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的管理人脉?(精华)

发布时间:2025-05-08 13:18

为什么要有意识地管理人脉?

不知你有没有同样的问题:你平时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可是这些人转眼就被你忘到脑后,或者像僵尸一样存在于你手机里的联系人名单上,却再也想不起来他是谁,在何时何地为什么见过面,为什么他会在你的联系人里,并且他还有可能关注着你朋友圈的一举一动?

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是因为你没有系统化地管理你的人脉。

你可能辩驳说:“之所以成了‘僵尸’,是因为我没有把这个人当作人脉呀?根本就不重要嘛,所以才没有互动。”

那我要说:“你没有真正明白人脉的含义。人脉不是你认为有用的人才是人脉,眼前对你没用的人,就不是人脉。”

英国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150个人的社交圈这一数字概念,即邓巴数,也称150定律。他认为,因为人受大脑所限,能够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是150。所以,也请你想想你的人脉,到底有多少人能算作和你有紧密联系的呢?你平时和这些人是怎么互动的?你们的联系频率是怎样的?

让我来讲讲人脉长期管理和维护的几个要点。

第一,记录要点。

人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对人脉也是一样,需要找人帮忙办事的时候,你才发现太久没有联系这个人了,人家还记得我吗?我直接去说事是不是太功利了?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样的窘境,你必须要开始系统地对你的人脉进行管理。

人脉系统化管理从见面的第一天开始。

你和一个人初次见面,不论是经人介绍的有意识的结识,还是在一个会议当中不经意的遇见,交换名片或者联系方式后,我们要把这次见面的具体信息和谈话主要内容记在名片背后或者手机联系人的备注项里。应该记录的信息包括:

• 见面时间

• 见面地点

• 中间介绍人

• 外貌特征和特点,最好有张合影,存在手机联络人的头像处

• 主要谈论的话题(行业信息,找工作,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子女情况,面临的困难等等)

• 主要共同点

• 对方的关注点

• 需要跟进的事项和行动要点

为什么要记下这么多信息呢?因为人脑会遗忘,下次你要是再见到这个人,或者有事需要找到这个人的时候,之前的任何见面的记录和信息,都是能帮你迅速重建连接的重要工具。

第二,及时跟进。

在你与他人见面的24小时之内,一定要给对方发一封跟进的邮件或者微信、短信,在这个信息里面,你要表示很高兴见到对方,或者感谢对方在百忙之中拨冗,提到一些你们谈话的重要内容,你受到的启发,还有下面你要采取的行动,比如约对方吃午餐,或者发给对方你承诺的一篇文章或者一个信息。这样能给对方一个非常可信、靠谱的印象。

见面后的及时跟进,不仅指和刚刚见面的人,也要和给你介绍这个人脉的人跟进。写一封表达感谢的亲笔信或者邮件、微信,都非常得体。不要超过24小时,跟进晚了,会让对方以为你把这件事忘了或者不重视,甚至是用人在前、过河拆桥。

在什么时候应该再联系一下见过一次面的人脉呢?美国作者马西亚·巴林格(Marcia Ballinger)和内森·A. 佩雷兹(Nathan A.Perez)建议下面这些情况都可以是你再次联系对方的契机:

• 看到一篇文章或者一个信息,你真心地觉得这个对你的人脉有用

• 你的人脉换工作或者升职了,你从领英上发现了他职位的变化

• 你自己的情况发生变化,比如说多了一个学历,或者换了工作

• 你忽然想起一个人,就想打个招呼

• 别人介绍了一个你和人脉的共同朋友给你

• 你还想进一步讨论上次见面当中提到的一些问题

• 你们共同认识的人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第三,了解强连接关系和弱连接关系的区别。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在1973年发表了论文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弱连接的强度》)。他在哈佛大学读博士期间调查了麻省282个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看看他们是如何换工作的。他把连接强度按照本人在找工作期间和联系人见面的频率来划分(每周至少一次见面的——频繁见面;每周少于两次,每年多于一次的——偶尔见面;一年或一年以上才见一次面的——极少见面。)他的研究表明:在通过个人关系找到工作的54个人当中,大多数人(占83.3%)是通过偶尔见面或者极少见面的人找到工作的。所以说大多数工作不是来自亲近的朋友——强连接,而是来自熟人——弱连接。

根据和对方认识的时间长短,联系的频率,感情的深度,是否自觉地互利互惠,以及是否有血缘、家族关系,可以把人脉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

强连接包括和你相识年头长的,经常联系的,感情深厚的,而且你会经常性地给对方帮点小忙也常常受惠于对方的朋友,也包括你的家人。比如我和表弟、表妹每年很少见面,但她们仍是我的强连接。这些是你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联系TA,请求TA帮忙的人,比如你的闺密、挚友等。

弱连接是与你交往时间短,不常联系,没有太多的感情基础和投入,没有什么互利互惠的行为,没有家族血缘关系的人。如果要找这类人帮忙,需要自己主动发起行动去“激活”关系,比如校友、老师、孩子同学的家长、家人的朋友等等。

你有用心地管理几百甚至上千的弱连接人脉吗?其实这些弱连接人脉因为背景的差异化和多样性,可能给你提供更多的跨公司、跨领域、跨行业甚至跨地域的机会。美国沃顿商学院的格兰特教授发现,将近17%的人从强连接那里发现了工作机会,而28%的人是从弱连接那里发现工作机会的。所以弱连接起到了重要的架桥作用。

弱连接关系往往可以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所以不要忽视弱连接关系的维护。希望大家重视起来,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友谊,把熟人转化成可以信赖的朋友。

强、弱连接关系不是静态的,即使是强连接关系,比如表亲,如果一直不走动,也会疏远。弱连接通过系统地维护,随着相识年头的增长,见面频率的增加,互利互惠行为的增多,会水到渠成地转换成强连接关系。我在多年前认识一个供应商的销售代表,虽然她和我都已经换了工作和行业,但在这10年中,我们找机会就见面,而且常常互相帮一些忙,就从弱连接关系变成了密友。

除了强、弱连接的概念,还有两个概念是美国的罗伯特·普特曼(Robert Putman)在他的著作《独自打保龄球》中提到的“绑定资本”(Bonding Capital)和“架桥资本”(Bridging Capital)。绑定资本是指和你自己的背景重合的或者基本相似的趋同群体,比如说我做的业务属于清洁能源环保领域,在这个圈子里的人都是我的绑定资本。多样化的人脉可以称为你的架桥资本,比如说从事艺术的朋友或金融的朋友就是我的架桥资本。你的绑定资本可以使你在行业内建立深厚的关系,但是架桥资本可以帮你延伸到其他行业和其他领域。在你需要转行或者跨行业操作项目的时候,架桥资本给你提供了多样化的人脉资源和信息资源,也会使你的朋友圈更丰富有趣。

相信很多人的手机通讯录或者微信联系人名单里都有上千人,在这上千人里,有多少是你的强连接人脉?有多少是弱连接人脉?有多少是你连长相都记不住了的“僵尸粉”呢?现在,回头看看你刚才写下的150个紧密联系人的名单,在这里面,有多少人属于你的绑定资本?多少人属于架桥资本呢?你有没有更偏重其中一种资本呢?如果是,你可以想想是否要在另一种资本上多花些时间和精力。

第四,分类设置,日常维护。

把每一个人脉按照对你的重要程度分类。重要的业务伙伴需要每个月联系一次,见面或者打个电话聊一下。对我们非常重要的导师和背书人,要每6—8周联系一次,不一定是有疑问,而是简单问候,让他们了解你的动向。不是那么重要的关系每个季度联系一次,打电话或者发微信都可以。只是有一面之缘的或者级别高很多的领导,一年联系一次就可以了。

强连接人脉我一般不会刻意去设置联系频率,而是随心所欲,想对方了就打个电话聊两句或者见个面吃个饭,保证每个季度有某种形式的联系即可。弱连接的人脉,我会根据对方与我工作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我对这个人的喜爱程度,来酌情考虑哪些应该通过加强联系升级为强连接人脉。

我把所有的联系人都编好重要程度和联系频率,在设计人脉联系等级和频率的过程中,可以在电子日历上标注提醒。比如我非常重视的人的生日提醒、纪念日提醒等等。到那天就会给朋友们送上祝福。有时候没有太多时间,就给朋友发个语音留言或者短信,告诉他们你在想着他们就好了。

第五,线上不能替代线下的人脉维护与管理。

自从有了微信,我们和别人的联系更加紧密起来,维护你的人脉网络也变得更加容易。点赞,评论,私聊,群聊,手指滑动键盘就可以,不用占什么特殊时间就能做到,我们维护人脉网络的时间成本大大缩短了,所以我建议大家,千万不要做万年潜水的人。但是随着社交网络的发达,人们习惯于躲在网络之后,而对真正意义的社交,表现得非常懒惰、懒散。

特别要强调:线上的联系、点赞等不能替代一对一的面对面的时间。更新朋友圈也不应是社交的主要形态。对朋友也好,对客户也好,大家还是要拨出一定时间打个电话见个面吃个饭。

线下联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起吃饭、喝茶,一起运动,送礼物给对方,邀请对方参加有意思的活动,比如郊游、听音乐会、看话剧等等。

网址:如何高效的管理人脉?(精华) http://c.mxgxt.com/news/view/1057775

相关内容

洞悉高管们的高效人脉策略
港圈精英的社交秘诀:如何高效结交人脉
品牌背后的供应链管理:如何优化以提高效率?
如何用最自然的方式打开社交局面,做好印象管理高效经营人脉关系
在工作后如何拓展和管理人脉?
港圈精英的社交秘诀:如何有效建立人脉
如何构建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如何有效的进行客户关系管理?
如何高效管理舆情信息?一篇文章全面解读
如何有效地进行行政管理类人员的绩效考核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