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访问林夕与梁文道——张国荣之后再无巨星?

发布时间:2025-05-18 19:18

​​南方都市报李怀宇(以下简称「南都」):就你们个人和张国荣的交往,印象最深的有哪些事情?

林夕(以下简称「林」):印象中的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觉得他是艺人的典范,唱歌要唱好,主要并不在乎你的音准不准,不在乎你拍子的节奏感。因为那些都是很基本的东西。我有一首歌是写给他的,是一首国语歌,我听到有一个字他的发音错了,就告诉他。后来出来的版本是唱得正确的,我不知道他用了什么办法,因为那个时候是已经录好了的。这件事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他很多东西,比如每一首歌,他都有一个概念,包括声音以外的。因为他的歌,他的MV,他都已经想好了究竟用什么方法,才可以拍出那首歌的味道,张国荣特别的地方就是他的声音可以达到阴阳同体,看得出在传统上无论男女的演绎方法,他都有,而且他的歌声本身就是一种演绎。

梁文道(以下简称「梁」):我不认识张国荣。好几次有机会由朋友介绍,但都错过了,所以我只能说是他的听众。我很小的时候,是在台湾听他的歌,当然那时他还没有出国语唱片,等到我到香港,那个时候的印象是张国荣的歌声,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声音,是我们的背景音乐。

南都:你是指张国荣和谭咏麟吗?

梁:要看你喜欢谁,像我是喜欢他的人。他的音乐是我们的背景音乐,什么是背景音乐?就是你回忆起某个时代(20世纪90年代),就有他的声音。那时候放学很无聊,在公园里谈恋爱、失恋到启德机场送机,都有他的声音在。画面有他的声音,就好像一种电影配乐,他是我们整个年代的配乐。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的那种雄霸一时的感觉少了,反而让人觉得他好像不再是一种背景音乐。他的声音、他的音乐好像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不是那种天天从早到晚收音机里一直播的声音,而是你觉得要买着回来放、坐着一直听的,好像有一点到了神圣地方的那种感受。

林:张国荣的那种感觉,我觉得是从他加盟滚石开始的。

南都:你是什么时候和张国荣来往的呢?

林:是从1988年起、经朋友介绍认识的。

南都:那次之后,我看大部分歌词都是你替张国荣填的?

林:我刚提到梁文道时也提到,张国荣之前是背景音乐,那时候我觉得是比较倾向于偶像派的。他真正让人觉得进入殿堂是宣布退休以后,然后再复出。他好像觉得可以豁出去,没有什么包袱。他复出的第一张专辑,也坚持不用他的样子做封面。

南都:坐下来慢慢听?

梁: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就是他不再是一个偶像派的时候,传媒对他的兴趣变得很怪,比如会讨论他的同性恋身份啊、哪一场演唱会会穿什么服装等。

林:哎呀!那场演唱会(指2000年的《热.情》演唱会)气死张国荣了,他好不容易请到一位时装大师帮他设计服装。看过的人都会有很深的印象。但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传媒–这个也是香港平面传媒的一种恶习–专门往那些不好的地方挖,结果那场演唱会人们只是注意到张国荣的奇装异服,而没去看的人就不知道他唱得很好。有一次他过生日大家请他吃饭,那时候演唱会刚结束,他喝了一点酒就开骂了。

梁:所以我就觉得香港传媒的那种愚蠢、肤浅反而见证了他的不一样。他没有去和后来的年轻偶像派跑去附和什么东西,他就做自己想做的。

南都:看到当时传媒对张国荣的报导,作为一个读者你是怎么看的呢?

梁:很怪!因为我喜欢一个艺人,喜欢看他的电影、听他的音乐的话,那我自然会去看关于他的消息。我喜欢某位巨星,我就会去看他的演唱会,会去看关于他的唱片的评论或者传记什么的。但是我发现,我喜欢张国荣的东西,当我想去看、去找张国荣的东西的时候,却找不到真正和他有关的消息。

林:我一直觉得香港的乐评缺乏它应有的深度,没有让人过瘾的一面,因为都是比较八卦的东西。电影方面有一些真正的评论,上网可以找到多一点关于张国荣的东西。

南都:你和张国荣以什么方式合作?

林:很自由。可能因为我比较了解他,所以写歌之前都没有太多的沟通,我就自己写,写完后刚好他也很喜欢。我觉得这就是缘分,也不是说开会研究这首歌要打开什么市场之类的,都没有!我们合作得很好。

南都:有人说「林夕写的是张国荣的心声」,你怎么看呢?

林:与我合作得比较有默契的一些艺人,比如王菲、张国荣,就是写彼此喜欢的东西,特别是张国荣,当我写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也是会喜欢的。

南都:正所谓志趣相投,心灵相通。

林:惟一例外的只有一首歌,他说那是我的歌,不是表达他自己心声的歌,所以要求我用一部电影里的一句对白来打磨。所有的歌词,其实都是我自己很自由地写的,因为没有限制,我才发挥得好。

南都:梁文道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林夕和张国荣俩会配合得这么默契?

梁:张国荣后来的歌很有个性–香港的大部分歌手都不是这个样子。

很多歌手唱歌,比如一张唱片十首歌,你会觉得十首歌本来是要给十个不一样的人,但是张国荣唱出来,你会觉得这十首歌全部都是他该唱的,特别是歌词。比如说一个人唱歌,他唱的明明是别人写给他的歌,但是经过他的嘴巴说出来,就像现在我和你说话,你不会觉得我这句话是别人写出来的。但是大部分歌手唱歌,我听的时候会觉得他唱的是别人写给他的东西,他说的唱的原来是别人帮他想好的,他就是代言人。但是张国荣唱的歌,你会觉得那真的是他在唱给你听,是他在唱,是他的话。

南都:生活中的张国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林:不拘小节。他对很多东西都很讲究,比如家具,他对室内设计很重视。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他很喜欢送东西给别人,我收过他很多礼物。如果他认定你是朋友的话,就会很相信你,什么东西都和你说,可是做他的朋友也不容易。

南都:做他的朋友不容易?

林:因为你要给他看到你好!

南都:张国荣的电影看得多吗?

梁:那个时候,可以说我们当听众的都在听他的歌,然后再看他的演出,因为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拍过太多好的电影!

林:也拍过很多烂的!

梁:对,但很烂的我都忘记了。他在我们心目中与其他娱乐圈的人不一样,他已经在另一个地方做自己的事。大家都觉得他好像一个孤独的人,自己一个人在山上舞剑,也没有什么人跟他对剑,就是那种感觉。

林:他在和谭咏麟平分秋色的时候,就有了这种感觉,觉得反而–因为是香港有一个不太健康的传媒环境–造成了他一个人的传奇!

南都:去年4月1日听到张国荣去世的消息,你的反应是什么?

林:很惊讶!不能接受,然后慢慢接受了,接受他的生命已经留在他的歌里了。

南都:有评论说去年张国荣、梅艳芳的去世是香港一个巨星时代的结束,你怎么看这个说法的?

林:我觉得也包括林振强。他们三人都属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背景音乐,那种背景音乐要停止了,永远不再回来了。我惟一觉得的是,坦白说,进入21世纪以后,他们三人都不算活跃,林振强很少写歌词,张国荣发片量很少,梅艳芳也一样。他们让我们会回想到一些好的价值,失去的时候你特别珍惜。像张国荣去世后,我们可能会发现现在新一代的不同之处。现在的艺人有谁是唱得好演得好、可以快歌慢歌拿捏得很好?有没有哪个实力派和偶像派既有他的实力,也有他的偶像魅力?很难的!梅艳芳也一样,她让我们发现,现在最红的女歌手,有谁能把歌唱得好、在舞台上面又是一个明星呢?这三个人去世后会让人想到,原来我们是在不自觉地、慢慢地失去一些东西:这三个人的去世,也是对乐坛的反省!

梁:我也是这样认为。人们觉得中国传统的艺人,比如唱戏就会说唱做俱佳,声色艺俱全,舞台表演、戏剧、音乐、唱歌是统一起来的,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我们说梅艳芳好,不会说她戏演得好,也不会说她唱得好,而是说她全部都好。

南都: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有传统风范的艺人。

梁:对!她是一个传统艺人,但是现在大家习惯好莱坞的模式,就不是这个样子,一个人唱歌就是唱歌,演戏就是演戏。一个人唱歌红了,我们就很少去问他:你什么时候会去演电视剧?

林:大家很难接受他在另外一方面的成就!

梁:对!很难!但在香港的话,习惯了。比如一个人红了,他本来演电视剧的,别人就会问他什么时候出唱片;出唱片的人,别人就会问他什么时候演电影。

林:要是一个人好好地唱歌,一定有人会这样问他,问到他怕见到你为止!

梁:对,一定是这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香港的环境是会逼一些人出来的。一个人要做到变成像张国荣这样的人,加上自己的天分,真的居然就样样都好,那是很难做到的。还有,在这种环境下,我真的觉得以后就不会再有(张国荣)了,为什么?因为我觉得若从很市场化的角度来看,如果将来整个大的中国市场形成之后,我猜可能会越来越专业化的,比如说有的人就只是唱歌,就算演戏也是偶尔为之,他就不会怎么去强调演戏;而演戏的人就会演戏,不会想到去唱歌,可能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如果将来真是这样的话,那张国荣和梅艳芳就是最后一代这样的人,而且张国荣和梅艳芳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标志,那个年代的香港人很相信所有一切都靠自己自立自强,慢慢地你终于爬到顶峰,变成天王巨星。就像香港曾经辉煌过的一个年代一样,他们两人红的年代正好也是香港辉煌的年代。他们走红的过程,也就是整个香港社会起飞的过程。后来再看过去,张国荣去世的时候正好是SARS的最高峰,那个时候他死,感觉太难受了,真的觉得那是

林:上天的一个愚弄!

梁:对,那天还是愚人节,大家都还不相信,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都觉得不会吧,开玩笑!后来看电视才相信,都傻了!就觉得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香港的辉煌年代,一起跟着他走了!

林:那是曾经的最好的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唱片卖得太好了!

南都:张国荣去世后,乐坛有没有什么新气象?

林: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分开来讲。刚才提到,其实张国荣生前并不是真的很活跃。我觉得他反而是让我们回顾从前,原来是那么美好,主要就是这一点。如果说他的例子是启发了唱片公司在与明星签约、录用新人的时候,研究一下这人是不是歌唱得好,要不要引导他去拍电影,然后拍一大堆广告,那我觉得还是要看新人是否有实力。

梁:我觉得张国荣和梅艳芳的年代是一个还没有那么多公式的年代。对于唱片公司和娱乐圈来说,一个人要怎么样才能红,娱乐公司、唱片公司怎样才能在他身上赚到钱,还没有那么多的公式。但是后来,像现在的香港这些人,有影响力的唱片公司都在找一个新人,然后包装他,利用他去赚钱,整个操作过程都是公式化的,而那个时候的张国荣和梅艳芳,虽然他们也有很多机会让别人来栽培,但你觉得他们是属于自己的。

林:我觉得造成现在这种情况是没办法的,因为市场不好,现在如果用一个新人,他只会唱歌的话,是不可能生存的,必须要与经纪人签合约,这样才可以拍电影、广告,否则真的是白签了,白做了。

梁:现在唱片的年代也快结束了,因为大家都上网下载音乐。现在我们的消费音乐是按一首歌、一首歌来算的,但是以前唱片是一张一张卖的,专辑的概念没有了,那对唱片工业的影响可是太大了。

南都:张国荣辉煌时期唱片卖得非常好,现在还有没有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林:难啊!以后每个时代都是休想了。

南都:那演唱会呢?

林:一开就三十场,都没了!现在最红的(歌星)就十几场。

南都:那么现在表达音乐的形式是怎么样的呢?以前是演唱会啊,出专辑啊……

林: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多了广告,从前没那么多广告歌,现在多了很多歌,莫名其妙地都是某一种产品的广告歌,写的时候都不知道是广告歌,和哪个广告搭配,比以前多了一种模式。

南都:你自己写过这种类型的歌吗?

林:很多啊。有一些唱片公司,差不多所有的主打歌都是广告,由一个产品来主打整首歌。这种现象我觉得可以说是从黎明第一个开始的,黎明当时每一张专辑的主打歌都是一种广告,而且一分多钟、两分钟、三分钟的版本都有,也都一个个版本试过。这样做威力很大,他被证明成功之后,如果没有广告主打,几乎每个歌星的主打歌都很难红。

梁:我是比较老派的人,在这一问题上,我依然觉得听音乐是要配合以前听黑胶唱片的年代,但现在你从早到晚看电视的时候,那些广告歌一直出、一直出,你到哪里都听得到那首歌,感觉很不一样。

林:我认为现在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不一样的地方是红的歌不够红,因为发片越来越多,市场萎缩,要生存下去只能继续多出歌曲,不断地走这条路线,所以一首歌的寿命比较短,从头到尾听到的机会反而不是很多。

昨日,本报刊出「香港.后巨星时间」系列报导的第二篇《张国荣后的香港乐坛》的上半部分,请到香港著名填词人林夕和著名文化人梁文道,由他们道出一代人对张国荣的追思,更重新审视张国荣和梅艳芳两位巨星逝去后香港娱乐界的新人新气象。报导推出后,读者反应热烈,今日刊完访谈全文。

林夕号称「香港填词第一人」,在香港乐坛的新人中,他看好陈奕迅、杨千病、梁汉文……他和梁文道都认为像张国荣那样的巨星,永远不会再有了。但如果只是巨星,而不是像张国荣那样的巨星,一定还会出现的!

「现在呢,21世纪了,流行乐的听众越来越集中在年轻一代,所以很难再有这种红得铺天盖地的巨星。」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你们认为今后还有机会再出现像张国荣这样的巨星吗?

林夕(以下简称「林」):我记得在张国荣的葬礼上,张学友说过,看来(再出现像张国荣这样的巨星)机会不大。我本人则希望保持一种审慎乐观的态度,相信总会有好的新人出来。

「我觉得还会有巨星,但不是像张国荣的那种巨星。就算红,也不会像张国荣当年那样红得铺天盖地。」

南都:梁文道,你怎么看当今香港娱乐圈的众多新人呢?

梁文道(以下简称「梁」):我觉得还会有巨星,但不是像张国荣的那种巨星。比如说像我刚才提到的某些人,他们可能只擅长唱歌而不会演戏,或者只会演戏不懂唱歌,会分工比较仔细,就算红,也不会像张国荣当年那样红得铺天盖地。

林:现在的明星要红成以前的巨星那样是很难的。以前,流行音乐的听众层面是比较广的,不是说只有买唱片的人才听音乐。讲远一点,在20世纪70年代,粤语电视剧主题曲最厉害的时候,从儿童、家庭主妇到高级知识分子,10岁到50岁的人都会接触到这些歌曲,都能哼上几句,可是慢慢到20世纪80年代就不一样了,听众层面变窄了,很多50岁的人不再听流行乐。现在呢,21世纪了,流行乐的听众越来越集中在年轻一代,所以很难再有这种红得铺天盖地的巨星。不光是流行乐,电视的情形也是一样。从前,从10岁到50岁的香港观众都看无线电视台,而现在,十几岁的少年都不看电视了,因为他们认为看电视是一种老土的行为。其实大众传播的事业都面临这种境况,以前是广播,现在是窄播,市场变得越来越狭窄,所以很难再有像张国荣这样的巨星。

梁:因为在香港,买唱片的人越来越年轻,上了年纪的人都不再买(流行乐)唱片了。

林:也有例外的:有些上了年纪的人会买一些老歌唱片来听,因为他们不会用计算机、不懂下载音乐。

「走不同路线的歌星多了,市场就会逐渐分化,所以很难出现像张国荣那样风靡一时的巨星。」

梁:由于目前的唱片市场层面很窄,都集中在年轻听众身上,为了扩大市场,现在很多唱片公司都开始出这种老唱片的集锦,把过去的老歌进行重新编排(林插话:都已经在做了),结果很赚钱。而现在的音乐风格也比以往多,走不同路线的歌星多了,市场就会逐渐分化,喜欢某种类型歌的人,他就会锁定这种类型,不会跑去听别的类型,所以很难出现像张国荣那样风靡一时的巨星。

南都:张国荣生前有没有跟你聊过,他在演戏、开演唱会和出专辑时内心的感受?

林:没聊过,但是每一次(他主演的)电影上映,他就会问我:「好看吗?好不好看?我觉得很好看!」他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

「那是一个天才的时代,是一个不但要有才华,还要有后天的努力和苦练才能够崭露头角的时代。」

南都:如果以一个普通观众/听众的眼光来看张国荣那个时代,会不会特别怀念那个能够产生如此巨星的时代?

梁:很难讲,因为那是一个天才的时代,是一个不但要有才华,还要有后天的努力和苦练才能够崭露头角的时代。能够出现这样的人,能够继承这种中国的艺人传统,那当然很厉害,但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去看,那未必是最好的行业发展模式。

南都:现在有没有找到更好的新模式?

梁:没有,我想大家还在找。

南都:你心目中的理想模式是怎么样的?

梁:我心目中没什么理想模式,但能够想出一些赚钱的模式。因为在当今世界上,市场日趋一致化,娱乐产品的制作方式和工业流程越来越接近,越来越向好莱坞的模式靠拢。比方说韩国的艺人,很少有影视歌三栖的红星,而唱某一种歌的人也不会轻易改变他的歌路。我觉得将来整个中国市场都有可能走这样的路线。其实香港现在演戏最好的几个人都不唱歌了,比如说像吴镇宇、刘青云。有的人虽然也唱歌却属于玩票性质,不会把这个当职业,像黄秋生。如果本身的才华不够,却既要唱歌,又要演戏,就会比较勉强。举个例子,像杨千病,我觉得她很可爱,但艺术才华并不拔尖,要兼顾演戏和唱歌就很勉强了。她可能这一段时间会很受欢迎、很红,但这不是让她最终成为艺术家的道路。

林:与张国荣不一样的是千病拍的都是喜剧,喜剧要接近艺术的殿堂是比较难的。没有多少个周星驰,所以不用从艺术家的方向来看。

南都:你个人是比较偏爱杨千病的,所以……

林:(笑)是啊,是啊!所以写得特别用心嘛!

「刚才你问到有没有希望再出一个张国荣时,我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因为我觉得历史是会延续的……至于张国荣的接班人真的很难想到,但我相信一定会有的,看时间了。」

南都:现在那些新人,你比较喜欢和谁合作呢?

林:杨千病、陈奕迅、梁汉文……太多了。我是贪新怀旧,一方面怀念从前的明星,另一方面也很喜欢很多新人。

南都:你认为香港乐坛中唱得比较好的新人有哪些?

林:最好的当然是陈奕迅,无可质疑。因此刚才你问到有没有希望再出一个张国荣时,我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因为我觉得历史是会延续的,比如说李克勤被称为谭咏麟的接班人,而陈奕迅显然是延续张学友的歌路。至于张国荣的接班人真的很难以想到,但我相信一定会有的,看时间了。

南都:那梁文道看好哪个呢?

梁:也是陈奕迅,此外还有梁汉文,他的歌也很好。他的上一张唱片真的很好。

林:我刚刚想到,其实我们所说的接班人不一定在气质上接近,可是巨星总是有的,比如说梅艳芳之后有王菲啊,王菲就跟梅艳芳的方式不一样,她不大拍戏,没梅艳芳那么全面,可是她自己的另一种气质,让人家觉得她就是巨星。

南都:江山代有才人出。

林:对,王菲红了之后就会有很多王菲的模仿者啊,会有新的巨星的,放心,我们会努力的!

南都:这两年,有一些已沉寂一段时间的歌星重新出来开演唱会,像罗大佑,还有「新瓶装旧酒」的「左麟右李」——谭咏麟和李克勤,甚至现在又风传许冠杰要复出,你们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为何这几个跟张国荣几乎同一时代的人又重新出来了?

林:很简单,因为市场有需求。

梁:买老歌唱片的人就是那个年纪的,他们最有消费能力又肯买唱片,所以这批老歌星就重新活跃起来。

林:我和梁文道的意见不同,我认为那些人有一点很奇怪,他们不舍得买唱片,却舍得买演唱会门票。

「看过(罗大佑刚开的演唱会),很好看,感触万千……听到他那些国语歌,包括自己在音乐工场初期写的歌,我差点哭了。」

南都:为什么?

林:这个很难了解,消费心理不一样。不同的娱乐。

南都:罗大佑刚开的演唱会你看了没有?

林:看过,很好看,感触万千。我给他打工,和他在音乐工厂曾共事三年,因此感触特别深。听到他那些国语歌,包括自己在音乐工场初期写的歌,我差点哭了。

南都:上次我跟查小欣聊过,她说二十年内不可能再出现巨星,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看的?

梁:如果说再有像梅艳芳、张国荣这样的巨星,那就是永远都不会有了,因为他们就是他们嘛!

林:如果有的话他们也没有多大价值了!

梁:对啊,所以他们是永远不再有的。但是如果只是巨星,而不是说像他们那样的巨星的话,二十年也太长了吧,这谁敢讲啊!这个圈子的变化那么快。

林:有一天市场有需要的话,一定会有这样的人出现,时势造英雄!

「对我来说,张国荣的离去意味着我写某种东西的机会永远都没有了……我很担心如果有一天王菲也退休的话,我将会有某一部分的东西不能发挥出来。」

南都:如果让你用一段话来总结张国荣,你会用什么样的话?

林:对我来说,张国荣的离去意味着我写某种东西的机会永远都没有了,我很难说明是哪一种东西,当时写作的时候就像在一个没有边际、没有岸的海里游泳一样,这种体验在他逝去后就没有了。虽然很多人也给了我这种自由度,比如说我给陈奕迅写词,也是写得很放,可是跟张国荣是不一样的。因为有时候我们创作歌词也是看艺人来创作,某些艺人会给我一种生命力,有这种生命力在,我就可以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这个人不在,那一部分的生命就永远失去了。还有补充的一点,我很担心如果有一天王菲也退休的话,我将会有某一部分的东西不能发挥出来,最好她不要那么快退休。

南都:我看过一个报导说,其实你跟王菲的私人接触也不是很多,但是你写她就很贴切。

林:对啊。其实不光是王菲,其他的人也有类似的情况,所以八卦是很重要的,一定要看娱乐版。真的,王菲那个时候离婚闹得很大,让我写词时产生了很大的感触。

南都: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雌雄同体是林夕》。

林:我一向赞成一个好的创作人就是雌雄同体。

「梅艳芳是雌雄同体,张国荣也是,这两个人都是很特别的。20世纪80年代谭咏麟、张学友也很红,但他们都是很正的。张国荣和梅艳芳两个人有一点邪气,艺人有邪气才好。」

南都:我们看到王菲和张国荣,一男一女,都是你写得比较好的。

林:王菲和张国荣是写得最好的。梅艳芳我也写过,但很少。王菲是雌的,梅艳芳是雌雄同体,张国荣也是,这两个人都是很特别的。20世纪80年代谭咏麟、张学友也很红,但他们都是很正的。张国荣和梅艳芳两个人有一点邪气,艺人有邪气才好。

南都:而且他们两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又唱歌又演戏。

林:现在很多人都有啊,可是在演技方面没有有达到那种程度的,他们两个都拿过影帝影后奖啊,现在哪有取得这种成就的歌星。

梁:有,张学友演戏不错,但是他演配角比较多一点。

林:演主角的人有的是,但是不一样的,他们没有(张国荣和梅艳芳)那种魅力。

梁:但是我觉得张学友演得很好。

林:张学友也不是年轻一辈中演技最好的,在年轻一辈中唱和演都很有成就的应该是郑秀文。

梁:从听众或观众的角度去看,张国荣的离开意味着某种我们曾经有过的体验从此不会再有了。比如说他表演的方法、唱歌的方式、跳舞的模样,以后再也没有了。

「我觉得没有(同样的体验)才好,每一个时代要有不一样的东西才精彩,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时代继续重复上一个时代。」

林:我觉得没有才好,每一个时代要有不一样的东西才精彩,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时代继续重复上一个时代。

梁:对,人们喜欢说谁是谁的接班人,这种说法就不公平。

南都:那么,香港乐坛今后将有什么变化?比方说林夕,你填词会不会有改变?

林:当然会变啊,而且每当进入人生的新阶段后就会刻意去改变词风,一来是因为自己思想会改变,看事情的看法会改变,二是为不同的歌手写的词风格也就不同。我写词的时间比较长,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不同时代冒出来的歌手有不同的气质,也会自然的改变。
南都:最近有娱乐报导说你健康状况不太好?
林:我得了焦虑症,就是常常焦虑,没什么大不了的。人容易焦虑,要吃很多安眠药才能睡觉。讲起来很轻松,讲下去就很伤感啊,这个没什么,还好吧。
话已至此,大家都觉得再谈下去有些煞风景了。此时的林夕像一个阳光男孩,笑得很甜,时不时主动给我们倒茶水、递烟灰缸,全然看不出一丝焦虑症的症状。这场对谈只能在彼此心灵愉悦的时候戛然而止。​​​​

网址:南都访问林夕与梁文道——张国荣之后再无巨星? http://c.mxgxt.com/news/view/1267255

相关内容

港圈之神白龙王:梁朝伟干爹的神秘面纱与对张国荣的无解之谜
“港圈之神”白龙王:神秘预言家、梁朝伟干爹,与张国荣不解之缘的背后真相
#张国荣# 问:为什...
张国荣身边最亲密的8个男人都是谁?
林夕和黄伟文,林夕和黄伟文的关系
曲终人散后,再看张国荣与王家卫之间几十年的是是非非
港乐十大金牌作词,黄伟文无缘榜单,林夕未入三甲
梁朝伟与洪金宝荣膺荣誉博士,演艺巨星的文化成就引领荣誉之路
林夕:夹在《北京欢迎你》与《皇后大道东》之间
香港巨星张国荣逝世20周年,梁朝伟等半数香港明星将出席纪念活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