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的前两年,我们最常听到的吐槽大概就是老人带娃了。
其中,最复杂的一种带娃模式,叫做奶奶和外婆共同带娃。立场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育儿观念的碰撞……
在两位老人带娃的夹缝中生存究竟有多刺激?我们来看看妈妈小王的经历。
小王:
妈妈和婆婆共同带娃的受害者和受益人。
我们家老人带娃经历了 3 个阶段,各种模式都试过了。
外婆是精致育儿,奶奶是粗放式育儿。这中间发生的故事,那真叫后宫甄嬛传。孩子是皇帝,老人倒成了争宠的小主了。表面上客客气气,背地里暗流涌动。夫妻俩没点道行,还真 hold 不住。
第一阶段 奶奶和婆婆在同一屋檐下带娃
我生产完的第二个月,在婆家发了一次高烧,我妈为了更好地照顾我,来婆婆老家帮我带了一段时间的娃。这是两位老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同一屋檐下带娃。
三个女人在一起就容易上演抢娃大戏。奶奶看我弄不好娃,边说着“我来抱”边把娃夺了去。外婆看奶奶干完农活不搞干净就抱娃,说“这样抱也不行”又从婆婆手里抢过了娃。这“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外婆最忍不了奶奶家的卫生习惯。比如吃饭,看到奶奶一不注意用自己的筷子给娃夹菜,就向我使眼色。
果然,吃完饭外婆就吐槽开了:“我看他们吃饭用的那个筷子哦,滑溜溜的,菜都夹不起来,一直在盘子里捣啊捣,都是口水。”“今天还没用公筷给娃夹菜!”从吃饭习惯不好,到打喷嚏不捂嘴,到做家务囫囵吞枣,数落了个尽。
住了半个月,外婆每次对卫生不满意就忍不住做起家务来,结果把自己搞累了,说了句“这里我住不习惯”,就回家了。
第二阶段 把孩子轮流放奶奶外婆家带
娃断奶后我上班了,和老公住在城里出租房,孩子只好放老家。我妈妈和我婆婆抢着要带娃,于是我雨露均沾,让两位老人轮流在老家带。
两个不同的老人,养出了两种气质的娃,每次带娃换地方,都要被眼前的老人数落一顿。
奶奶喜欢把娃打扮得花花绿绿的。给娃定做红色的棉袄,穿大大的虎头鞋,每次从奶奶家换到外婆家,外婆就直摇头:“这哪里好看啦?”“还不是纯棉的!”
不过奶奶对外婆准备的穿搭也无法苟同。看到外婆准备的深色衣服,就犯嘀咕:“这么小穿得灰不溜秋干嘛啦?”改天立马换上自己给娃买的大红卫衣,把外婆的“洋气”衣服压在箱底。
外婆的配色 VS 奶奶的配色
两个人唯一的共同点,是看到对方发来孩子的照片,都要问我:上次我给孩子准备的衣服怎么不穿?
在外婆家,外婆外公精心照料,把娃保护得好好的。因为怕娃受伤怕娃累着,什么都是帮他做好,饭要喂到嘴边,没事就要抱着,什么都不让娃自己干,导致娃的大运动有点落后。
婆婆恰恰相反,每天大大咧咧,从来不给娃涂面霜,每天还要在院子里晒很久的太阳,导致娃皮肤晒得黝黑,两颊一片高原红。
外婆说奶奶带出来的娃脸像猴屁股,心疼死了!奶奶说外婆家待久了都不叫人了,肯定不快乐。
高原红?不快乐?娃:我太难了
要是娃在谁家生了病,那可真是被揪住了小辫子。娃在奶奶家感冒,外婆仿佛意料之中:“看,我就说她们家不讲卫生吧,病从口入!”娃在外婆家感冒,奶奶慷慨激昂:“就是天天待家里不动才这样!”
鉴于两位老人带娃各有优劣,我只好采取迂回战术,把娃扔外婆家两个月,到时间了再接到奶奶家放两个月,如此循环。
第三阶段 奶奶和外婆轮流来新家带娃
娃 1 岁左右我们住进了城里的新房,我也有了稳定的工作,需要老人过来帮忙带。原本抢着要带娃的老人,突然都偃旗息鼓了。奶奶说,乡下有农活,我不来!外婆说,我水土不服,不来!
后来我们“因材施教”,知道婆婆容易被钱财收买,老公送了她一个最新款手机;又知道外婆看重面子,老公穿得人五人六、拎了大包小包的礼物去丈母娘家拜访,两位老人才答应轮流来城里带娃。
虽然没在一个屋檐下,但两位老人还是进行了跨时空的较量。
奶奶在的时候,快递纸盒舍不得扔,堆放在阳台上让人定期来收(卖)。外婆一来,受不了这种“收破烂”的生活方式,把奶奶辛苦攒的硬纸板全扔了。
外婆在的时候,习惯用电饭煲煮饭。奶奶一过来,不动声色地把外婆的电饭煲藏了起来,换上自己的高压锅,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电饭煲做的饭不好吃,又慢又费电,煮饭还得用这个。”
奶奶喜欢广交邻里好友,偶尔还聚在一起打打牌,娃和邻居家的小朋友也常凑在一起玩。外婆属于“及孟母,择邻处”,无法认同打牌这种堕落的娱乐方式,对娃玩耍的对象也是严加挑选。
原来奶奶和外婆带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平静海面下的波涛汹涌。
肯定有人会问,奶奶和外婆针锋相对,你们夫妻俩就这么看着?
说来惭愧,她们暗戳戳的斗争我们也不好管,只有要紧的问题会计较一下。一般是我对奶奶有什么意见,就让老公去说,老公对外婆有什么意见,就让我去说。一开始我也会生气:你这个女婿,凭什么对我妈有意见?但老公比我客观,会当面指出奶奶的不足,某些方面还让她多学学外婆。这谁不动容?所以老公如果说了外婆的问题,我也会委婉地跟亲妈指出。
但大多数时候,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我们都听老人的。毕竟人家出力带娃,咱也不能总哔哔。
奶奶和外婆虽然互相不认同吧,但大家都有着同一个目标,那就是把娃带好呀。
外婆带娃很讲究,感冒了会戴上口罩抱娃
时间久了,她们偶尔也会统一战线,比如给她们介绍扫地机器人,她俩口径一致说没用;看我们太懒,一律教小孩给我们起外号(现在娃还跟社区的小朋友说爸爸妈妈是大懒虫); 比如都特别省吃俭用,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
当初外婆来城里带娃没多久,遇上家里老人生病必须回去,奶奶就放下手中的农活来接班了。奶奶带娃期间碰上老家生意忙要“请假”,外婆就来帮忙了。
随着娃越来越大,老人比之前佛了不少,奶奶和外婆的不兼容也越来越少了,可能是想要回老家享福了,最近甚至还承认起对方的优点来。外婆说:“还是奶奶带学得多,字都认识了,我这个文盲教不来。”奶奶说:“还是外婆厉害,外婆带的时候不生病。”
奶奶带娃很粗放,教娃打牌还把娃放自行车兜里
听到两位老人这么说,我和老公反而慌了,觉得这是撒手不管的前兆,这次春节我就有拉拢拉拢她们。
不过说到过年,这两位又杠上了。第一年,外婆给娃准备了 2000 元的大红包,一看奶奶才给了 200 元,直说抠门。第二年奶奶的红包直接翻了 10 倍,让外婆无话可说。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家有两位老人帮忙带娃,让我们夫妻有班上,真是谢天谢地的幸运事。这些针锋相对的小插曲,也让我明白,生活怎么可能是完美的,能够维持微妙的平衡,就不错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