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菲尼迪起诉王力宏索赔,代言35小时闪崩内幕?
东风英菲尼迪起诉王力宏,理由是财产损害。这事儿不只是法律问题,更像是一场品牌与明星之间的信任博弈。企查查信息显示,这桩案件将在2024年4月28日由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被告方不仅包括王力宏本人,还牵涉到他担任法定代表人的西东音乐(上海)有限公司。
事情得从两年前说起。2021年12月16日下午2点,英菲尼迪官宣王力宏成为全新一代QX60车型的品牌代言人,还邀请他出席发布会。当时双方合作看似顺利,但仅仅35小时后,一切戛然而止12月18日凌晨1点22分,英菲尼迪突然宣布终止与他的合作协议。从高调亮相到迅速解约,仅用了不到两天时间。
是什么逼得企业这么急?答案显而易见:舆论压力。就在官宣前一天,王力宏公开了自己离婚的消息。而更大的爆炸点来自其前妻李靓蕾的一篇长文控诉。这篇文章引发轩然大波,把一个公众人物私生活中的混乱直接摆上台面。一夜之间,他从优质偶像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负面典型。他的人设崩塌速度之快,让原本计划借助明星效应提升形象的英菲尼迪措手不及,也让这次商业合作陷入泥潭。
对于企业来说,这种突如其来的危机就是噩梦。不解除合同吧,会被舆论拖下水;可解除了,又免不了经济损失和营销投入打水漂的问题。据业内人士推测,本案可能涉及广告拍摄、宣传费用等直接成本,以及因负面事件对品牌声誉造成影响后的间接损失。而这些账单,现在全都摊到了法庭上。
其实类似情况并不少见。在娱乐圈里,流量红利和风险隐患几乎是捆绑出现的。回顾近几年,因为明星个人丑闻导致商业合约中断甚至索赔纠纷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郑爽超3亿元片酬争议、吴亦凡刑事案件引发多家赞助商紧急撤资,每一次都给整个行业敲响警钟。但问题在于,即使有过那么多教训,为何这种现象依旧层出不穷?
归根结底,是利益驱动与道德风险之间的不平衡。一方面,大牌们为了追逐热度,不惜砸重金签下当红艺人,希望能快速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却往往忽视了背后潜藏的不确定性。有些明星表面光鲜亮丽,但稍微挖深一点,就能发现隐藏着各种雷区。如果没有完善合同条款和严格筛选机制,一旦踩雷,就是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那有没有办法规避这种风险?一些国际知名品牌早就开始行动,比如在签订代言合同时加入道德免责条款。这个概念听起来很简单:如果艺人在合作期间发生重大负面事件或违法行为,对品牌造成影响,则需承担违约责任。但落实起来却远比想象中复杂。比如如何定义重大,谁来判断对公司的具体损害程度,以及赔偿金额该如何计算等等,都需要细化标准,否则只会沦为一句空话。本案也许能够推动国内相关领域对此进行更多探索和实践,从而形成更清晰、更具操作性的规则体系。
当然,也有人提出疑问:既然娱乐圈一直充满不可预测性,那为何还要执着于选择流量明星?毕竟相比短期内吸引眼球,一个长期稳健发展的战略才更值得投资。然而现实却没那么简单。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没有谁愿意放弃那些自带关注度的话题人物。所以,与其彻底避免,不如学会驾驭,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同时也提醒每一家渴望搭乘流量快车的大公司别忘记基本原则绝不能让自身价值观被外界绑架,更不能用自己的信誉去填补别人犯错留下的窟窿。
如今距离案件开庭还有几个月时间,无论最终判决结果如何,它所揭示的问题已经足够值得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仅是一场关于赔偿金额多少的小规模争端,而是一次重新审视艺人与品牌关系的机会。当资本遇上传统道德,当曝光率碰撞社会责任感,到底应该怎么权衡取舍?无数网友在线吃瓜围观,有人愤怒谴责,有人冷嘲热讽,还有不少粉丝替偶像鸣冤叫屈。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这样的闹剧究竟还能持续多久?
现在轮到你怎么看了。如果你是企业负责人,在面对巨额收益诱惑时,你是否愿意冒险押注某个存在争议的人物形象?或者换个角度,如果你站在消费者立场,又是否认为企业有义务承担所有连带责任呢?评论区留给你的观点空间,请大胆表达,我们一起聊聊真相背后的逻辑线索和情感温度吧!
网址:英菲尼迪起诉王力宏索赔,代言35小时闪崩内幕? http://c.mxgxt.com/news/view/1058922
相关内容
明星代言 “翻车” 三年后 英菲尼迪起诉王力宏索赔内幕35小时闪离!东风英菲尼迪起诉王力宏代言纠纷
王力宏再陷风波!英菲尼迪起诉,35小时代言成导火索
王力宏被英菲尼迪起诉 仅代言35小时就终止合同
史上最短的汽车代言再起纷争,英菲尼迪起诉王力宏,索赔2000万?
王力宏被英菲尼迪起诉,“最短代言”风波背后的商业与法律纠葛
英菲尼迪起诉王力宏
王力宏遭英菲尼迪起诉:从风光代言到深陷风波,娱乐行业警示多
汽车史上最短代言诞生,英菲尼迪跟王力宏的蜜月只存在1天!
兄弟们,吃瓜了,英菲尼迪之“一宏=3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