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档上映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简称《射雕》)虽创下了内地影史的武侠票房佳绩,却在这一特定档期中,仅以6亿多的票房位列新片中倒数第二,远不及口碑良好的《熊出没·重启未来》。这一现象引发了观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为何拥有"顶流演员+经典IP+知名导演"等诸多优势的影片会遭遇如此失利?
实际上,流量明星一向被视作票房的隐形保障,但在这次春节档的竞争中,却因"粉丝大规模内战"而未能产生应有的票房效应。资深电影人关雅荻指出,即使流量明星的粉丝愿意购买多次票,这种重复购票的行为也很难与普通观众的观看规模相提并论。很显然,观众的多样化和观影习惯的变化正是导致票房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中国电影观众每年去影院观看影片的频次发生了显著变化。选择"只看一次"的观众比例从48%上升至57%,而2-5次观影的比重却从39%降至36%。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观众在一年当中仅仅去看一场电影。
从这一数据不难看出,春节档的影片若想打开市场,单靠明星效应并不足以制胜。影片的质量,尤其是其题材和内容能否满足广泛观众的审美和需求,成为了关键因素。观众在选择影片时,更加倾向于那些能够引发共鸣并契合他们审美标准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出自流量明星之手的影片。由此可见,春节档的票房争夺战,已不仅仅是明星与明星之间的厮杀,更是内容与观众之间深刻的对话与碰撞。