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一代大家的传奇人生与卓越成就
一、启功的生平经历
(一)皇室后裔,家道变迁
启功于 1912 年出生,是雍正皇帝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后裔,爱新觉罗氏族的 “启” 字辈。他的曾祖父溥良,高才博学,考入翰林,官至礼部尚书和察哈尔都统;祖父毓隆,同样也是翰林,身为朝廷命官。然而,启功的成长之路却充满坎坷,一岁时父亲离世,自幼便跟随祖父生活,由母亲和姑姑一同照顾。因两代单传,祖父对启功疼爱有加,倾尽心血培养他。
启功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天资,四岁就开始跟随祖父诵读《论语》《尔雅》和《孟子》,六岁临摹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十岁时已经能够自己参悟颜真卿《多宝塔》的笔法。但天不遂人愿,在启功十岁那年,曾祖父和祖父相继去世,家道就此中落,家财散尽,他与母亲、姑姑三人的生活陷入了困顿,连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幸亏祖父的学生伸出援手,给予资助,一家人才得以解决温饱,启功也因此有机会进入教会学校读书。不过,由于英语成绩不及格,再加上他本身也不愿离开母亲和姑姑去国外留学,最终选择肄业,另谋出路。
(二)求学之路,名师指引
离开学校后,启功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先后师从多位名师,在古典文学、绘画、书法等领域不断精进。他拜著名学者戴绥之、书画家贾羲民和吴镜汀为师,跟随戴绥之攻读经、史、文学,在其指导下,通过诵读大量古书,如《古文辞类纂》《文选》《五经》等,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为日后教授古典文学打下了深厚扎实的基础。在书画学习方面,贾羲民老师虽作画技术不算特别精湛,但书画鉴赏素养极高,见解卓识,常带着启功去故宫博物院看陈列的古书画,现场评论讲解,让启功逐渐懂得了鉴定知识。后来,贾羲民看出启功想要进一步学习国画画法技巧的意向,便把他介绍给了吴镜汀先生。吴镜汀先生专学王石谷,教学时耐心十足,会把作画的关键窍门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听后顿悟且行之有效,还能随手演示各家门派的画法特点,在他的教导下,启功的绘画水平进步显著,没过多久,其字画就已达到可以售卖的水平。
而启功与恩师陈垣的相遇,则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十分欣赏启功的诗才画艺,推荐他去辅仁附中教国文。此后,陈垣又多次聘请启功到辅仁大学任教,先后教授国文、美术等课程。不过,启功在此期间也历经波折,曾因学历不符合要求等原因多次被解聘,但陈垣始终坚信他是难得的人才,又多次将他请回。启功就这样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坚持了七十多年,从这里找到了自己事业的突破口。
(三)投身学术,多领域深耕
启功在学术领域涉猎广泛,且都颇有建树。在故宫博物院任职期间,他就展现出了不凡的书画鉴定能力。早年间,在贾羲民老师的带领下,他常去故宫参观书画展览,将那里当作学习的好课堂,锻炼出了对书画的比较和判断能力,为后来的鉴赏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后来,抗日战争胜利后,文物商将溥仪被逐出皇宫时偷运到长春后流散在社会上的一批古代书画运回北京贩卖,故宫博物院决定收购这批文物,彼时已在辅仁大学美术系任教且小有名气的启功,因其恩师陈垣兼任故宫博物院理事和专门委员,又得沈兼士教授慧眼识才,被聘请为故宫博物院的专门委员,负责鉴定书画以及审阅和研究文献资料稿件等工作。此后的日子里,启功不仅在文物鉴定会议上贡献自己的专业见解,还积极参与重要作品的甄别和鉴定,向诸多老前辈请教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鉴定水平,也为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与研究奉献了诸多心力,例如助力国宝《淳化阁帖》《十咏图》等回归故宫。
在北京师范大学任职期间,启功同样发光发热,主要精力都放在教授古典文学上,培养出了众多优秀学生。同时,他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硕士点,还当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倾尽全力。而且,他笔耕不辍,在古典文献、诗词创作、红学研究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古典文献方面,著有《〈急就章〉传本考》等诸多文章;诗词创作上,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红学研究中,多次参与《红楼梦》不同版本的注释整理工作,并著有论述从多方面进行诠解,展现出深厚的学术造诣与钻研精神。
二、启功的艺术成就
(一)独树一帜的 “启体” 书法
启功的书法之路,始于早年对诸多名家碑帖的临摹学习。他自幼随祖父学习书法,最早临摹的是钟繇的《荐季直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后又研习王献之、米芾、黄庭坚等书法大家之作。在不断临摹的过程中,启功打下了坚实的传统书法基础,也逐渐开始摸索属于自己的风格特色。
然而,他书法风格的真正形成,离不开诸多经历的沉淀与融合创新。曾经,因表舅觉得他字写得一般,不让他在自己画的作品上落款,这给了启功很大刺激,促使他决心在书法上狠下功夫。此后,他继续广泛临习,从赵孟頫的清秀、董其昌的飘逸转入欧阳询的端稳、严谨,兼收并蓄,不断消化。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钻研,启功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 “启体”。“启体” 书法兼具深厚的传统底蕴与独特的创新元素,其字体秀美流畅、洒脱自然,笔画匀称瘦劲,犹如铁线玉筋,结构多取纵势,结体精严,布势轻重相宜,整体给人以雍容大气、中正和合,却又灵动活泼之感,观之如沐春风。
“启体” 书法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不仅在国内深受各阶层人士喜爱,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群众,都对其青睐有加,纷纷上门索求墨宝,启功也总是欣然命笔。而且在国际上也声誉颇高,多次作为国礼馈赠给国外友人,像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森喜朗以及韩国前总理金钟泌等都收到过启功的书法作品。此外,“启体” 还被编入电脑行楷字体库,方正集团以启功书法为源推出方正启体等 18 款新字体,这些字体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 “启体” 书法的独特魅力。
(二)别具韵味的绘画风格
启功在绘画上自诩 “文人画”,涉猎的题材颇为广泛,尤其擅长山水、竹石等。在早年画作中,大多题师、拟、仿古人或某一家笔法,如 “师米家山水”“师元人山水”“拟董思翁法”“拟黄鹤山樵笔意” 等,取法范围主要是宋代至清代诸多文人画家,这与他早年的师承关系密切相关,其师吴镜汀的绘画风格追随清初 “四王”,加之他参与松风画会,与宗室、遗民画家交流学习,在学习古人笔墨技法的基础上能够推陈出新。
他的山水画连绵起伏、肆意凌空,寓意深厚,主张 “大胆豪放、写意淋漓”,充满现代气息。例如他的《仿古山水四条屏》,在仿 “元四家” 山水时,既展现出对古人技法的传承,又融入自己的理解与创造,像在《倪元镇幽淡之趣》中,在仿倪瓒淡雅旨意的同时,加入丛树、村舍等元素,让画面少了清冷、孤寂之感,增添别样韵味。
而在题材选择上,晚年的启功多以梅、兰、竹、菊为表现题材,尤以画竹著称,且喜用朱砂色画竹。朱竹有着吉祥美好的寓意,也成了他寄托美好情感的一种载体,常用来馈赠友人,表达祝福、敬畏之意。
启功的画作饱含独特艺术韵味,画中既有精湛的笔墨技法展现,又蕴含着深厚的画内之境与画外之情,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更是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备受推崇。其作品还多次被用作国礼,足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三)书画鉴定的卓越贡献
启功在书画鉴定领域堪称权威,凭借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鉴定方法,发挥了巨大影响力。
在诸多书画作品真伪鉴定实例中,都能看到启功的身影与专业判断。比如对王安石《愣严经要旨》、《孝女曹娥碑》等作品的鉴定,他通过对笔法、墨法、纸张、印章以及作品所体现的时代风格等诸多方面的细致观察与深入分析,给出精准的鉴定结论。
他早年常跟随贾羲民老师去故宫博物院看陈列的古书画,现场评论讲解,锻炼出了敏锐的书画比较和判断能力,为后来的鉴赏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后来,在故宫博物院任职期间,又参与众多文物鉴定会议,负责鉴定书画以及审阅和研究文献资料稿件等工作,还积极参与重要作品的甄别和鉴定,向诸多老前辈请教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鉴定水平,也助力了不少国宝回归故宫,像《淳化阁帖》《十咏图》等珍贵文物能重回故宫,都离不开他的功劳。
在业界,大家对启功的鉴定意见极为重视,他的权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其在书画鉴定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对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有着深远意义。
三、启功的学术贡献
(一)古典文献专业的开拓
启功在古典文献专业领域有着开拓性的贡献。早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职期间,他深感古典文献学科对于传承文化、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于是积极着手创建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硕士点,并凭借自身深厚的学识与影响力,当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当时,古典文献相关的专业教学分散在多个学科之下,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缺乏系统性的统筹规划等。而启功所创建的硕士点,有效地整合了相关教学资源,为古典文献学科搭建起了更为专业、系统的培养框架,使得学生们能够在一个相对集中且完善的学科体系里进行学习和研究,为古籍人才的全过程综合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极大地推动了古典文献学科在北师大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建设与发展,为后续培养出众多专业能力过硬的古典文献领域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诗词与红学研究成果
启功在诗词创作与红学研究方面皆有着斐然的成果。在诗词领域,他一生创作了数量众多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在当今旧体诗词领域有着颇高的地位。其诗词风格独具,往往用词精妙、意境深远,既有着对传统诗词韵味的传承,又融入了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感悟与思考,深受诗词爱好者以及专业研究者们的喜爱与推崇。
而在红学研究上,启功更是多次参与《红楼梦》不同版本的注释整理工作,他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从版本考证、人物分析、情节解读、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对红学进行诠解,提出了诸多独到且极具价值的见解。例如在对《红楼梦》中涉及的古代礼仪、诗词寓意、家族文化等内容的解读上,启功的观点都为红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进一步丰富了红学研究的内涵,彰显出他在文学研究方面深厚的建树。
(三)语言文字学的创见
启功对语言文字学有着深入且独到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具有创见性的学说。他对汉语结构展开细致分析,通过大量实例研究,揭示出汉语字词组合、语句构建等方面的内在规律与特点,让人们对汉语的运用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在汉字书写方面,他结合自己多年的书法实践以及对古代书法作品的研究,总结出关于汉字笔画顺序、字形架构、书写美感等多方面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对书法学习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从文字学角度深化了人们对汉字书写艺术的理解。
同时,对于音律,启功也进行了深入钻研,探讨了汉语发音在诗词韵律、语言节奏等方面的运用规则与艺术效果,为传统诗词创作以及音韵学的研究开拓了视野。他的这些相关学说,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独树一帜,拓宽了该领域的认知视野,为后续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四、启功的人格魅力与处世态度
(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的践行
启功先生从教七十余载,始终将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的理念贯彻到日常教学与生活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扶后学、言传身教,展现出高尚的师德,影响了众多学子。
在教学过程中,启功处处以学生为主,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出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他的学生年龄跨度很大,最老的辅仁附中和辅仁美术系的学生,与他年龄相差无几,他们以师友身份相处,学业上尊其为师,生活中亲如兄弟;而最小的学生、他带的最后一届研究生比他小约 70 岁,他对这些年轻学生视如己出,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都关怀备至。无论长幼,在启功眼中都是值得用心去教导的对象,上学时课堂上是师生,毕业后课堂下便成了朋友,师生关系十分融洽,他将教育事业融入到宽广的爱的情怀之中。
启功的教学方式灵活生动,极具个人风格与特色,绝不人云亦云。他操着一口京腔,讲授时娓娓道来,和蔼可亲,让课堂气氛总是热烈、轻松又愉快。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开阔学生的眼界,他常常会带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学习。比如寒冬腊月藏族新年之际,他带领学生去观赏雍和宫喇嘛们祭神的舞蹈,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少数民族的艺术;讲《牡丹亭》时,就带学生去看昆曲《游园惊梦》;讲《红楼梦》,又带学生参观故宫以及那里收藏的历代书画。1977 年恢复高考、1978 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启功为第一届 9 名研究生教授古代诗词,讲得兴起时学生觉得没听够,即便校方因教室排不下而犯难,他也主动提出 “宿舍课堂” 的办法,继续授课,引得教研室的青年教师、外系的慕名者纷纷带着小板凳来 “蹭课”,一屋子能装下十五六个人,大家相处得 “亲密无间”“打成一片”,而启功旁征博引、谈笑自如,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同时,他深知每个学生的资质、喜好、兴趣、专业积累各异,所以特别重视因材施教,尤其注重对硕士生、博士生的个别辅导。除了在校内对学生适时地进行指点、引导,帮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外,他的家也成了学生的 “第二课堂”。每到晚上,他家常常高朋满座,但只要是事先预约好前来请教的学生,他都会放下其他访客,优先接待,然后拱手向先来的社会名流致歉,表示要先给学生上课。面对专门约好的学生,他会耐心答疑解惑,还会告知学生回去后可阅读的参考书籍。对于没有预约的学生,他同样欢迎,会顺势和他们探讨学术问题,分享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写作情况,告知需要查阅的资料以及这些资料的重要性,有时还会拿出自己的诗集稿本,讲解修改思路与缘由,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感觉比上课还 “过瘾”。而且,他还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解决治学中出现的难题,像他的博士生谢思炜做白居易研究,有些文献只保存在日本,查找困难,启功就利用自己在日本的人脉关系,帮忙查找、复印资料;朱玉麟博士撰写博士论文《〈张说集〉版本研究》时,需要查找一种很难找到的影印宋抄本,启功主动联系傅增湘的后代傅熹年先生协助指导;于翠玲博士要做朱彝尊研究,启功虽当时患病住院,却比学生还着急,积极帮忙联系相关人士。
总之,启功先生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践行了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诸多心血,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二)幽默谦逊的处世之道
启功先生为人幽默、谦逊,有着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令人十分敬佩。
他虽身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有着皇室后裔的身份,却从不以此自居,甚至自创 “启” 姓,自称 “姓启名功”。当别人提及他的姓氏,好奇他为何不姓爱新觉罗时,他总是用这样诙谐的方式回应,展现出他不依赖祖宗光环,想要凭借自身本领谋生的独立与豁达。
而他提前写好的那篇墓志铭,更是将他的幽默谦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 66 岁时,他就为自己撰写了《自撰墓志铭》,内容是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字里行间,他用幽默且略带自嘲的话语,谦逊地概括评论了自己的一生。明明在诸多领域,如红学、书法、绘画、文物鉴赏等方面都有着卓越成就,可他却视这些为业余爱好,认为自己学历不高,只是私塾出身接受传统古典教育,教书育人才是自己认定的主业,所以仅以 “副教授” 这个职称作为引以为傲的名头,还说自己 “博不精,专不透”,是个 “名不副实的小老头儿”,就连对自己 “面微圆,皮欠厚” 这样外貌的描述,也尽显风趣。对于妻子早逝、无儿无女以及年岁渐高病患缠身这些旁人看来悲戚的状况,他也能坦然面对,以诙谐温和的态度来调侃,一句 “八宝山,渐相凑”,顽皮又豁达地看待生死归宿。
生活中还有许多小事也彰显着他的幽默。比如有一次帮别人题字,钤印时颠倒了,旁人惋惜又不便让他重写,他却笑着拈起笔在钤印旁补上一行小字 “小印颠倒,盖表对主人倾倒之意也”,巧妙化解尴尬,让举座重欢;又如有画商口碑不佳却来叩门拜访,想求得他的墨宝,他走近廊前,打开灯后隔着门问明来意,得知对方想看他,便将身体不同方向一一展示给对方看,然后说 “看完了,请回吧”,当画商表示带了礼物,他幽默回应 “你到公园看熊猫还用带礼品吗”,婉拒得十分巧妙又让人忍俊不禁。
启功先生就是这样,用幽默的言语、谦逊的姿态以及豁达的心境,面对生活的方方面面,给身边的人带来欢乐,也赢得了众人由衷的敬重与爱戴。
五、启功的深远影响
(一)在文化艺术界的影响力
启功在文化艺术界的影响力堪称深远且广泛。在书法领域,他所创立的 “启体” 书法,犹如一颗璀璨明星闪耀其中。其独特的字体风格,秀美流畅又洒脱自然,不仅吸引了国内众多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更是成为一种标志性的书法风格被大众所熟知。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群众,都对 “启体” 青睐有加,纷纷上门求字,这也使得 “启体” 书法在社会各界得以广泛传播,带动了更多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钻研。而且 “启体” 被编入电脑行楷字体库,方正集团推出的方正启体等 18 款新字体更是让 “启体” 走进了千家万户,让更多人能便捷地领略其独特魅力,启发了无数书法学习者去探索创新属于自己的风格。
在绘画方面,启功自诩 “文人画”,无论是山水还是竹石题材,都别具韵味。他的山水画既传承古人技法又融入现代理解,像《仿古山水四条屏》等作品,展现出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融合,为当时的绘画创作者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激励大家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创新。其晚年多以梅、兰、竹、菊为题材的画作,尤其是那寓意美好的朱竹画,更是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寄托,丰富了绘画艺术的内涵,引得众多画家也开始思考如何在作品中融入更多个人情感与美好寓意。
在书画鉴定领域,启功更是权威般的存在。凭借深厚的学识以及独到的鉴定方法,在诸多书画作品真伪鉴定中发挥关键作用。例如对王安石《愣严经要旨》、《孝女曹娥碑》等作品的鉴定,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专业判断,为业界树立了鉴定的标杆,让同行们学习到从多方面综合考量鉴定书画的方法,推动了整个书画鉴定行业朝着更科学、更严谨的方向发展。同时,他助力《淳化阁帖》《十咏图》等国宝回归故宫,也彰显了书画鉴定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引领更多人重视对古代书画的保护与甄别。
在学术研究上,无论是古典文献专业的开拓,还是诗词、红学以及语言文字学方面的创见,都为当时的学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创建的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硕士点,搭建起专业系统的培养框架,为古籍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也促使其他高校重视学科建设与整合;诗词创作方面独特的风格与深厚的韵味,为诗词爱好者们提供了学习典范;红学研究里的诸多独到见解,更是为红学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语言文字学上的创见,则拓宽了学界在这方面的认知视野,启发后学不断深入探索。总之,启功在文化艺术界的多方面成就,都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对后世的传承价值
启功的作品、学术思想以及艺术风格等,对于当今及未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持续价值。他的 “启体” 书法,作为一种极具辨识度和艺术价值的书法风格,会继续在书法教育中成为经典范例,供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学习者临摹、钻研,领悟其中深厚的传统底蕴与创新元素,传承并发扬书法这门古老艺术。其绘画作品所展现出的独特韵味和艺术理念,也将为后世画家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激励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让中华传统绘画艺术持续绽放光彩。
在学术思想方面,启功在古典文献专业开拓上所搭建的学科体系,依然是如今培养古典文献领域人才的重要参照,其整合教学资源、完善培养框架的思路,为学科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他在诗词创作与红学研究中所展现出的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以及独到的研究视角,会不断启发后世学者在文学研究道路上深耕,丰富诗词创作的风格与内涵,拓展红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而语言文字学上的创见,则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引导后来者不断挖掘汉语的奥秘,推动语言文字学不断向前发展。
对于培育艺术人才而言,启功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的理念以及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更是值得后世教育者们奉为圭臬。他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注重实践教学、耐心答疑解惑等种种做法,能让更多教师明白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同时,他幽默谦逊的处世之道,也成为一种精神财富,传递出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影响着后人在面对艺术创作与生活时保持良好心态,不惧困难,勇于前行。总之,启功在诸多方面都将持续对后世产生深远意义,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
#启功书法#
网址:启功:一代大家的传奇人生与卓越成就 http://c.mxgxt.com/news/view/1005235
相关内容
全球十大体育明星的卓越成就与影响力解析明星评价周杰伦,音乐巨匠的时代风采与卓越成就
梅西与科比:跨越篮球与足球的传奇人生与伟大精神
体坛风云人物——卓越成就背后的故事
“一代大师”启功的爱情:一生一人足矣
中国娱乐圈五大明星艺术家的多元成就和卓越贡献
唐伯虎:才子与画家的传奇人生
赵文卓与张丹露:家庭的爱与成就
拿破仑,历史风云人物与他的传奇一生
一代功夫明星吴樾传奇人生磨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