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浅谈华语音乐衰退的原因【华语乐坛吧】
1互联网的冲击
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曲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另一个是电影电视剧)。先是磁带后是光盘很畅销,互联网普及后,这些音像制品逐渐退出市场,音像公司录音机厂cd、vcd、dvd厂家也都倒闭了,俗话说“黄了”。因为有了互联网,人们很少去买实体音像制品了,网上的音乐一搜一大堆,几乎要什么有什么。网络的发达让文化与知识变得廉价,不止音乐如此,影视、文学等艺术也都倒退了,以前说某某人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现在谁还看书,百度一下了活,猜谜语这个传统娱乐也消失了,猜什么猜,上网一查就查出来了,其它的也是,一查就ok。
网络的发达也让人们可以选择更多的娱乐节目,打打游戏啦,聊聊天啦,看看抖音啦,看看直播啦,听歌已经不是举足轻重的事了。
2流行歌曲在八十年代是新东西新潮流,九十年代也很受欢迎,电视上经常播放mtv,时间长了人们对音乐这东西也有点厌倦了,听的多了审美也有一定的提升。就像春晚一样,八十年代的春晚是必看节目,现在的春晚再怎么拍也不能令人满意,可看可不看,没什么留恋的。
3价值观的改变
八十年代的人喜欢艺术,心里有“远方与诗”,看看文学名著,听听音乐名曲,现在的世道大变,一切向钱看,艺术靠边站,人情味都没有了。
嗯,中国其实没有像
美国的pub/电台,
欧洲的摇滚,
东亚OST/动漫配乐/部活
音乐消费的文化基础
九十年代打开国门迅速的火了一波之后,没来得及形成产业就被互联网冲了
很重要的问题在于,旧的模式,市场上一段时间后,老歌就会逐步消失,而新歌的时长就空出来,市场上会不断有新歌提供消费。而在互联网时代,也由于音著协这样的制度,导致娱乐综艺等用老歌的成本远小于推新歌,结果就导致了老歌不断翻唱,新歌难以推广的问题,久而久之,流行乐的音乐性就被明星效应取代了。

八九十年代港台音乐异常发达,第一,因为港台经济发达,是当时闻名的亚洲四小龙,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后盾。第二,港台有一定的艺术自由度,自由度高可以让音乐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八十年代初期邓丽君的歌在内地被称为靡靡之音,连李谷一的《乡恋》也是jin歌,就是现在,很多港台歌曲在内地也是呈现消失状态的。显而易见,艺术上的自由度是有差别的。第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文化底蕴、艺术氛围,港台地区艺术氛围浓厚,对音乐比较重视,从七十年代开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音乐人和歌手,作出了数量惊人的经典歌曲,为华语乐坛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第四,时势造英雄,在那些音乐繁华的年代,自然会造就一批音乐才人,推动音乐的发展,这是自然趋势。
不可否认,内地流行音乐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优秀的作品也是有不少的。
现在少有好歌不是人不行了,是市场不行了,音乐已经不是涩会主流,那些老一辈音乐人基本上都退出音乐行业,新一辈也很少用心做音乐的,音乐繁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音乐的发展前途还很渺茫。
唱片时期才是流行音乐的黄金年代,但是的歌手放到现在依然是中流砥柱
现在的梅罗,比以前的足球明星,更红
网游的兴起,没影响一点点
抖音短剧更该影响的也是电影电视而不是音乐
甚至,在这个年代,越剧都靠着流量明星红起来了
更多的娱乐文化,为什么只对歌手冲击?
网址:【图片】浅谈华语音乐衰退的原因【华语乐坛吧】 http://c.mxgxt.com/news/view/1221811
相关内容
浅谈刘德华对当代华语乐坛的贡献是衰落?是涅槃?华语乐坛的辉煌与重生
这些音乐人命运齿轮的转动时刻,背后是华语乐坛的兴衰变革
华语乐坛很深的音乐人
2004华语乐坛年度十大唱片
罗大佑:华语乐坛的“音乐教父”
创作型歌手,华语流行乐坛的中流砥柱,一直在拯救华语乐坛
华语乐坛最经典的十首歌 在华语...@音符迷离的动态
乐华群星闪耀《云图》MV 开辟华语乐坛新局面
华语乐坛衰落责任不该落在周杰伦?霉霉门票事件揭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