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的心理学解析:虚拟社会中的真实影响

发布时间:2025-05-12 00:28



网络时代,我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那么,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我们的人际关系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这些变化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社交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人际心理学》一书试图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王伟,拥有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山西大同大学心理学教授。他以严肃的学术态度,探讨了网络社交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尽管这本书是学术著作,但非专业读者同样会被其中内容所吸引。

本书的主题是前沿且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在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与网络社交的接触。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关系,而网络元素的融入无疑改变了这些关系的本质和作用机制。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此外,本书的写作方式也颇具匠心。作者在每一章的开始都提出了几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网络社交给你带来了哪些影响?”“父母是否应该通过社交媒介来监控孩子或窥探其隐私?”这些问题不仅激发了我们的思考,还帮助我们将书中的学术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更直观的理解。

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网络社交”的概念。书中指出,网络社交是指人们在互联网或虚拟环境中的交往活动,它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迅猛发展而兴起,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不仅形式多样,包括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即时通讯软件等,还具有匿名性、不同步性和易接近性等特点,这些都使得网络社交在实际操作中既充满魅力又充满挑战。
与“网络社交”紧密相连的另一概念是“社交网络”,它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帮助用户构建社会性联系的各类应用服务。微信、脸书等我们日常使用的社交软件,正是此类服务的代表。然而,社交网络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的电子邮件时代。1971年,阿帕网(ARPANET)项目的科学家们为了方便分享研究成果,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从而开启了社交网络的新篇章。中国则在1987年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标志着中国社交网络的起步。相较于传统媒介,社交网络更加平民化,信息也更为碎片化。随着其不断发展,我们的虚拟网络世界与真实生活朋友圈逐渐交织、融合,深入到我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使得社交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更为“真实”。这个融合了虚拟与现实的空间,正是我们当前所处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思考如何在网络时代进行有效社交的起点。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网络社交行为呢?是人格特质、文化环境,还是其他我们尚未察觉到的因素?在社交媒介中,人们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有些人热衷于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有些人则更喜欢欣赏他人的分享而保持沉默。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影响网络社交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人格特征以及文化环境等,以期为我们理解网络社交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有些研究结论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契合。例如,自恋者更倾向于频繁使用移动社交媒体。然而,也有一些研究结果颠覆了我们的常规认知。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害羞者在网络上交流时会感到更自在,因此会更多地使用移动社交媒介。但新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在网络环境中,害羞者往往因为实名制的限制而感到不自在,他们更倾向于避免表露自我,不积极参与互动。对此,书中提出了一些分析,其中之一是移动社交媒介的实名制特性使得害羞者仍需面对一个“熟人”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自我表露。

在探讨互联网与青少年的关系时,我们发现网络并未削弱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早期的一些研究曾提出,网络社交可能不会扩大社交网络或促进社会适应,甚至可能削弱个体对现有关系的关注,降低幸福感。但本书指出,这些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它们忽略了互联网在维持友谊方面的功能。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大量实证研究显示,“网络社交不仅未取代现实社会关系,反而促进了与朋友的积极沟通,增强了个体的心理功能”。当然,过度使用社交媒介也可能对社会适应产生不利影响。
文化因素对网络社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观察不同国家的社交网络用户,我们会发现他们选择头像的偏好截然不同。例如,日本用户更倾向于选用动物图片或卡通人物,而美国用户则偏爱个人照片。对中国青少年的研究揭示,他们在移动社交媒介上更倾向于使用动物、风景、人物照片以外的图像,如卡通人物、明星照片和风景,而使用动物、自己或亲人照片的情况较少。此外,各国用户在社交网站上的信息分享习惯也各有差异。美国人热衷于发布个人照片、情绪、性取向和工作地点等信息,法国人则更乐于讨论兴趣爱好,韩国人喜欢分享和查看照片,而中国人则更擅长讨论生活方式。这些观察都表明,尽管互联网将我们紧密相连,营造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但每个国家的村民都依然保留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也提醒我们,在研究网络社交时,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用户的文化背景。

那么,“网友”之间的友谊又是怎样的呢?在当今社会,当我们提及“好友”时,往往指的是微信、QQ等社交平台上的“点赞之交”。这种友谊与传统的“光腚之交”或“刎颈之交”有所不同,它更多地依赖于互联网这个平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友谊就不是真正的友谊。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友谊:在线友谊和离线友谊。研究表明,在线友谊在互相依赖、理解和承诺方面相对较少,且交流主题有限。相比之下,离线友谊则更加深厚,其质量受到接近性、相似性和社会吸引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接近性指的是朋友间的地理距离,相似性则涉及知觉到的态度相似程度,而社会吸引则是指人际间的情感联系。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离线友谊的独特魅力。
离线和在线友谊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影响并可相互转化。有学者据此提出,现代网民实际上构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友谊:在线专属友谊、联合友谊以及离线专属友谊。具体而言,那些只在线上互动的个体形成了在线专属友谊,他们通常不会在现实生活中见面;而那些在线和线下都保持互动的个体则建立了联合友谊,即他们的在线好友和离线好友是重合的;至于那些仅在现实生活中互动的个体,他们则形成了离线专属友谊。这一观点在日常网络生活中得到了充分印证。许多年未见面的老同学或邻居,通过互联网重新取得联系后,他们的友谊在延续中往往变得更加深厚,这恰恰印证了“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吧”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

《社交网络》一书便是对日常网络生活进行学术关照的佳作,它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这个充满魅力的网络世界。

网址:网络社交的心理学解析:虚拟社会中的真实影响 http://c.mxgxt.com/news/view/1132163

相关内容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社交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图数据库在社交网络分析中的应用
《网络行为心理学》读后感:揭秘虚拟世界的心理奥秘 (1000字)
社交网络中社会影响力分析及预测
社交媒体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分析论文
追星必学:拟社会关系的心理解析
大规模社交媒体影响力分析:探索网络时代的群体心理
浅谈社交网络数据分析的意义
追星背后的心理学秘密:拟社会关系
在线社交网络中群体影响力的建模与分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