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换:从学生到职场人
“校园人”和“职场人”的区别在哪里?“校园人”和“职场人”在社会上是两个不同的角色,“校园人”主要扮演着获取的角色,学校和学生之间没有过多的利益关系。“职场人”主要扮演着付出的角色,以利益来往和利益交换的关系为基础。企业非常愿意招聘应届大学生的,虽然在工作经验上有所欠缺,但是只要有潜力还是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特别是他们的热情、冲劲和忠诚度,都是企业所需要的。
我们的一生中有多种角色的转换,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重要的一次转折。
学生与职场人的区别
01
角色的定位不同
学生角色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支持和家庭经济的资助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长为社会的合格人才。学生阶段,是人生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求学成才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努力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多方面知识,培养以专业能力为主的各种能力。因此,学生时代是一个接受教育、储备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
职场人角色是指在某一职位上,以特定的身份,依靠自身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具体地开展工作,在行使职权、履行义务、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取得相应的报酬。职业角色的扮演者往往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能遵守相应的职业规范,履行一定的义务,并且取得经济上的独立。
02
承担的责任不同
学生以学习、探索为主要任务,在校园里不害怕犯错误,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尝试,哪怕是错了,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不用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他们在学习方面可以依靠导师,在生活方面可以依靠父母,基本没有什么负担。
但成为职业人以后,为了适应社会,他们必须学会服从领导和管理,迅速适应上级的管理风格。如果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他们需要自己独立地承担相应的责任。
03
面对的环境不同
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同。大学生在校园里基本上是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简单的慢生活。学习时间可弹性安排,有较长的节假休息日,教学大纲提供清晰的学习任务,学术上多鼓励师生讨论,以知识为导向,这样单纯的校园文化气氛使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成为职业人后在职场上,面对着快速的生活节奏,严格规定的上下班时间,不能迟到早退,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任务急且重,也没有寒暑假,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人际关系复杂等一系列问题。很多人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刚开始工作时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工作压力较大,这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学生向职场人的转变
01
心理上的转变
学生心理依赖性强,天不怕地不怕,天塌下来总有人会替你挡着。但是在工作中,没有人会为你的错误买单,要学会独立,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主动承担责任,不能太天真,话也不能说太满,要给自己留后路。此外,学会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索求知识,以及将“索取”的心态变成“贡献”的心态,也是成为职业人的关键。
02
思维上的转变
学生思维的特点是没有斗争思维、高度体制化、轻信、重感情、思维封闭和固化。而职场是以利益为导向的,要从封闭性思维转向开放性思维,从单一性思维转向多维性思维,从保守性思维转向创造性思维。
03
能力上的转变
入职后,经常会遇到自己的工作和大学所学不一致的情况,这时自己往往要业余学习很多的技能。除了专业技能外,也要提高综合能力,如创新创造能力、组织沟通能力、抗压能力、适应能力等等。
04
行动上的转变
大多数学生的行动力,或者说执行力相对较弱,企业需要的不是思想家,而是实干家。所以,大学生要改变在校时高谈阔论、喜欢争辩的行为模式,不做行动的矮子,增强行动力,积极行动,把自己培养成行动派。
角色转换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01
对学生角色的依恋
许多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怀着对学生角色的依恋,对全新的职业角色充满了畏惧。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容易依恋学生角色,出现怀旧心理。经过十多年的读书生涯,对学生角色的体验可以说是非常深刻了,学生生活使得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上都养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习惯。因此,在职业生涯开始之初,许多人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学生角色之中,以学生角色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规范来要求自己、对待工作,以学生角色的习惯方式来待人接物、观察和分析事物。
02
对职场人角色的畏惧
面对新环境,一些大学生在刚走进新的工作环境时,不知道工作应该从何入手、如何应对,在工作中缩手缩脚,怕担责任、怕出事故、怕闹笑话、怕造成不良影响。于是工作上就放不开手脚,前怕狼后怕虎,缺乏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
03
主观思想上的浮躁
对人才的理解不够全面和准确,认为自己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拿到学历,学到知识,已经是较高层次的人才了,轻视实践,眼高手低,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不踏实的浮躁作风和不稳定的情绪。一阵子想干这项工作,一阵子又想干那项工作,不能深入了解工作性质及工作技巧。中国经济网的数据显示,近8成职场人有过裸辞的想法,其中超7成职场人真的把裸辞付诸行动,只有30%的人“只是想一想”。很多人就职很长时间后还不能稳定情绪,进入职场人角色,反而认为单位有问题,没有适合自己的职位。事实上,如果不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适应工作,不管什么样的单位都不会适合。
04
客观能力上的不足
大多数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与企业期待的存在明显差距。企业看中的是个人的综合能力,包括适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等。在学校,学习是一个把知识装进脑袋的过程,也不用想着怎么运用,因而专业知识掌握不牢靠,很多概念只是听过但不理解。此外,学习任务主要是靠自己,协作也没那么重要,致使许多人团队协作能力不足。
解决问题的对策
01
调整心态,热爱工作
调整就业心态,做好心理准备是角色转换的基础。过硬的职业技能对职业成功固然重要,但充分的心理准备更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毕业生要有“抗挫折”的心理准备。一般来说,事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心理准备不足,就会产生过激情绪,影响自身工作状态,甚至会连累整个团队的工作进度。因此,要提前调整心态,充分做好心理上的“受挫准备”。在事业顺利的时候不沾沾自喜,在事业失意时不自暴自弃,这是事业成功者的必备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职业兴趣,热爱本职工作是角色转换的前提。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应当尽快地从学生学习生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如果“身在曹营心在汉”,经过几个月还静不下心来,不仅对角色转换不利,而且会影响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工作成绩的取得。
02
虚心学习,勤于思考
虚心学习知识,提高工作能力是角色转换的重要手段。一个人在校期间学习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新的知识技能不断涌现,很多知识和能力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学习、锻炼和提高。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虽然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但面对全新的职业,还需要像小学生那样从头学起,虚心向有经验的领导和同事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最终达到自我完善。
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是角色转换的有力保障。大学毕业生进入职业角色,只有善于观察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此外,只有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去努力解决问题,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职业对象的内部规律,才能培养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03
规划职业,勇于担当
正确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时,要客观衡量自身的能力,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此外,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有了职业规划,就有奋斗目标,对未来就有了希望。同时,为实现这一目标,要不断地努力奋斗,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不断地提升自身技能。
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是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标志。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应当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努力承担岗位责任,主动适应工作环境,促使自己更好、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
04
正视评价,主动沟通
从踏入新的工作单位的大门起,必然会受到新群体对你的评论,这是在新的环境中,以新角色的要求对你做出的新的估价。要想了解自己的表现是否符合角色的要求,要想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较准确的判断,都要借助于这些评价。一个人如果光凭自我感觉来认识自己是不行的。当别人给自己提建议时,要好好分析自己身上是否真的存在他人所说的问题,如果建议合理,要学会采纳。
作为公司的新人,面对陌生的环境与面孔,要主动与同事和上级打招呼,在空闲之余主动协助同事工作,一份善意不仅有助于表现自己的亲和力,更可以创造工作沟通交流的机会,深化对职场的感知。此外,要深思熟虑后再说话,切忌情绪化宣泄,确保言语得体和信息传达准确无误。工作时采用30秒电梯沟通法则,结构化思考,找到核心问题,并准确描述,避免无效沟通。“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有任何问题,都要将直接沟通视作第一选择,而非在背后论人长短。
总之,初涉职场的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知道自已的优点与缺点、所适与所不适,在这样一段特殊的转换时期内保持一颗学习上进的心,完成角色的转变其实并不难。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认真地对待生活,前方总会有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