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研究:从数据到文化视角的转变
饭圈研究:从数据到文化视角的转变
大家好!经过一番努力,我的饭圈研究终于告一段落啦!感谢所有参与访谈的朋友们,你们的宝贵时间和分享让我的研究更加丰富。我的论文也即将进入修改阶段,希望能顺利投稿到期刊上。
研究背景
粉丝文化在欧美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主要归在传媒学下。Jenkins 1992年的研究为粉丝研究奠定了基础,而2000年后,粉丝社群在网络化趋势下发生了显著变化。粉丝研究在国内则是近十年的新兴领域,主要聚焦在饭圈现象上。
饭圈的“数据化”与“文化化”
饭圈研究的一个重要论点是粉丝的“数据化”。社交媒体和大数据让粉丝的参与方式和投入程度发生了变化。比如,流量明星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动态,粉丝们则通过数据来衡量和支持自己的偶像。这种“数据文化”的形成与社交媒体的算法和公示息息相关。
饭圈的多样性
然而,饭圈并非只有一种形式。不同的粉丝群体有不同的粉明星方式。例如,前几年蔡徐坤和周杰伦粉丝冲榜单的事件就展示了粉丝的多样性。目前的研究大多聚焦在流量饭圈,对其他类型的粉丝群体关注较少。
从结构视角到文化视角
之前的研究大多从结构化视角出发,关注网络化和算法如何影响粉丝与明星及饭圈的链接方式。但这种视角并不全面。粉丝如何选择参与哪个/哪种饭圈,以及如何脱粉或者从一坑到另一种坑,这些问题需要从文化视角来解答。比如,有的粉丝从秀粉转变为张译的粉丝。
文化视角的重要性
了解这些问题需要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出发,这也是我论文的方向。通过文化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粉丝的动机、行为和体验。
总之,饭圈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有趣的领域,希望我的研究能为这个领域做出一点贡献。再次感谢所有参与访谈的朋友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交流和合作!
网址:饭圈研究:从数据到文化视角的转变 http://c.mxgxt.com/news/view/1051357
相关内容
数字时代的破圈:粉丝文化研究为何热度不减饭圈文化:从追星到粉丝的转变
核心粉丝是如何炼成的——基于文化资本视角下的粉丝社群研究
吕鹏、张原: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
消费文化视角下的Vlog走红研究
数据可视化:国内外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媒介环境理论下的微博饭圈文化研究
粉丝文化视角下的“带货网红”研究
“饭圈”1.0到2.0:追星行为的代际争议与文化变迁
“饭圈文化”影响下粉丝群体的网络民族志研究——以朱一龙粉丝群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