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合作区产学研模式转化更多科研成果,澳人澳企拥有更广阔发展空间
(原标题:横琴合作区产学研模式转化更多科研成果,澳人澳企拥有更广阔发展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珠海报道
地处珠海南端,横琴与澳门仅一水一桥之隔,具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今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合作区”)管理机构揭牌迎来两周年。
过去两年来,珠海与港澳深度合作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具体而言,合作区陆续出台支持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现代金融、文旅会展商贸等四大产业发展政策,给予澳资企业更大的扶持力度,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提供新空间。
据了解,横琴已有超过1万家科技型企业,其中澳资企业超过5700户,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达20家,澳门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部在横琴设立分部。
11月8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集中采访团来到位于珠海横琴的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粤澳如何开展深度合作,以及澳人澳企在此发展的切身感受。
(珠海横琴的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 拍摄/胡慧茵)
“高校+企业”合作氛围浓厚借着横琴合作区谋划建设的东风,刘会军来到横琴,与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合作成立了澳大珠研院-乘木科技联合实验室。在该实验室担任主任的刘会军,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享了企业与大湾区创新资源高效融合所碰撞出的火花。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交通便捷,而且高校众多。即便是科技初创企业,也很容易能在大湾区找到合作的高校,实现成果落地。这对我们这些创新型企业来说就非常具有吸引力。”刘会军是一名连续创业者,目前他所在的乘木科技正在研发名为“数字孪生城市运营中心”的产品,主要包括“智慧城市”和“智慧驾驶”等,目前智慧城市板块下的城市治理产品已经在珠海香洲区成功落地并实践两年了。
(城市管理中的违规行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呈现 拍摄/胡慧茵)
借助屏幕演示,刘会军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如何用智慧城市的理念进行城市治理。刘会军表示,在实际的城市管理中,城市中有些区域因为城管队员不足,管理存在滞后性,即只有城管队员巡逻到的区域才能上报相关的城市违规行为。而现在有了这套“智慧城市”的产品,一旦区域内发生违规行为,管理系统就会呈现报警状态,同时摄像头会抓拍并记录相关行为。相关执法人员在收到违规信息的推送后就可及时进行处理。
“从屏幕可以看到,相关场景都是通过1:1的比例呈现。近一年来城市中发生的违规行为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清晰地进行曝光。”刘会军补充道。
得益于内地的人才资源以及合作区政策红利,乘木科技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了多项科技产业成果。刘会军向记者透露,接下来乘木科技还将通过AI技术做智慧交通产品,根据实际的车流情况调节每个路段红绿灯的时长。
进行产学研合作不仅有助于企业把科技型产品落地,对大湾区的高校而言,这也是一次学术与实践相辅相成的最佳体现。
对此,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代院长陈国凯深有体会。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高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成果转化有几大好处:“首先是研究成果成功落地的几率更高,因为企业因考虑成本问题,往往会提前探究科研产品在市场上的应用场景和可能性,这会给高校的研究更加明确的指引;其次是,若是以纯学术的角度针对某个技术进行研究,我们可能需要花费两到三年培养学生,而现在通过合作的方式,让我们高校的学生与企业人员一起工作,能够带动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如此一来,成果产出效率也会更高。”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智慧城市研发中心主任唐远炎也持相近的观点。唐远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已经开始研究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唐远炎作为澳门大学的教授,他了解到港澳地区高校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但此前,如何把技术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还比较欠缺。如今在合作区的带动下,港澳高校与大湾区企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澳人澳企发展的新舞台合作区推动琴澳一体化已经取得积极成效。过去两年来,合作区聚焦“四新”战略定位,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以及现代金融产业“四大产业”,实现特色产业增量提质。
截至今年上半年,横琴合作区规模以上“四新”产业营收达79.99亿元,同比增长29.9%;截至8月,合作区实有澳资企业5763户,较挂牌前增长23.54%。
当前,合作区已经从起步打基础阶段逐步迈入发展聚人气的局面。其中,各项规则顺利衔接更是发展好合作区的关键。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通关便利性。“虽然我在横琴工作,但我住在澳门。粗略计算,我每天的通关时间大概只需要20分钟。因为通行时间很短,以至于有同事开玩笑称,说我从横琴到澳门比他们回到珠海市区还要快。”AHA港澳青年孵化中心创办人郑益伟向记者表示,在琴澳之间生活和工作都变得很便利,这是其感受到的明显变化。
据了解,在跨境通勤方面,合作区全面放开澳门非营运单牌车指标限制,当前具备入出合作区资格的澳门单牌车高达1.5万辆;跨境免费通勤专线巴士线路增至14条,每日往返43班次;创新实施客货车通道“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客货车通关耗时缩短30%。
此外,一系列的规则衔接也在陆续落地。今年2月以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海关总署《支持和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若干措施》、《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磅政策密集出台,进一步推动琴澳两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和要素互联互通,为合作区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伴随着规则衔接加快,澳门青年、企业家们以及投资者们在合作区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作投资兴业愈加便利,越来越多澳门人选择来横琴就业生活。截至8月底,在横琴就业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同比增长28.9%;澳门学生同比增长35%;今年横琴口岸出入境人员超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6%。与此同时,合作区的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和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依托澳门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累计孵化项目701个。
郑益伟认为,企业入驻横琴发展,能够非常有效地补足澳门经济发展的一些生产要素,比如土地空间、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而横琴和澳门无论在行政、制度还是营商环境方面都有很多不同点,因此孵化器起到的作用非常关键,它能够很好地帮助企业在横琴落地和适应,承担起桥梁的作用。
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这一主线,横琴合作区正以更加有力的开放举措带来更多积极的新变化。
网址:横琴合作区产学研模式转化更多科研成果,澳人澳企拥有更广阔发展空间 http://c.mxgxt.com/news/view/1052020
相关内容
澳区全国政协委员张明星建言设立横琴大学城(两会速递)澳区全国政协委员张明星建言设立横琴大学城
横琴与澳门10家协会签署旅游产业战略合作协议
【两会声音】张明星:琴澳合作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提供机遇
你好 澳门!“大”有可为 看澳门独特科技范儿
横琴、澳门“一展双城”!“艺术+科技”跨界新会展将亮相
“创星V片场影视基地”落地横琴粤澳深合区
横琴观察|横琴“双15%”税收优惠政策落地,助力企业招才引智
南沙推出“科技+农业”研学产品,助力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
穿云破海连通深中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