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兴起,如何引导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10 16:11

孙佳山 陈思全 江 瀚 崔传刚

编者的话:“粉丝经济”通常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关注者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基于“粉丝的力量”,“粉丝经济”的影响力愈发强大。从个体及品牌的声誉,到上市公司的市值波动……“粉丝经济”所爆发出的能量不断超出人们的预期。应该如何看待“粉丝的力量”?“粉丝经济”背后的收益与风险该如何平衡?

监管应覆盖全产业链

孙佳山 陈思全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全民上网”催生出来自各个领域、风格各异的“平民偶像”。与此同时,粉丝群体的范畴也从曾经的以青少年群体为主,扩大至不同年龄段和社会圈层的受众。在数字经济进一步下沉的趋势下,几乎每一个互联网受众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被纳入到“粉丝经济”中,并通过直播间消费、打赏、控评等方式为自己的“偶像”埋单,“粉丝经济”的外延也随之不断扩大。泛化的“粉丝经济”与网络平台、新媒体互利共生,在动辄制造数以千万计的资金流的同时,也由于粉丝规模形成的凝聚性、聚集性,出现了“泛饭圈化”特征,对相关治理提出新的挑战。

首先,舆情发展及互联网信息巨量传播的不可控性,导致塑造集体情绪与行为的“饭圈效应”极易出现。粉丝通过文字、图像、短视频等不同形式拥护偶像,或对自己偶像的“对立方”实施“围剿”,其声量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的传播都可能获得几何式增加,其带动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也可能被快速放大,甚至造成“失控”局面。

其次,与传统明星曾经通过影视等作品塑造“角色”不同,大量粉丝对自己偶像在网络虚拟社区与粉丝日常互动时所呈现的“人设”深信不疑。随着“人设”成为流量明星最主要的文化产品,与之绑定经济利益则有可能成为推手,裹挟着明星维持“人设”。表面上看,流量明星获得了远远超过传统明星的各类收益。深层次看,流量明星本人与相关人设之间的深度绑定,也极易成为被部分粉丝以极端情绪支配和绑架的“标尺”,造成高人气却易崩塌的脆弱性。

此外,随着内容创作者、生产者影响力的日渐增强,广大粉丝为平台提供海量的流量,使平台与主流内容创作、生产者之间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利益绑定。一些平台宣称自身作为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提供网络服务,不承担任何经营、监管等市场主体责任,将各类风险完全推给参与“应援”的广大青少年粉丝群体,然后继续有恃无恐地从中大肆牟利。如若局面实在无法收拾,引发相关舆情,则通过删除相关内容、封禁一些关联账号作为姿态而敷衍了事,这进一步加剧了“粉丝经济”的治理复杂性。

针对如上挑战,应从个人到企业等所有相关利益环节入手,对流量明星以及各类演出、网络表演经纪机构,各类网络播放、表演平台和网络虚拟社区,各类粉丝组织和团体等全产业链条上的各个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的信用监督监管。(作者分别是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电影资料馆学者)

偶像也可能被“绑架”

江 瀚

粉丝的力量是“粉丝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来源。所谓粉丝的力量,可以认为是在追星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情绪资本,即粉丝对偶像的情感投入和认同感。这种情绪资本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收益,包括购买偶像代言的商品、演唱会门票、周边数字产品等,甚至参与到偶像的营销和推广活动中。“粉丝经济”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一些明星、网红、电竞选手等依赖粉丝支持,实现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这是粉丝力量的真实体现。

然而,“粉丝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其中蕴含的风险不可小觑。其一,一些粉丝为了支持偶像,可能会采取过激手段,如近期出现的“人肉开盒”及网络霸凌等行为,就严重侵犯了他人的权益和隐私。其二,过度崇拜偶像所导致的心理依赖,粉丝或易出现价值观扭曲的情况。另外,对偶像的热爱也可能被不良商家和投机者利用,通过制造虚假信息和炒作话题,诱导粉丝进行非理性消费,甚至导致过度消费和浪费。这样的“粉丝经济”是有害的,不仅损害了粉丝的经济利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更导致了经济资源的浪费,甚至可能对社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暴力和恶意竞争在粉丝文化中经常出现,这不仅对偶像自身造成伤害,也可能引发社会的不满和反感。作为被崇拜的来源,偶像本身也被粉丝力量所缠绕,在享受巨大的崇拜和赞誉背后,他们可能面临被“绑架”的风险。

一方面,为了维持粉丝的喜爱和支持,偶像如果一味迎合粉丝的期待和幻想,就可能导致他们在艺术创作和个人发展上受到限制。一些偶像甚至可能会因为粉丝的过度追捧而失去自我,忽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一些偶像还可能因此受到商业利益的绑架,参与一些不利于自己职业长远发展的商业活动。另一方面,粉丝的压力和影响力也可能干扰偶像的私人生活和决策,甚至引发道德和法律问题。

对于“粉丝的力量”,我们应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一方面,要认识到“粉丝经济”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的价值和潜力,应鼓励其健康发展,为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和防范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通过法律法规、教育引导、行业自律等方式,规范粉丝行为,维护网络清朗。(作者是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扬长避短创建健康市场

崔传刚

“粉丝”或者“饭圈”这些词汇,都是对英文词fans以及相关衍生词的音译。粉丝文化最早出现在针对年轻群体的体育、音乐以及影视动漫等娱乐工业之中,但近几十年来,伴随着消费主义的兴盛,这一原本属于亚文化的现象逐步延伸至大众日常消费领域。

粉丝文化是伴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而出现的,到了互联网时代,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效应进一步放大了粉丝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粉丝文化的经济效应日益凸显。如今,伴随着直播等电商形态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资本在背后的推波助澜,粉丝则更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消费力量。

传统的粉丝文化往往需要同产品绑定,比如某位作家的作品,某位歌手的创作,某位球员的出色表现等,但到了网红时代,偶像仅依靠独特的人格魅力甚或所谓颜值就能够获得大量的粉丝。在这里,情感和价值观认同超越了理性,成为了偶像和粉丝之间最有力的连接纽带。

正因为受到更多心理因素影响,各种粉丝文化现象也就变得更加难以把握,它们往往难以预测,也难以被复制。偶像不像传统产品,在被粉丝接受之前,偶像的制造者往往并不确定这些偶像在哪方面的特质会受到追捧。

此外,受感性驱动的“粉丝经济”也具有不稳定性,一个个具体的网红现象则更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些特征都说明“粉丝经济”具有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对于投身于“粉丝经济”的企业而言,这些风险都是实实在在、利益攸关的。

但正如金融市场具有风险,也并不妨碍其成为庞大且良性增长的大市场一样。我们也不应将“粉丝经济”妖魔化,而是应扬长避短。如果能够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创建健康的市场,我们便可充分发挥其在提振消费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限制风险。比如强化监管,对欺诈以及不诚信行为予以严惩等。

对很多企业来说,需要从自身的行业属性和具体基因出发,判断自己是否适宜从事或借力于“粉丝经济”,而不应盲目投身于“粉丝经济”之中。如果一味追求“粉丝经济”,只看到其短期好处而不正确认识到相关风险,那么最终受伤的还是企业自身。(作者是财经评论家)▲

网址:“粉丝经济”兴起,如何引导健康发展 http://c.mxgxt.com/news/view/128302

相关内容

引导粉丝文化步入健康轨道(引导粉丝文化步入健康轨道)
引导粉丝文化步入健康轨道
粉丝文化促进影视产业健康发展探究
推动“粉丝经济”行稳致远——粉丝群体如何贡献正向价值
网站平台必须强化管理(引导粉丝文化步入健康轨道)
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
粉丝经济崛起,如何撬动5亿粉圈大军?
人民时评: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
人民日报: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
粉丝经济=卖情怀?流量时代该如何玩转粉丝经济?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