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音频
◆◆◆
文 | LY
2018年元旦刚过,董小姐便又登上了头条。
2018年1月1日,在正和岛新年论坛现场,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企业家的新时代》的主题演讲中,抨击了“贾跃亭现象”,称企业家一定要讲诚信。同时承诺格力会给8万员工提供2室一厅的房子,“只要你干到退休,房价再高都跟你没关系。”
鲁迅有名言: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
业界对董明珠的评论是:她走过的路,草都不长!
争议对董明珠来说并不陌生,在20多年的格力生涯中,她不止一次成为新闻的主角。她似乎就是一个明星、网红。但不得不承认,董明珠自加入格力以来,凭其倔强的韧劲儿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将格力推向世界500强企业的行列。
锋芒毕露的她被贴上了“强势”,甚至是“好斗”、“偏执”的标签。言及这些,她笑而不答。被媒体频繁曝光于镁光灯下的她也承认,巨大的舆论压力使其透不过气来。走近董明珠,才知她真正的内核和标签是励志、执著、不服输,她也有淡然与从容的另一面。
创造传奇人生
董明珠的人生以36岁为界,之前平淡无奇,之后创造传奇无数。董明珠是南京人,原本在一家化工厂做行政,结婚生子,过着安稳日子。可是1984年,董明珠的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刚满2岁的儿子,强烈的危机感袭来。
1990年,董明珠毅然辞去了令人羡慕的化工研究所行政管理工作,将儿子留给奶奶照顾,怀着“不成功便成仁”的精神毅然南下珠海,并在珠海海利空调器厂找到了一份销售的工作。刚到异乡的她也没有什么具体打算,就想着先能糊口。谁都没能想到的是,无论董明珠,还是这家后来改名叫格力的空调厂,都因为彼此而改变了命运。
作为销售人员,董明珠被厂里安排负责安徽市场。到合肥的第一件事,是向当地一家拖欠了42万货款的经销商追债。这一笔债她追了四十多天,天天堵在债主门口,老板到哪她就跟到哪,最后债主终于同意了,说你来拿货吧,我给你。
结果到约定时刻老板又不见了。董明珠不屈不挠,找到他的员工,动之以情、晓之以礼,想方设法让员工答应:明天老板一到,就偷偷通知你。
第二天老板到的时候,董明珠就堵在那儿。当时她的心情很激动,直接自己动手搬空调,由于空调太重,她就用拖的,拖上车之后怕对方把货追下来,就守在车门口,直到车子发动的那一瞬间,才放下心来。随后眼泪就下来了,因为觉得追债太困难。
很多人对这件事不理解,又不是你个人的东西,干嘛这么较劲?
董明珠却说:“我觉得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要对别人负责任,你是这个企业的员工,你要对你的企业负责任。”
第二年,由于商标被抢注,海利空调无奈重新起名,才有了后来响当当的“格力”。很快,董明珠负责的淮南市场彻底打开,仅仅1992年,她在安徽的销售额就突破1600万元,一个人的销售额占整个公司的1/8。
董明珠在格力的这些年,从来没休过年假,直到近几年才开始过上礼拜天。如今的她常常会用这样的数据来说明企业在成长:1994年底,她接手格力电器时,实际年销售才4个亿左右,但到了2012年,格力已经实现1000亿的销售。
她说“企业要发展,必须有一小部分人忘我付出,才能成就大部分人的事业。”
对人狠,对自己也狠
早些年空调销售淡旺季明显,每到旺季大家都来催货,于是就有经销商找到董明珠的哥哥说,你帮我拿一百万的货,给你两三万块钱提成。董明珠听说后立刻挂了哥哥的电话,马上跟经销商对质。经销商刚开始很高兴,以为接上头了,可结果董明珠说:现在开始通知你停你的货!
哥哥非常不解,她跟哥哥讲:一个人拥有权力的时候,这个权利不是为自己和家人服务的。
董明珠对自己狠,对下属也狠,有着超强的执行力。
她刚当上部长的时候,狠抓厂风厂纪。规定所有的女性不准戴耳环、戒指,不建议留长头发,要是长头发必须盘起来,否则不可以上班。
很多人想不通她为什么要这样做。董明珠觉得公司当时一盘散沙,要想让员工有一种集体的观念,就必须从行为上进行约束。她还规定,上班不准吃东西,不准窃窃私耳,不准互相交流讲话。并制定了严格的处罚措施,督促员工遵守制度。
董明珠的狠劲还表现在,敢于挑战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无论是追债死缠烂打,还是后来想做汽车被股东大会否决,仍不放弃,拉来投资自己干,这些事儿都透露出她身上这股狠劲。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2013年,董明珠去中东出差,格力空调在当地销量不错,但如果要扩大市场份额却面临困境。据经销商透露,最主要原因在于格力空调打的是“中国制造”的标签,而当地人对“中国制造”印象并不好,认为是低价劣质产品的同义词。因此经销商建议换成“泰国制造”。
对此,董明珠很生气,说:“哪怕一台空调卖不出去,我也不会打上‘泰国制造’的牌子,我就不信,格力就不能改变‘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
此后在不同场合,董明珠经常举这个例子,不但要求格力内部严把材料关、质量关、技术关,也多次在论坛和交流会上呼吁中国企业能重视质量、专利、技术。她想要改变世界对“中国制造”的看法,希望“中国制造”有天能成为质量过硬、高端的代名词,不只是格力空调——只有中国各个领域的企业都能赢得业界和消费者的尊重,中国经济才能真正转型成功。
2015年9月,她打出了企业的新口号——“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此前,格力的口号是“掌握核心科技”。她认为:“中国是个大国,它对世界有一种责任,要用大国精神去服务全球,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见证了无数同时代的空调企业兴衰的董明珠,深知格力做对了什么,才有今天的成就。她始终认为做企业需要拥有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为了研发,格力不惜重金。“我对技术投入没有预算,要多少给多少。”董明珠说:“格力一年要拿几十亿的投入用来研发,但是这些研发可以支撑格力100年的持续发展。我不是做一个短命的企业,一年赚10个亿、20亿,再后年没有了,企业要有能量,要有竞争力。”
早在2003年,就有人提出用9个亿和年薪8000万跟董明珠买格力,董明珠没有答应,并告诉对方:“今天你是世界500强,未必明天我不是世界500强。”
如今,格力电器是享誉全球的空调制造商,也是中国第一家纳税额和净利润都双超百亿的家电企业。格力已然成为“中国制造”的代名词。董明珠始终笃信实业的重要性,“没有了实体,没有了实业,中国怎么从大国变成强国”!
“偏执”深处的另一个她
2014年,普华永道来格力调研,对方问董明珠,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她想了一下说,“格力就相当于我的老公”。
她并不热衷于消费,不打折的衣服很少买,如果在公司,就是吃盒饭。“有人为名,有人为利,我是为了挑战自己。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拥有多少亿的资产,而是取决于创造了多少社会尊重、解决了多少就业与困难,这是我一直坚持的理念。”
在董明珠看来,“刚”只是手腕,“柔”是情怀,而刚柔并济才能兼济天下。“对一个企业来说,最大的慈善是对股东负责、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有机会为社会奉献更大的价值。”
在商界这么多年,董明珠算是个特立独行的另类,很少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既不与官员周旋,也不在业内圈子交际,她不会喝酒,很少应酬,只要不出差,就每天两点一线:单位、家里。
有人说她是个只有事业没有生活的工作狂,董明珠一笑置之。她也承认自己因为事业而忽视了家庭,但在她看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得全身心地专注投入。“多少年以后人家讲到格力的时候还记得董明珠,我认为这就够了。创造了这个品牌是我的价值。”
外界对于董明珠的评价始终毁誉参半,董明珠如同一个多棱镜,折射着各种复杂眼光的审视和众说纷纭的品头论足。有人欣赏她一往无前、霸气执着、爱憎分明的个性,有人则质疑她的高调专断、不留情面、特立独行的作风。对于常常陷入公共舆论的漩涡,董明珠说:“我觉得不要去争论它,不要跟它去做什么解释,做自己该做的事。”
“倔强”、“固执”、“高调”、“霸气”、“网红”是外界赋予这位“霸道女总裁”的各种标签。因为成就了格力的龙头地位,董明珠敢说“我从来没有犯过错”、“我永远都是对的”;因为不愿受制于人,她曾负气将格力产品全线撤出家电卖场,自建门店渠道;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她不惜指责同行、炮轰对手是“骗子”、“小偷集团”;因为颇高的曝光度,她乐于“为自己代言”,亲自为格力站台,豪言“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因为知道自己要什么,她不待见房地产并声称“永不涉足”,却对智能家居和智能制造情有独钟、执着追求。而今已经60多岁的董明珠,丝毫没有进入退休状态的征兆,依旧激情满怀、四处奔波。岁月没有磨去她的棱角,反而让她更加雄心勃勃,充满斗志。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部分文字来自董明珠相关报道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