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丑闻的传播规律与公众态度演变

发布时间:2025-05-11 04:37

随着社交媒体和新闻平台的普及,明星丑闻成为了公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一种从愤怒到习惯的传播规律。当明星陷入丑闻时,公众的初始反应往往是愤怒和失望,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情绪逐渐淡化,甚至演变为一种习惯性的关注。媒体在其中的角色不容忽视,它们不仅推波助澜,更在塑造公众情绪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日,又有一位曾以好丈夫、好爸爸形象示人的演员人设崩塌,其丑闻曝光后,网友们纷纷感叹,真是让人心碎,童年滤镜也彻底破碎了。这样的现象并非孤例,社交媒体上,明星们的各种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热搜榜上更是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当红明星的塌房事件,让人目不暇接。

01范德比尔特大学研究

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开展了一项纵向研究。他们招募了607名美国人作为被试,通过短信方式向其推送虚构的丑闻新闻标题,如“一名7个月大的婴儿在飞机上哭闹,遭空姐暴力扇耳光”等。这些标题的曝光次数有所差异。同时,为了保持每人每天接收的新闻标题总数一致,其中也夹杂着一些真实的隐去关键信息的丑闻标题。

在为期15天的实验过程中,被试每天需回复短信以确认已阅读内容。到了第16天,研究者要求被试对这8个反复曝光的虚构丑闻标题以及8个新虚构的丑闻标题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相较于那些已被多次曝光的标题,被试认为全新加入的标题所描述的行为更加不道德。

进一步的中介分析揭示,新加入的丑闻标题能更有效地激发被试的愤怒情绪,并使他们认为这一事件更加异常。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丑闻曝光次数的增多,被试对不道德行为的评价逐渐减弱,且每次曝光的效果也呈现递减趋势。同时,曝光次数的增加反而使被试更倾向于认为这些虚构的新闻标题是真实的。

► 公众态度的变化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明星的丑闻,过多的报道并不会激起我们更多的愤怒,反而可能让我们变得漠然——“这些人总是这样。”“他/她肯定有不得已的苦衷。”“怎么又是他,就不能有点新鲜的吗?”同时,那些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混淆视听的假消息,往往会被大众无条件接受,甚至被当作真实消息来传播。

更令人担忧的是,Daniel等人(2019)的研究还揭示,即便人们已经意识到某条消息是假的,但随着其曝光次数的增加,他们会对该消息的道德谴责逐渐减少,对其传播也不再那么在意。这恰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经常能看到,尽管某条八卦新闻明明荒谬至极,但因为曝光次数多,人们反而会对其津津乐道,甚至忽略了传播谣言的人。

因此,许多娱乐公关公司都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心理现象。他们首先会对陷入困境的明星进行大量的曝光,起初公众的反应可能义愤填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绪往往会逐渐减弱。这时,娱乐公司会巧妙地混入真假难辨的消息,以混淆视听。最终,他们将话题转向娱乐方向,制造出一些金句和热门话题,从而实现对陷入困境明星的洗白,甚至帮助他们重返巅峰。

这种现象不仅适用于行为,同样也适用于认知。“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在娱乐至上的今天,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和清醒头脑,对各种信息保持批判性思维,以免被误导,成为丑闻传播者的帮凶。

网址:明星丑闻的传播规律与公众态度演变 http://c.mxgxt.com/news/view/1113895

相关内容

评娱乐丑闻频出:娱乐生态需明星自律也需公众参与
明星言行争议:法律视角下的公众人物责任边界
911网红明星黑料:揭示那些在社交媒体上走红的明星背后不为人知的丑闻与争议,深度剖析其影响力与公众形象
明星丑闻背后的法律雷区:道德底线与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51明星黑料爆料:最新曝光的娱乐圈丑闻与内幕,震惊众人引发热议!
黑料网独家爆料:最新调查揭示娱乐圈潜规则,众多明星深陷丑闻引发热议与关注
今日爆黑料:娱乐圈明星丑闻引发公众热议
明星私生活丑闻:法律视角下的道德沦丧与责任追究
“女神”陨落:王鸥丑闻背后,法律如何审视娱乐圈的道德底线
规范直播电商生态:闻闻科技探索行业自律与高质量发展策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