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 回顾港乐的发展与时代情感

发布时间:2025-05-14 22:56

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上半年,由湖南卫视、TVB联合出品的《声生不息》作为香港回归25周年献礼综艺,收获了极大的关注。这档节目成功的基础也正在于“港乐”,曾创造无数华语经典的港乐,是许多音乐人的启蒙之乐,亦是让大量当下观众十分怀念。

回顾港乐风云人物,70年代的代表为许冠杰、罗文、温拿乐队、徐小凤、仙杜拉等,80年代则是谭咏麟、张国荣争霸时期。期间,还有数不清的优秀歌手天王天后:梅艳芳、林子祥、陈百强、叶倩文、beyond、罗大佑、关正杰、钟镇涛、郑少秋、汪明荃等等;90年代则是四大天王时期,同时,王菲、王杰、任贤齐、周华健、关淑怡、李克勤、陈慧娴、草蜢人才辈出。

港乐虽根植于地域、属于地方文化,但却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期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文章,将从中国香港音乐的定义和发展入手,盘点其在各个年代的特点,并浅析对华语音乐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港乐”的定义

在《声生不息》的节目里,众位歌手是这样评价的,杨千嬅说:“港乐就是很直接代表香港的音乐。”林子祥说:“港乐就是我了,我从起点开始唱,唱到现在。”刘卓辉说:“港乐就是香港的流行音乐。”


中国香港音乐人黄霑(1941~2004)在其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中,将港乐定义为:香港本地人制作和创作;灌录成唱片,作为商品出售;为人提供娱乐;可供伴舞;有歌词可供一般人歌唱。

在黄霑的定义里,其实并没有限定一定是“粤语”演唱的歌曲,更重要的是否为香港人制作、创作。只是对于香港歌手来说,用粤语来歌唱是首选的,本能的语言习惯,所以粤语歌曲在港乐中占比极大。总的来说,港乐即指由在香港发展的音乐人制作、演唱的流行音乐作品,其中以粤语歌为主。

早期发展

在香港,人们十分喜爱粤曲、粤剧。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粤曲、粤剧发展十分兴旺,是当时香港平民生活的一部分。

在1950年代以前,来自上海海派的国语时代曲出现于香港,代表的歌星有龚秋霞、周璇、姚莉、李香兰、白光、吴莺音、张露等。

同时,当时在高级夜总会表演的歌星以献唱欧西流行曲为主,配以乐师(主要为菲律宾籍)现场伴奏。当时受欢迎的夜总会大乐队的乐师有吹奏爵士风的Kenny Lee、打鼓的洛平、吉他的孙立功、Tony Carprio等。英文歌曲流行的原因是这类高级娱乐场所的客源主要为上流社会的洋人等。

尽管当时香港乐坛是欧西及国语歌曲流行的年代。不过,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平民阶层,粤曲才是真正流行的音乐。从粤剧滋生出纯演唱的粤曲歌坛,将全出粤剧化整为零,在民间流传,一般歌坛附设在茶楼之内,供人品茶听曲,消费尚算普及,平民可以负担,在五十年代初期,十分兴旺。

1960年代后期,来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郑锦昌和丽莎打开香港市场,当时的郑锦昌有“粤曲王子”之称,而丽莎则被称为“粤曲王后”。他们的经典名曲包括《新禅院钟声》、《唐山大兄》、《相思泪》等,可是仍未令粤语流行音乐走出平民阶层音乐的形象。电影演员如陈宝珠、胡枫、吕奇、萧芳芳等也有不少歌曲作品,多为电影插曲。


70年代及80年代黄金时期

到1970年代中期,许冠杰、黎彼得、顾嘉煇、黄霑、卢国沾、黎小田等填词人和作曲人把粤语流行音乐普及化,开拓新的题材,使社会大众从此不再歧视粤语歌,例如许冠杰创作的粤语流行曲,歌词不但生鬼活泼,而且贴近当时香港普罗市民的生活,因此大受欢迎。

从1970年代中后期至1980年代初,个人风格强烈且能独当一面的粤语歌手辈出,配合幕后音乐人才涌现,成就了经典巨星的时代,歌唱派如关正杰、徐小凤、甄妮、罗文,唱作型如许冠杰、林子祥、Beyond,以至中期冒起的偶像派谭咏麟、陈百强、梅艳芳和张国荣,都同时大放异彩,至今仍拥有跨时代的影响力。八十年代的歌手无论在音乐造诣、现场功力及曲风多元等方面均有相当不俗的水平,为乐坛后起者树立了典范,而当时的唱片的发行量及销售量,亦印证了这段时期的香港粤语流行乐坛已发展成熟。


同时期,卡拉OK从日本传入香港,与追星行列共同掀起了音乐繁荣大浪潮,大众们花钱听偶像音乐会,也自掏腰包去卡拉OK做自己也能当歌星的美梦。明星收入暴增,音乐创作人的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唱片销量火热,金唱片,白金唱片,销量破尽记录,从而也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更大,涌出大量新鲜血液,如林夕、黄伟文、陈少琪、刘卓辉、周耀辉等人各有千秋。

1984年,张明敏携《我的中国心》登陆内陆春晚,传遍大江南北。至此,香港流行音乐开始传入内地,谭咏麟、张国荣、徐小凤等纷纷北上。同时,中国台湾歌曲也经香港传至内地,包括罗大佑、李宗盛、齐秦、蔡琴等等。至此,开始了港台与内地流行音乐的相交与融合。

90年代及千禧年

踏入1990年代,男歌手比较受欢迎。当时,张学友、黎明、刘德华、郭富城并称为“四大天王”。张学友的唱片销量在当时达到了国际水准,更参与了许多国际音乐奖项的颁奖典礼,成为香港流行音乐史“对外”的代表者。同时女歌星如叶蒨文、林忆莲、王菲、彭羚、郑秀文、陈慧琳在乐坛亦占有重要地位,差不多与四大天王平分秋色。

千禧年代,李克勤、陈奕迅、许志安、古巨基、杨千嬅、容祖儿等天王天后成为香港乐坛主力。


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港乐开始进入衰败时期,据资料显示,从95年到98年,三年时间,香港唱片零售值减少一半。


千禧年后,由于内地和中国台湾音乐的崛起,港乐地域性较强的短板被放大,更多听众更乐于接受由普通话进行演唱的歌曲,只有张敬轩、卫兰、谢安琪等少数艺人在华语乐坛被熟知。整体来看,黄霑也在论文中用12个四字词语罗列总结港乐衰败的原因:行业短视,翻版猖狂;科技发达,水平低降;社会老化,歌迷年轻;别人文化,港曲无光;注重包装,不务正业;产品单一,乏善足陈。

如今到了2022年,江海迦、林家谦等歌手,和男子组合MIRROR成为香港乐坛的主力。

港乐的时代价值

虽然流行音乐皆为“时代曲”——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声音,时代变化,人们需要的声音自然也会变化,但总有一些作品会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因其闪闪发光的品质而沉淀为人们心中的经典。经典不会过时,可以长期地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人们会永远需要它。

港乐诞生了数不清的经典,这些经典乐曲,主题丰富,有关于侠肝义胆,家国情怀,茫茫人生,也有关于爱恨情仇,市民生活,它们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影响着两岸三地许多人的精神世界,更是连接内地和香港的纽带之一。音乐是抽象的,是无边界的,能够轻松地跨越制度、空间、时间的差异和距离,将人们的心联结在一起。港乐若“声生不息”,不断出现佳作,也是所有文艺工作者和普罗大众的心之所向。

参考资料:

① 文化产业评论. 总有人爱“港乐”,没有人忘记“港乐”

转载须知

本文系华谊兄弟研究院出品。转载须在文首署名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公众号:HBresearch)。如有侵权,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采取相应行动的权利。

网址:重温经典 回顾港乐的发展与时代情感 http://c.mxgxt.com/news/view/1195129

相关内容

回顾言承旭的《康熙来了》初体验:十年前的经典时刻重温
港乐巨星们的银幕经典角色回顾
香港流行乐坛20年经典回顾
谭咏麟音乐生涯与十大经典歌曲回顾
万水千山纵横原唱关正杰,回顾经典歌曲的发展历程
暗里着迷刘德华歌曲,回顾经典历程,带你重温经典歌曲
重温经典时刻,陈佩斯与朱时茂同台献艺,现场重现经典台词,倍感亲切!
从流行音乐经典到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
用大量动图带你回顾惊艳时代的12位港星的经典最美瞬间
回顾经典:香港武打老电影的辉煌岁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