社会秩序。
在文化方面,曹操更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他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还有 “建安七子”,共同开创了 “慷慨悲凉” 的建安文风。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抒发了文人的壮志豪情。像曹操的《蒿里行》,一句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把乱世的凄惨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他对乱世的痛心疾首。可就是这样一个有悲悯之心的人,却又制造了徐州屠城惨案,杀害了大量无辜百姓,这前后的巨大反差,让人对曹操的真实形象更加好奇了。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带着 “尊刘贬曹” 的思想,把曹操简单地描绘成一个 “白脸奸臣”。但实际上,曹操是一个复杂的乱世改革家,他既是在战场上杀伐果断的屠夫,又是能写出流传千古诗篇的诗人;既是玩弄权谋的奸臣,又是推动制度创新的改革者。
二、技巧拆解:乐府诗的双面表达密码
曹操的诗歌有着独特的魅力,我们来对比一下《短歌行》和《观沧海》这两首诗的抒情策略。
《短歌行》就像是 HR 总监发布的招聘广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开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就毫不掩饰地将自己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内心的忧愁直接倾诉出来。他以朝露比喻人生,形象地表达出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无奈与焦虑 。这种情感的表达直白而强烈,让读者仿佛能直接触摸到他内心的波澜。在诗中,曹操对人才的渴望也是直白而炽热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他借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将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求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使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曹操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以周公自比,直接表明自己广纳贤才的决心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其豪迈之气扑面而来 。
诗中选取的杜康、明月、乌鹊等意象,杜康代表着借酒消愁,明月象征着美好却难以触及的理想,乌鹊则比喻那些还没有找到明主的人才,整首诗的情感从因人才短缺而产生的焦虑,逐渐转变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呢,则像是 CEO 描绘的战略蓝图,抒情方式比较含蓄隐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诗人先描写眼前看到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句核心句,表面上是在写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之中运行,实际上是在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想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都纳入自己掌控的野心。诗中的洪波、星汉、沧海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宏大、震撼的氛围,诗人先是被大海的自然伟力所震撼,进而引发了自己想要征服天下的野心。
这种分析诗歌的方法,在考场上也很有用。比如 2023 年新课标卷要求分析《龟虽寿》的情感变化,就可以套用这个模型。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直接就展现出诗人不服老,依旧想要有所作为的斗志,这是直抒胸臆;而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表面上是说保养身体能长寿,实际上暗示了曹操希望通过延揽人才,让自己的事业能够长久发展,这就是一种隐喻表达。
然而,现实中贤才的难求又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忧愁之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他望着天上的明月,感叹贤才如同这明月一般难以摘取,忧愁也随之绵绵不绝 。在诗歌的结尾,曹操又展现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以周公为榜样,表达了自己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坚定决心 。这种从忧愁到喜悦,再到忧愁,最后到雄心壮志的情感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曹操复杂而又充满激情的内心世界 。
三、思辨战场:历史人物能否非黑即白?
对于曹操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能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眼光去看待呢?这就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辨。
正方认为,要用灰度认知才能逼近真相。
曹操的一生充满了矛盾的行为,这些矛盾恰恰反映了他复杂的性格和多面的人生 。他一方面屠杀百姓,制造了徐州屠城这样的惨案,给无数人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他又颁布了《抑兼并令》,旨在抑制豪强兼并土地,保护佃农的利益,试图维护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在用人方面,他广纳贤才,用人唯才,打破了门第观念,使得许多出身寒门的人才得以崭露头角;但同时,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又杀害了孔融、杨修等名士,这些名士都是当时的文化精英,他们的死无疑是文化界的重大损失 。
文学佐证也为曹操的复杂性提供了依据 。鲁迅称曹操 “至少是一个英雄”,这一评价并非空穴来风 。曹操的诗歌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龟虽寿》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即使到了暮年,依然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令人敬佩 。而《蒿里行》中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则体现了他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展现出他仁慈的一面 。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有着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的文学家 。
在现代社会,也有类似的例子,像马斯克,他在电动汽车和太空探索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被人们誉为创新先锋;但同时,也有人批评他在企业管理中压榨员工。这说明很多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形象都是复杂多面的,不能简单地用好或者坏来评判。
反方则强调,道德底线不可模糊。
徐州屠城是曹操一生都无法抹去的污点,据《后汉书》记载,“凡杀男女数十万”,这场大屠杀使得徐州城生灵涂炭,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这种大规模屠杀无辜百姓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人类的伦理道德底线,无论他有多少功绩,都不能掩盖这一罪行 。
曹操的权谋手段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为了控制权力,他杀害了孔融、杨修等名士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章以犀利的言辞和深刻的思想著称,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修同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聪明机智,在文学和政治方面都有一定的见解 。曹操杀害他们,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剥夺,更是对文化的严重破坏,使得当时的文化发展受到了阻碍 。
从史学角度看,汤因比曾说 “文明进步不应以人道灾难为代价”,曹操的这些行为,显然违背了这一理念。
那么,有没有什么高分密钥来分析像曹操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呢?我们可以引入汤因比的 “挑战 - 应战” 理论。在乱世这个巨大挑战面前,曹操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他的复杂性正是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形成的。
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颁布的《拿破仑法典》对后世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法律的现代化进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然而,他也是一位侵略者,他的对外战争给欧洲许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数人在战争中丧生,家园被毁 。拿破仑的双重身份让我们认识到,即使是对历史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们的过错,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客观的评价 。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避免简单地将其划分为好人或坏人,而是要综合考虑他们的行为、动机、背景以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曹操作为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是多面的,每个人都有其复杂性,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我们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
这也能联系到作文题 “流量时代,我们该如何评价历史网红?” 曹操就像是古代的 “历史网红”,对他的评价,能给我们在流量时代评价历史人物提供很多思考。
四、手卡:《短歌行》高频考点表(附高考踩分点)
网址:从《短歌行》看曹操的真实面孔:奸雄还是改革家? http://c.mxgxt.com/news/view/982491
相关内容
曹操与刘备:英雄与奸雄之评价与比较曹操《短歌行》理解性记忆
孔融临终哀求曹操放过孩子,9岁儿子说了9字,曹操怒道:一个不留
历史上曹操与汉献帝的真实关系: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
原创“说曹操,曹操到”,其实还有下半句,只因太过讽刺无人敢提及!
曹操最出名的三句诗:一句成酒鬼口头禅,一句成无数人座右铭
鲍国安的曹操, 周润发的曹操,郭德纲的曹操,差距一目了然
盘点7位曹操饰演者,第三位演完刘备演曹操,第一位已成经典
曹操见过大乔、小乔吗?大乔、小乔之父和曹操什么关系?
试论曹操诗歌的语言特色.doc 文档全文免费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