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男演员因退圈回家摆摊卖水果的新闻登上了热搜榜首,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位演员叫许鹏,他离开了繁华的娱乐圈,接过了八十岁祖父的水果摊,成为了话题焦点。
这位年轻的演员透露,自己之所以退出演艺圈,背后有着行业内的不公平待遇做导火索。从精心准备的角色被资金方直接替换,到拍摄现场屡遭歧视,种种不平等待遇让他最终决定在今年3月拍完最后一场戏后彻底告别演艺圈。
值得注意的是,许鹏并非唯一选择退圈的艺人,近年来,娱乐圈的“退圈潮”愈演愈烈。利路修、高泰宇、金子涵等艺人纷纷转行创业或回归素人生活,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
**娱乐圈的“退圈潮”**
随着退圈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艺人选择退出,呈现出不同的退出策略。部分艺人通过充满争议的退圈声明迅速吸引关注,将退圈转化为商业价值的一部分。例如,徐正溪就在2024年3月15日通过社交平台宣布退出演艺圈,并表示自己要照顾生病的父亲。这一宣布令粉丝大吃一惊,也为他的最新剧集《烈焰》吸引了不少关注。尽管如此,徐正溪并没有完全远离公众视野,他偶尔会在网上分享一些陪伴父亲的照片,没过多久,他便带着新剧《百花杀》强势复出。
而另一些艺人则选择低调退出,他们通过一封简单的手写信或一篇社交媒体长文悄然离场,这种方式反而让他们引发了公众的更多回忆与讨论。例如,《青春有你2》的金子涵就选择清空社交账号,告别公众生活,并表示希望大家理解她的决定。演员高泰宇则在拍完《斗罗大陆》等热门剧集后,选择转型创业,成立服装品牌并投资开设西餐厅,宣称“娱乐圈的聚光灯让我眼花缭乱,我想走出镜头,去感受真实的阳光。”
此外,也有一些艺人选择高调告别娱乐圈,并通过现象级的营销手段为自己的离开做一个华丽的谢幕。例如,利路修自2024年12月20日开始发布“退圈倒计时”,并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完成了一系列告别活动,包括搜狐时尚盛典的出席、亚洲电影大奖红毯亮相,以及退圈当天推出的纪实访谈《给我5分钟的时间》。粉丝甚至戏称这是“内娱最漫长的辞职流程”。
**退圈背后的深层原因**
不论艺人选择何种方式宣布退圈,背后往往是行业激烈竞争和多重压力的集中体现。长期的高强度工作消耗了艺人的身心,市场关注度的下降也使得他们的商业价值大幅缩水,导致许多人不得不考虑转型或退出。此外,行业内的资源分配不均、潜规则横行、以及演艺生态的残酷性也让不少艺人深感失望和无奈。
例如,许鹏便坦言,自己之所以决定退圈,主要是因为无法忍受娱乐圈中的资源操控。他曾在剧组里经历过几次让人心灰意冷的待遇,“我费劲心思拿到一个角色,结果临开拍时却被替换,或者让我换到一个小角色,甚至被直接换下。”这种现象在娱乐圈并不少见,许多演员也因此失去了对行业的信任。
不仅如此,身心健康问题也是导致艺人退出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艺人越来越多,许多艺人因此选择远离娱乐圈,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金子涵曾因健康问题多次中断工作,甚至在2023年宣布终止节目拍摄,媒体也曝光她曾多次前往精神科就诊。
**退圈:逃离还是觉醒?**
娱乐圈的“退圈潮”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职业转型问题,更折射出了一种行业生态的深层次矛盾。随着演艺行业的流量时代渐渐过去,艺人们面对着高强度的竞争和短暂的职业生涯,不得不做出选择。对于这些艺人而言,退圈未必是逃避,而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是从“镜头前”的角色转向“生活中”的自我突破。
从TVB演员的跨界转型案例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趋势的映射。像陈思齐这样的演员,在退圈后投身餐饮业、马浚伟转型做公职,他们都展示了职业发展的多元化。这些演员勇敢地走出娱乐圈,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地。
综上所述,娱乐圈的“退圈潮”不仅仅是艺人们面对竞争压力的逃离,更是他们对人生选择的觉醒。在不断变化的娱乐行业中,越来越多的艺人选择在合适的时机退出,走向更加符合自己内心的生活方式。退圈,也许并非结束,而是新生活的开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